為什麼女人特別喜歡男性表白、求婚等這樣儀式感強的舉動?一隻南飛的鴻雁2017-02-09 20:46:21

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天天都在我們眼皮底下發生,但是我們很少去深究它。

等到突然有一天,看到網路上突然流行的一些來路不明的陌生詞彙時,我們又會恍然大悟,噢,沒錯!就是這樣!

“儀式感”就是其中之一。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詞的時候,心裡面很多原本零零碎碎的東西瞬間串聯了起來。

我從小生長在南方,南方人的特點就是特別迷信,尤其是上一代人。

時至今日,他們依然會在農曆初一初二和十五十六進行豐富多彩的祭祀活動,遇到農曆節日就更不用說了。我外婆和我媽就是這類很傳統的南方人。

記得當年高考前夕,為了讓我考出好成績,我媽特地跑去本地一處“將軍爺”廟上香。

我並不知道那是供奉哪位將軍的廟,而最後我也沒考出什麼好成績。估計將軍只管沙場上的事情,碰到閱讀理解和命題作文他也很頭疼。但是發榜之後,我媽還是又跑了一趟去廟裡“還願”。

以前我不大懂這些,總覺得我媽老做些沒必要的事情。在學校裡接受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薰陶的學生,覺得拜神之於考試猶如隔靴搔癢。

所以我打小就不敬神,家裡祭祀“天公”和 “土地爺”的活動,我也是馬馬虎虎,應付了事。

大四那年我參加考研,那一次真的是拼了命在學。

因為自身專業不太好,於是希望考個比較好的學校,所以硬著頭皮報了一家985。努力了將近一年,終於熬到考試前,然後我就開始失眠。

考試前一天晚上,我相當“儀式性”地選擇早點休息,為隔天作戰做好準備。然而越是這樣,心裡越是緊張。

可能是因為這一年來實在付出太多,自認為非常非常努力,完全對得起良心,所以很自然的,得失心也很重。

10點上床睡覺,翻滾到12點還神采奕奕。於是我下床看書,看書一般容易讓人發睏。可惜適得其反,我越看越來精神。

其實心裡亂如麻,腦子特興奮,可是看不下。於是看了半小時不見效果,我又滾回床上去。

那天晚上我直到3點半才找到睡眠的感覺,然而我5點就起床了。只睡了一個半小時,好在我高中的時候政治學得很好,所以第一天早上的政治考得不賴。

可是那天下午的英語就不行了,好像口香糖的甜味一下嚼用完了似的,英語全部閱讀題都是靠抓鬮選答案的。

第一天考完的晚上,我又失眠了,然後又只睡了兩個鐘頭。

第二天是專業課的考試,這一科我很有把握,可是不知道怎麼搞的,當我走出門的時候,腦子裡頓時一片空白了。真是造孽啊,我心裡一下慌了,想什麼什麼記不起來。

當時我幾乎以一種完全放棄的心態走在去考場的路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地雙手指天,心裡默唸著神的名字。

我根本不信任何宗教,但那一瞬間,我覺得只有他救得了我。他到底在哪裡呢?我不斷地吸氣,呼氣,真希望他就在每一寸的空氣裡。

後來他真的救了我。在我拆開試卷袋,看到第一道題的時候,我意識到他或許真的存在。

這學校出題相當摳門,第一道題就是一道偏題,可是恰好這道題,考試前我非常仔細地背誦了。開了個好頭,接下來的答題都特別順利。

最終我考研並沒有成功,但是至少那一科專業課我考得很好。而如今我也仍然不信神,對於那些“儀式感”十足的參拜活動更是不以為然。

我只能說,神是一個很有用的存在,在我們極度無助和虛弱的時候,使我們內心有所寄託,趨於平靜,並且超水平地發揮。

為什麼女人特別喜歡男性表白、求婚等這樣儀式感強的舉動?

02

沿海地區的人比較迷信,跟地理環境很有關係。因為此處的人們世代都以出海捕魚為生,那時候裝置不先進,更沒有雷達衛星,早上出海,隨時都是回不來的。捕魚遠比種田危險得多。

人在大自然面前如此地渺小而無力,所以就只能信神。尤其是像媽祖、觀世音這類溫柔善良,自帶母性光環的女性神,特別受歡迎。

我們這邊甚至有個島嶼就是以媽祖命名,它就位於出海口附近,猶如燈塔一般指引著在海里謀生的人們。

其實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儀式感”,它並不是中國人的專利,也不是東方民族的專利,全世界的人們自古以來都有這種意識。

設定一個泥塑的偶像,對著它做一些毫無用處的象徵性行為,以達到安慰自己或威服別人的目的。

例如有錢人就一定要住豪宅,開豪車,其實他們根本使用不了那麼多的建築面積,甚至自己都不開車,可是這些東西關乎身份地位,所以必須有。

“太陽王”路易十四建造凡爾賽宮,這宮殿大得出奇,那時候沒有電燈,晚上為了照明,要在宮裡點幾萬枝蠟燭,可是效果甚微,因為面積太大,室內依然影影綽綽,昏暗無比,而且由於這個原因,冬天室內簡直就是個冰窖。

最最要命的是,偌大一個凡爾賽宮,居然連一個廁所都沒有。

貴族們舉辦宴會舞會,中途內急都要跑到外面的草叢裡就地解決。中國有個成語叫“大而無當”,凡爾賽宮就是個典型的反面教材。可是凡爾賽宮必須有,這是天威皇權的象徵。

咱們中國的孔子也很崇拜儀式,甚至把儀式變成他的職業,還配備了一套專門的理論。而我們也把儀式過成了生活。

生日一定要辦派對,切蛋糕,平安夜一定要有蘋果,春節一定要吃團圓飯,中秋一定要吃月餅。其實這些事情做不做都沒所謂,可就是要“意思一下”。

也許是因為我們的生活太平淡,所以要把平淡的生活儘量美化,而且這樣的日子越多越好。

最好每一天都是情人節,每個月都有一個春節,即便月月都要擠春運回家,似乎也心甘情願。中國春運那些人擠人的壯觀場面,恰恰就是“儀式感”最好的詮釋。

自從“儀式感”這個詞出現以後,人們就開始討論它。中國式的討論就是分成兩派,一邊說好,一邊說不好。

其實兩邊我都不敢苟同,

“儀式感”這種存在根本無關對錯好壞,只能說是一種需求,有的人需要,有的人不需要,有的人在這一層面需要,有的人在另一層面需要。

為什麼女人特別喜歡男性表白、求婚等這樣儀式感強的舉動?

03

這其中需要特別關注的一個群體,就是女性。女人比男人更需要儀式感。

有人說,女人比男人更迷信。可能也有一定根據吧。

’記得幾年前有一次我去佛堂祭拜奶奶,那天那裡剛好在做一場法事,我見到不大的佛堂裡擠著一大圈的人,仔細一看,竟然全是大媽,也有比較年輕的,但是都是女人,一個男人都沒有。

而很多邪教組織、洗腦機構、傳銷公司,在裡面誠心學習或上課的,也以女信徒為多。

有人說,女人頭腦比較簡單,容易信人。我認為這個觀點太武斷,這種東西跟“儀式感”有關,而女人之所以特別需要“儀式”,這與她們的性別特點有關係。

最主要的,女性更容易焦慮。

女性容易焦慮並非因為她們不夠堅強,相反的,女性比男性更能抗壓。女性之所以容易表現出焦慮,是因為通常女性的感受性比男性強,也就是“更加敏感”。這是女性有別於男性的生理特徵。

《紅樓夢》裡賈寶玉說:“女人是水做的”。雖然這句話屬於相當文藝矯情的說法,但是男人和女人的組成材料或許真有不同。

對於同樣的外部刺激,女人在心裡產生的反應要更大些,這類似於不同材料的導電性或導熱性大相徑庭。

而由此產生的焦慮就會轉化成不安定感。人是難以在不安定的環境或情緒下長期生存的,否則精神遲早要出問題。

通常人都會主動去尋求一個平衡區間,以撫慰內心的不安。安慰性的“儀式感”就是為此而產生。

上講臺演講,面對臺下幾百幾千人,沒點經驗沒點本事真的不行。當眾演講產生的緊張情境就是一種強烈的不安定感,所以有些人在學習演講的初期,會在上臺之前做一些固定的動作。

例如英國哲學家羅素,他上臺前就必須在口袋裡放塊小石頭,還有人喜歡喝點冷水,或在手裡拽點東西。

其實手裡拽的東西對一個人演講水平高低並沒有任何幫助,可是它產生了一種心理安慰,使你的精神得以集中到一點,這一點一定不能是臺下的觀眾,也不是演講的內容,而是手中的一塊毫不相干的東西。久而久之,它就成了一種護身符。

“儀式感”就是一類護身符。容易陷入焦慮情緒的女性最需要這種護身符。只有進行了特定的儀式,她們才能稍顯安心,從而專心做好別的事情。因此說,“儀式感”是一種需要,無關好壞。

為什麼女人特別喜歡男性表白、求婚等這樣儀式感強的舉動?

04

記得我有一位好朋友給我講過他的感情經歷。

有一次他追一個女生。那個女孩子才19歲,剛從高中的象牙塔裡走進更加自由開放的大學校園,單純得像一張白紙。

內心懵懵懂懂,完全不知道愛情為何物,也不清楚喜歡一個人是怎樣一種心情。之前她都沒有談過戀愛,也沒有想過要談戀愛,她家裡也比較傳統而保守。

所以被我朋友一追,她就一下子懵了。那個女孩子性格比較謹慎,所以她拒絕了我朋友。

但是我朋友覺得還是有機會的,因為感覺她只是因為不懂才拒絕,內心卻已經有點動搖。所以繼續追。

朋友猜測得沒錯,漸漸地,他們倆關係就開始曖昧起來,可是那層窗戶紙就是無法捅破。

之後我朋友又表白了一次,還是被拒絕了。原因不明,女孩子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於是朋友一狠心,在那年聖誕節的晚上,帶上禮物,直接到她學校找她。

兩個人在校園裡散著步,相談甚歡,但是女孩子一直對他保持著應有的距離。直到走到一處路燈下,朋友猝不及防地一把將她抱進懷裡,還親了她一口,之後的一切就順順當當了。牽手,相互依偎,然後深情擁吻。

這段感情持續了很久,至今兩人依舊恩愛。後來朋友又問她,當初一開始為什麼不答應。

她說,總覺得你不敢追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敢不敢跟你戀愛。可是在被你抱住的一瞬間,心裡沒有任何牴觸。她想,也許這就是喜歡了吧。

即便是再恩愛的情侶,不管同居多久,女生依然期盼能夠得到一次認認真真莊嚴的求婚,以及一個隆重的婚禮。

在男人眼裡,這些都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所以男生們都不大注重這些“儀式”性的環節。

然而恰恰就是這些環節,這些舉動,女生需要它來確定自己的內心,女孩子總是有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男朋友還沒對自己說“嫁給我吧”,或者還沒說“我願意”,這物件就好像隨時都會變成別人的。

所以談戀愛的時候,女孩子總是會不厭其煩地跟自家男票確認一件事情“你愛不愛我?”“你到底愛不愛我?”

為什麼女人特別喜歡男性表白、求婚等這樣儀式感強的舉動?

05

說來男人更傾向於唯物與理性,女人更傾向於唯心與感性。而“儀式感”就是一種高度唯心的東西。堅持記日記就是一種儀式。

據我瞭解,身邊至今還在堅持記日記的基本都是女孩子。寫作也是一種儀式,寫手們有一種叫做“每天500字”的訓練。

其實每天寫500字真的提高不了寫作水平的,可它是一種“儀式”,表示你有堅持,“堅持”就是一類重要的安慰。

我很欣賞這些能夠堅持的人,不覺得他們是迷信,也不覺得裝逼,更不認為是徒勞。我覺得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儀式感”,那就是虔誠。

懂得運用“儀式感”的人,大部分是虔誠的人,這種虔誠亦無關信仰,而是一種信念,是很中性的東西。

所以這些年來,我也越來越能理解我外婆和我媽的拜神行為。

我們談“儀式感”最重要的就是避免陷入關於孰優孰劣的論戰。

重要的是研究“儀式”使用的場所和人群,分清“群體儀式”與“個體儀式”,瞭解他們為什麼需要“儀式”,而不是單純將它當作“形式主義”進行批判,這樣才能有效地增進人與人之間、人群與人群之間的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