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初期,德軍並不太強大,那為什麼打歐洲打的那麼輕鬆?戰略論2018-05-29 10:03:17

根本原因是由於古德里安的正確的裝甲部隊使用戰術和德國空軍的素質優良,尤其是古德里安將軍指揮裝甲叢集堅定的向前不停的突破,最終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徹底摧毀了聯軍的左翼防線和擊潰了英國遠征軍。

二戰初期,德軍並不太強大,那為什麼打歐洲打的那麼輕鬆?

僅就軍隊實力而言,德國並不佔有優勢,反而劣勢不小。德軍投入西線約130個師的兵力,而聯軍則有相當於德軍的150多個師的兵力;在勝利的關鍵兵種裝甲師上,聯軍的坦克數量近乎是德軍的兩倍,而且德軍有三分之二的坦克是僅適用於偵查的輕型坦克;僅在空軍方面,德國空軍佔有有限的優勢,但並不能構成絕對的優勢。

或許有人會說德軍是進攻者,作為防守一方的聯軍即使擁有優勢的兵力也必然會由於分散在其防線上而顯得薄弱。可是我們也不要忘了法國的馬奇諾防線的巨大作用,這種堅固的要塞抵制了德軍從這裡突破的慾望,並且節省了聯軍大量的兵力。基本可以判斷德軍絕無可能會從右翼的馬奇諾防線上發起決定性突破,主要攻擊方向必然會放於左翼。

二戰初期,德軍並不太強大,那為什麼打歐洲打的那麼輕鬆?

聯軍最致命的錯誤就是認為自己的兵力佔有很大的優勢,所以一開始的所有部署並不是是單純的做堅強的防禦,相反聯軍的意圖是一開始在遏制住德軍的攻勢後要立刻發起反擊,將戰線推進到德國的領土之上。總而言之聯軍的總體戰略是攻勢防禦,此舉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聯軍將大部分的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都全部靠前部署,集中於比利時境內。

而德軍恰恰認識到了聯軍的防禦重點,右翼的馬奇諾防線難以短期快速突破,而左翼的比利時境內又集中了強大的聯軍部隊,德軍更加難以突破,於是德軍的眼光便頂住了中路的阿登地區,這裡地處高原,到處是山地和森林,聯軍認為這裡的地形不適合大規模部隊的行進,尤其是裝甲部隊的使用,所以在這裡聯軍部署了很薄弱的兵力,大部分是新組建的後備師,且數量很少。

二戰初期,德軍並不太強大,那為什麼打歐洲打的那麼輕鬆?

其實德軍僅僅是從這裡做有限的突破的話,並不能一舉成功,因為法國大量的新組建的部隊會源源不斷的開向這裡,阻止德軍的擴張,至少聯軍也會全面撤退重新建立新的防線。之所以德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就是因為古德里安對大規模集中裝甲部隊的戰術使用,這使得德軍在中路形成一個巨大而且快速的裝甲拳頭,一路不停的突破,直至切斷了聯軍整個左翼軍隊的後路,全面陷入崩潰。而聯軍由於大部分的坦克分散於步兵師,這些步兵師根本跟不上德軍機械化部隊的步伐,而有限的裝甲師又不能從根本上阻止住德軍裝甲叢集的前進。總得來說就是聯軍的裝甲部隊由於數量太少打不過德軍的裝甲叢集,而那些步兵師又由於行動太難追不上德軍的裝甲部隊。就這樣眼睜睜的看著德軍一路深入,佔領一個又一個的戰略早點。絕大部分的聯軍部隊並沒有遭到重大損失,而是在一路的撤退中被德軍俘虜消滅的。

可以說德軍真正發揮出決定性作用的並不是那130個師的龐大兵力,而是那僅僅有十個師的裝甲叢集。而聯軍真正抵抗的也只有那少數的幾個裝甲師,大部分的步兵師連抵抗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德軍的成功完全是高階將領的戰略戰術的成功,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聯軍高階指揮官的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