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煜的處世態度?鄧海春2018-12-26 09:51:52

一個人,就像一棵樹,在時光的變遷裡改變姿態,在歲月荏苒的醞釀中改變風骨。

而李煜,在他的一生,他的處世態度也在變化,而且前後差距還不小。

李煜的人生,有明顯的兩段之分。一段是即位前的青年時期,一段是身為皇帝及之後的亡國時期。

如何評價李煜的處世態度?

青年時期,李煜出於政治原因,可能還有親情原因,遠離政治,做了個不折不扣的散漫公子。

他極其有才華,這不僅表現在詩詞創作、音樂和金石研究方面,還表現在佛法研究上。李煜號蓮峰居士,在中國古代,居士是指出家人對在家通道的人的泛稱,又是文人雅士的自譽。但是對於喜愛佛法的李煜而言,自然更偏向前者。在《唐詩鼓吹》中記載了一首李煜的《病起題山舍壁》。“誰能役役塵中累,安合魚龍構強名”,就有全身遠害而出世的意味。

而我們更熟悉的早年李煜,是那個沉淪於美人堆裡,用音樂和伊人來讓自己暫時忘卻世間煩惱的李煜,他的處世態度是消極的。頗有一種只要不在位,即使有才華也無所作為的“自暴自棄”。

如何評價李煜的處世態度?

後來的李煜,與早年相比,相似,而又不相同。

佛家的學說,吸引李煜把情感寄託給佛,把希望寄託給極樂世界。

身上擔子越來越重的李煜,是愈發離不開這份情感寄託的。在李煜次子仲宣亡故後,他在《悼詩》中寫道,“空王應念我,窮字正迷家”。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時候,李煜還是希望有方法能夠解脫。即使手段是消極的祈求外界,但發出這樣的呼喚的內心,卻是嚮往自由、嚮往美好的。

身為帝王的李煜,這時候再也無法肆意妄為。他不得不努力活著,為了李氏宗廟,為了南唐百姓。

這個階段,在他還是帝王的時候,他的處世態度本質是積極的。這從他表面臣服宋,背地練兵、富國、積累實力這事上也可以體會到。

然而,李煜的末年,是徹底的絕望。最後幾年,隨著南唐滅亡,他看到的是江山社稷的破碎,是國破人亡的陌生,是復國的徹底無望。

如何評價李煜的處世態度?

李煜生命的後三年,都在宋的監視下活著,就在那“梧桐深院”裡活著。

李煜生於七夕啊,一個多麼美好的時間。可是他只能看見一方天,聽見窗外樹葉墜落的聲音。生活正常的我們很難想象被囚禁的生活。國家富強的我們很難想象國破家亡的悲痛。尤其李煜還是亡國的君主,是國家風雨飄搖而又嘔心瀝血苦苦堅守十五年的君主。他不時感到悔恨,為南唐死於自己手中而悔恨。這痛苦,不是割肉,而是剜心。

在他眼裡他早已隨南唐死去。最後的李煜,我們看到的他的處世態度是絕望與悔恨。

回到不同的時間,在不同的李煜身上,都表現的很明顯。各位元芳小夥伴,你們又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