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麼能撐150多年?你好龍灣2021-01-24 21:20:16

唐朝建立於公元618年,亡於公元907年,享國共290年。共經歷20帝,在中宗和睿宗之間曾有武周政權。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唐朝還積極發展對外關係,使中華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是一場嚴重的社會動亂,這場動亂幾乎摧毀了李唐政權,給社會、經濟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安史之亂成為唐代歷史的轉折點,亂前是唐朝的鼎盛時期,亂後的唐朝則進入了衰落階段,並最終走向了滅亡。

安史之亂中的“安”、“史”指的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他們都是少數民族將領,又都是唐朝的節度使。節度使最早設置於唐睿宗李旦時期,目的是以固定的軍區設定來加強唐朝的防禦力量。節度使起初具有管理藩鎮內軍需排程和營田事務的權力,後來逐漸集軍事、民事、財權於一身,併兼管地方事務,權力甚大。到玄宗晚年,節度使權傾一時,使得中央兵力空虛,地方武力坐大,給節度使發動叛亂創造了條件。

對於這場叛亂,唐朝政府沒有絲毫準備,所以安祿山進軍速度很快,當年底,叛軍就攻佔了東都洛陽,並向長安進發,此時的唐朝中央亂作一團。到了公元756年6月,安祿山的軍隊攻佔了潼關,唐玄宗不得不攜帶文武百官、後宮、宦官等逃離了長安。當玄宗一行到達馬嵬驛時,隨行部隊發動了譁變,斬殺了宰相楊國忠,逼死了玄宗寵妃楊貴妃。此後,太子李亨與玄宗李隆基分道揚鑣,當年7月,太子李亨行至寧夏靈武時宣佈登基即位,是為唐肅宗,尊玄宗為太上皇。

安史之亂延續了7年時間,一直到公元762年才得以全部平定。安史之亂,唐朝幾乎動員了全部兵力,消耗了大部分的國力,自此以後,唐朝的國力再也沒有恢復到玄宗天寶年間的水平。安史之亂最大的消極影響就是造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藩鎮割據長期存在於唐朝後期,節度使擁兵自重,互相攻擊,使得中國長期處於戰亂之中,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導致唐朝一步步走向滅亡。

自安史之亂至唐朝滅亡,唐朝又延續了約150年時間。面對著藩鎮割據、長期戰亂的局面,唐朝中央政府多數時間是在忍耐,但是為了維護中央的權威,唐朝政府與藩鎮也曾發生過戰爭,其中以德宗、憲宗、武宗時期的三次戰爭規模較大。但是不僅沒有達到目的,還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果說為什麼唐朝自安史之亂後還能支撐約150年的時間,主要原因:

一是雖然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是尚沒有形成一家獨大的態勢,各個藩鎮勢力相互牽制、相互制約,不允許某個藩鎮勢力坐大。另外,各個藩鎮都在想著保住自己的勢力範圍,並沒有想著推翻中央政府。

二是唐朝的中後期,朝廷中的宦官勢力非常強大,不僅僅中央政府的禁衛軍掌握在宦官手中,而且有好幾任皇帝都是由宦官策劃和擁立的,宦官們可以擁立皇帝,也可以廢掉皇帝,這也是一股可怕的政治勢力。

三是朝廷中朋黨之政愈演愈烈。封建社會士大夫之間的黨爭,是中國古代官場的頑症、痼疾。唐朝後期的黨爭成為當時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如唐順宗時期的“二王八司馬事件”、“牛、李黨爭”等等。朝廷中的宦官勢力、官僚士大夫勢力以及地方藩鎮勢力形成了相對平衡的態勢。

四是唐朝中晚期,開始並沒有出現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運動,因此形勢還不太危急。到了公元875年,爆發了王仙芝、黃巢農民起義,唐朝的形勢急轉直下。為了剿滅農民起義軍,朝廷只得藉助於地方藩鎮的力量,由此也使得朱溫的力量一步步的坐大,最終成為了埋葬唐朝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