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為何最終還是全軍覆沒?愛銅板2017-04-27 08:45:53

因為只是“號稱”啊,號稱有什麼用。

北洋水師在建立之時,的確可以稱得上亞洲先進,然而很快就被日本趕了上來。因為在世界各國戰爭機器不斷更新換代的清末,如果沒有持續、穩定的投入,就會很快落後。而持續穩定的投入則需要清廉、現代化的預算制度。

甲午海戰爆發之前,中日關係緊張。滿清政府要求李鴻章報告北洋水師軍力。李鴻章上書說,北洋只有八艘戰艦可用。清廷大驚,投入甚多,怎麼只有八艘可戰?

李鴻章上奏回覆到:“伏查戰艦以鐵甲為最,快船次之。北洋現有‘定遠’、‘鎮遠’鐵甲二艘,‘濟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快船五艘,均系購自外洋,‘平遠’快船一艘,造自閩廠。前奏所云戰艦,即指此八艘而言。此外,‘超勇’、‘揚威’二船,均系舊式,四鎮蚊炮船,僅備守口,‘威遠’、‘康濟’、‘敏捷’三船,專備教練學生,‘利運’一船,專備轉運糧械……歷考西洋海軍規制,但以船之新舊、炮之大小遲速分強弱,不以人數多寡為較量。自光緒十四年後,並未添購一船,操演雖勤,戰艦過少。臣前奏定海軍章程及兩次校閱疏內,迭經陳明在案。”

也就是說,北洋可供使用的戰艦中,有兩艘鐵甲船,五艘快船,這些都是從國外購得。還有一艘快船則是國產。加起來一共八艘,其它的不是老舊,就是訓練和後勤用船,沒法上戰場。

而日本當時的軍力,可戰之艦則是31艘,服役的戰艦式樣比北洋更新,航速、靈活性、火力都遠超北洋水師的舊艦。且有部分型號,如松島,是專門為剋制北洋水師所建(儘管在甲午海戰中未發揮過多作用)。

丁汝昌與李鴻章多次打報告,要求更新和增購戰艦,但清廷基本不予理睬,認為前期投入已夠。預算應當用到別處。而清廷自己對軍力估算有很大問題。翁同龢作為帝師,軍機大臣,一直積極製造輿論,聯合弟子不停上奏摺,彈劾李鴻章。“今北洋海陸軍,如火如荼,豈不堪一戰耶?”他對朝政的影響力差不多等於當今的人民日報。其弟子張謇大談“日本蕞爾小國,何足以抗天兵,非大創之,不足以示威而免患”。類似於當今的環球時報。在這種輿論下,朝廷出現嚴重誤判,後來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為何戶部緊縮預算,因為朝廷到處都在伸手用錢。沒了充足的預算,也沒有足夠的監督,那麼,底層官員倒賣海軍火藥,以次充好,自然無比正常。可是他們也並非值得大批特批的,畢竟這些官員只是小蝦米,頂層才是花錢如流水的無底洞。比如醇親王以海軍募款名義朝沿海各省官民募集260萬兩白銀,實際上存著利息補貼老佛爺的頤和園。頤和園的修繕價格據梁啟超說是三千萬兩,具體恐怕沒有那麼多,反正是筆糊塗賬。有據可查的,比如其中的園子、戲樓,單獨造價都有數十萬兩白銀,湖裡還有遊艇,不知是否以水師名義報賬。清廷國家財政的收支,從上到下,到處都是巧立名目,挪用侵佔,以至於直至今日依然是歷史學家們爭論的話題。

唯一的好處是,至少慈禧、光緒、軍隊、言官們,都沒有把敗仗的鍋甩給那些連奏摺都上不了,當官的一瞪眼,就得趕緊閉嘴或人間蒸發的秀才們。

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為何最終還是全軍覆沒?鯨落文化2016-07-17 18:21:30

第一日本海軍建設全面針對北洋水師,戰爭爆發以後,北洋水師被全面剋制。

第二就是北洋水師自己的問題,北洋水師在成規模之後,幾乎沒有進行任何現代化建設,因此在海戰中一再吃虧。

第三就是清廷中央的問題,清廷中央的光緒皇帝和翁同龢一再給李鴻章添麻煩。光緒皇帝經常越過李鴻章指揮部隊,造成了一系列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