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之前看過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這本書,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認為而我們這個時代最大問題在於不安與漠然,這兩者就是這個時代的標誌性特徵。而另外一方面當代社會又同時充滿著對於人性的壓抑和異化。因而在這種境況下,更應該提倡一種社會學的感受力。這是這本書的最核心的內容。

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全書共分為十個章節內容

在第一章節中米爾斯說明了他對於當前社會學流行的各種學術取向的不滿,以及他自己認為社會學應有的價值承諾。

米爾斯認為

分析社會只有將個體與歷史結合才能有所體會,對於社會的深層次認知我們不僅僅需要豐富的資訊,更需要培養一種心智品質,稱之為社會學的想象力。

而社會學的想象力使得我們能夠把握歷史,把握人生,以及把握此兩者之間的關聯。這就是社會學想象力的任務和承諾。在考察個人的具體境遇時候,我們要具有超出個人的眼光,捕捉到諸事物之間的關聯,這才是社會學的想象力。

而我們這個時代最大問題在於不安與漠然,這兩者就是這個時代的標誌性特徵

。而另外一方面當代社會又同時充滿著對於人性的壓抑和異化。因而在這種境況下,更應該提倡一種

感受力

。而米爾斯認為社會學分析本質特徵就在於關注歷史中的社會結構,而其問題也直接關涉著緊迫的公共議題和揮之不去的人的困擾。然而現在社會學界存在三個主流方向都存在問題:一是社會學趨向於一種

歷史理論

,這種缺陷在於強硬地將各種素材放進理論之中,而有關未來的觀點就會被強硬的推論出來。諸如湯因比,

斯賓格勒

。二是逐漸走向一種形式論,逐漸成為一種空洞的概念,脫離了任何具體的歷史。諸如

帕森斯

的結構理論。第三是一種自由主義的注意的實用取向,經驗調查佔據著核心位置。

第二章:對於宏大理論的批判。

米爾斯以帕森斯為例對於宏大理論的晦澀理論進行了轉譯,

他認為帕森斯社會理論華而不實。因為宏大理論根本原因在於從一開始就選擇了特別一般化的思考層次,導致其踐行者邏輯上無法下降到觀察層次。

而利用這種及其抽象的概念不過是為了將觀念的合法化變成符號的合法化。那麼如此,“衝突”又該如何解釋?不可否認的是許多社會都可能產生共性,但從中提煉出的原則也只是一種型別而不是全部,任何的結構都需要透過經驗來揭示。

第三章:對於抽象經驗主義的批判。

抽象經驗主義往往堆砌著細節,但是對於形式關注不夠。

在研究實踐中,他們所謂的科學方法屬於一種

認識論

的建構,在社會科學裡,其最具決定性的結果就是方法論的約束。只有當我們拓寬視野,涵蓋比較性,歷史性的多種社會結構時,才能獲得那種多樣性,並由此正確地梳理問題。在方法論的約束之下,人們與其說被困於經驗吸收,不如說困於認識論層面的問題。前者在於對概念的盲目崇拜下,陷入空洞的概括,後者通常具有句法性質,人們因此無法觸及事實。前者靠講究形式但是雲山霧罩的晦澀,後者靠講究形式,但空洞無物。

第四章:對於實用主義取向的批判。

事實以及研究選題往往已經暗含著價值選擇,所有研究人都會在自己的研究中賈赦和暗示一些道德與政治上的決策。

而社會科學必然牽涉到科層慣例和意識形態話題。實用保守主義者還帶有烏托邦式的資本主義的自由放任意象,從未真正接受公會是政治經濟體制的必要屬性或者有用屬性。而美國學者不經過任何意識形態的切換,接納著一種實用主義取向。

第五章:對於

科層制

的看法

抽象經驗主義和科層制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對於學術管理而言也是如此,學術聲望者往往有賴於他們的權力,經過所謂科學方法的規訓,對於想象力的壓制,研究者排除了自己的特定視角和詞彙,實際上對於社會一無所知。

科層制官僚

看來,世界就是一個由事實組成的世界,需要遵循穩固的規則加以處理,而在

理論家

眼中,世界就是一個由觀念組成的世界,理論以多種多樣的方式為權威的意識形態的正當化提供辯護,為著科層目的的經驗研究提供資訊,從而使得權威更有效果和效率。而抽象經驗主義和宏大理論成為學術壟斷,將會對社會科學的學術承諾造成巨大威脅。

第六章:各種科學哲學

需要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問題?也許經典社會學既不是從微觀研究中逐步逐就,也不是從概念中演繹而出,而靠的是對各項問題充分的梳理和解答。

在米爾斯看來驀然與不安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然而我們寧可關注宏大理論或者抽象經驗層次也不願意涉足於此。因此要嘗試著將不安與漠然轉化為議題聯絡起來。

第七章:人的多樣性

要對各種人群和社會達成有序理解,就要求採取一套特定的視角,既要足夠簡單,促成理解,又要足夠綜合,使我們能夠在看問題時拓開人的多樣性的廣度和深度。

而在選題上選擇民族國家作為研究單位,既能夠避免放棄我們的問題,又能夠包容當今人類行為的許多細節和困擾顯然涉及的那些結構性力量。

因此民族國家是一個好的選擇。而比較性研究是當今社會科學最具前景的發展路徑,這樣有利於把握一種結構性的關係,有利於綜合各個學科的方法和視角。

第八章:歷史的運用。

歷史是研究一切的抓手,侷限於一時一地的研究往往假定了某種同質性,而就算真的存在這種同質性,也必須被視作問題來研究。要想更為深刻地理解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必須處理歷史材料。這就是研究的中介原則。討論一個概念也必須歷史中進行考查,找出內在的具有延展性的東西。而且在對待歷史材料時候一定要有整體的觀念,

一定要梳理出一個歷史階段的普遍性,考查歷史的根源和歷史機制,尤其是迴圈機制。歷史的方法既適用於社會科學,也適用於心理學,而且對於人性的分析也應當在具體的歷史境遇中展開。

第九章:論理性與自由

米爾斯認為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幾乎已經垮臺不能夠再充分說明我們自身。

在傳統觀點那裡理性是與自由聯絡在一起的,但如今高度發達的

科層制理性

,發達技術理性並不是個體理性意志與能力的彙總。自由與理性這樣的價值受到了威脅,不能以技術上的豐富來衡量人的自由與素質文化的提高。

第十章:論政治

堅持不懈地將個人困擾轉換為公共議題,並針對形形色色的個體,將公共議題轉化為人文意涵的表達,這就是社會科學家的全部政治任務。

如果要在民主的歷史塑造過程中扮演任何自由的角色,那麼它主要的承載者之一就是社會科學。他的任務之一就是搞清出歷史變遷的性質,透過將注意力投向議題和困擾,將它們作為社會科學問題的來源來梳理,才能實現支撐我們研究的最初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