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不夠努力的外國人為何獲得了更多的諾貝爾獎?科學時評2017-12-27 11:25:27

筆者在回答另一個問題“美國中小學教育那麼差,為什麼能獲得那麼多諾貝爾獎”時,提出的原則也適合回答這個問題,但有些不同。在這裡要豐富和補充一下。

首先,認為外國人上學不夠努力,這其實主要是以中國教育體制、特別是應試製度的思維框架出發的一種感覺甚至是錯覺。如果用投入最終是為了準備考試的時間來衡量,外國人(這裡主要指代西方人,特別是獲得諾獎最多的美國人)的確不如中國學生更加努力。但這並不意味著外國人不好好學習。如果擴大學學的範疇,把成長過程中與環境的互動、探索、遊戲和交流都稱之為學習,則外國人並不見得不如我們的孩子學習努力。只是你看到人家好像在玩,而我們苦巴巴地坐在桌前背書,顯得他們不努力。但他們去觀察草地上的小蟲蟲,過後要寫觀察報告,還要援引文獻,這同樣是學習呀。

其次,如前面講過的,也是很多答友強調的,諾獎重在獎勵創造性的思維,這與西方的鼓勵探索性的教育更加吻合,而在總體上與中國鼓勵知識記憶的教育有距離,雖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這種方式就必然不好。如果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嚴謹的工程師,無疑中國教育是更有成果的。畢竟獲得諾獎的創新大師的數量是有限的。

還有一點是被人們經常忽視的。西方教育非常注重養成教育、非常注重尊重智慧財產權、非常重視培養社交能力。由於諾獎級別的成果需要有大量追隨者從而創造學科發展的新方向(當然前提是成果本身是有價值的),這也就意味著西方教育方式相對而言,更容易創造這種探索創新和累積發展的模式。這也導致了諾獎更加青睞西方的科研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