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步伐問題

這個問題鄧亞萍早已發現,樊振東慣於用反手,所以從接發球或發球之後的第二板開始,都是右腳在前,左腳在後。因為高手過招,球速都非常快,以至於打到第三四板開始相持了,都來不及把右腳撤到後面,導致正手進攻頻頻失誤,就算勉強接過去,通常質量都不好。然而樊振東的反手還沒有強大到林高遠那樣——可以全臺反手,這又是樊振東第二個問題,反手的問題。

稍微學過一點乒乓球理論知識的都知道,正手攻球時要右腳在後,左腳在前,便於蹬腿轉腰發力。為了保證正手攻球時的轉換速度,馬龍打反手時,也基本是右腳在後,這種步伐方案,雖然反手打起來殺傷力有限,但保證了正手進攻的質量,使總體得分率大為提高,因為正手才是得分的王道。

問題二:反手失誤率高,卻過多運用反手

樊振東的反手,力量比不過樑靖崑,靈巧和變化比不過林高遠,速度比不過馬龍、鄭榮植。但是樊振東特愛用反手,超過一半的擊球都是用反手。當和梁靖崑對上反手時,因為力量不如梁靖崑,所以輸給梁靖崑。當和鄭榮植比反手時,速度不如鄭榮植,所以輸給鄭榮植。

樊振東反手問題:

樊振東反手相持時,有類似正手拉下旋球的複雜動作,即先拉然後再壓,是一種抱住球的感覺,揮拍軌跡從影片上看有一點弧線,這種打法會導致球速慢、還原慢、力量不夠、旋轉過多。同樣樊振東正手也存在相同的問題。

問題三:正手摩擦多、蠻力多、巧勁少

上面說了,樊振東不論正反手,都存在相同問題,與其他運動員明顯不一樣:先拉後壓,非常明顯。一種類似半圓的揮拍軌跡,嚴重降低了揮拍速度、力量,當然也就嚴重降低了球的殺傷力。樊振東是一種典型的弧圈打法,在塑膠球時代,明顯摩擦過多,撞擊不足。這和樊振東的底板也有關係,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國家隊都用芳碳、碳素底板了,樊振東卻一直堅持用純木底板。純木底板摩擦好、底勁差,這使得樊振東不得不闆闆都使勁渾身力氣,這導致還原速度比其他運動員明顯更慢。這麼明顯的問題,不知道為什麼他們都沒發現。

反觀馬龍、林高遠、波爾,他們蠻力用得少,全是用巧勁兒打球。奧恰洛夫和梁靖崑也是用蠻力打球的人,他們很難成為最一流的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