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把籃子裝滿

而是把燈點亮

未來什麼都有可能被替代

唯獨藝術和娛樂不可能被替代

過去藝術不能當飯吃

未來孩子不學藝術將會沒飯吃

“不讓孩子去體驗

不讓他們去嘗試藝術

我可以保證

30年後孩子們將找不到工作

因為他沒有辦法競爭過機器”

馬雲的這番話有些絕對

但並不是沒有道理

藝術不是藝術本身

而是整個人生觀

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曾做過一個調查,在對 1999-2000 學年度與 2009-2010 學年度的藝術教育進行對比研究時,做過一個有 5 萬多畢業生參與的

問卷調查

。其中有一個問題是

“什麼知識最有用”

,結果頗感意外。畢業

1-5 年

的學生答案是

“基本技能”

,畢業

6-10 年

的回答是

“基本原理”

,畢業

11-15 年

的結論是

“人際關係”

,而畢業

16 年以上

的則提出:

藝術最有用

我想,這裡說的“有用”並非是直接轉換成物質的有用,而是被藝術浸染後擁有的一種感知世界和獨立思考的的能力。

蔡元培認為,美育的目的在於陶養人的感情,認識美醜,培養高尚的興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實際上,藝術從來不是藝術本身,而是整個人生觀。

吳冠中也曾說:如今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藝術的根本是一種“人學”,藝術與教育的使命皆在“立人”。

藝術教育,一定是潤物細無聲的。在一個家庭中,只有當父母從內心愛上藝術的那一刻,這一切才真正發生。對個體而言,藝術教育在生命的早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在所有年齡階段中,

兒童與藝術最近,每個兒童都天生擁有藝術的心靈

畢加索

曾經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呵護孩子與生俱來的藝術潛能?”

有很多父母會疑惑地認為:我不懂藝術,該如何對孩子進行藝術啟蒙?其實,培養孩子的

藝術細胞

,就在每天與孩子相處的生活中,只需要掌握一些小小的技巧和方法,父母就可以成為孩子最好的藝術夥伴。

藝術思維側重於直覺,具有跳躍性、非線性的特點,因此在很多型別的發明創造的過程中,都會起到關鍵的連結作用。在這個意義上說,當

“人轉向藝術時,就進入了創造活動的實驗室”

藝術中最根本的東西是無法教的,只能燻養和喚起。藝術教育喚醒美感。

羅丹

說: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要培養善於發現美的眼睛,藝術教育必不可少。藝術教育對於喚醒與塑造兒童的美感具有重要作用。

每個兒童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審美的潛能,只是它取決於是否能夠被喚醒,又是否在相應的精確之後,能夠被綜合塑造為更高層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

透過藝術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經驗結構,形成足夠豐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溝通能力。因而,藝術教育也是對美感的喚醒。

人的一生雖然漫長,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但其實真正能做的,不過只有一件而已,而這件事就是一個人來到世間的使命。藝術教育的價值就在於喚醒每一個人心中的潛能,幫助他們找到隱藏在體內的特殊使命和註定要做的那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