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世界中客觀存在並能相互區別的事物為語過添請st 2020-10-10

客觀存在並相互區別的事物是什麼呢

物理學原子論標準模型是在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原子唯物論基礎上建立和發展的。原子唯物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質微粒組成的,因而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是客觀存在的實體。物質的運動變化規律也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通俗一點的表述就是:人類出現以前太陽系就存在了;人看不看月亮,月亮都存在。現代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們擴充了唯物主義中關於物質的定義,將它包括了符合科學理論並能探測得到的實體,如場,能量、力等等。自然科學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被認為研究的就是獨立於觀察者之外而存在的客觀實體及其運動變化的規律。

然而現代物理學實驗(比如著名的‘雙縫實驗’)揭示了觀測行為會對觀測結果產生顯著的影響。

這說明我們觀測世界得到的結果是已經是被我們的觀測行為改變過的結果,而不是客觀存在本身。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月亮表象,是經過我們‘看’這個行為改變之後的月亮表象。

那麼當我們不看月亮時,月亮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呢?對於這個問題,以提出‘心外無物’著稱的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有過一段經典的論述。

《傳習錄》記載了這樣一則著名公案:“先生(指王陽明)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日: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日: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陽明在這裡描述了花的兩個存在狀態,“寂”是被看之前花的存在狀態;“明白”是花被看之後的存在狀態。

“明白”的存在狀態是我們直接的感知和經驗。那“寂”的存在狀態我們又如何理解呢?

“寂”的存在狀態在康德的哲學體系裡被定義為“物自體”。物自體就是把一切意識加諸於物體的屬性剝離掉後的結果。比如把我們感知到的花的形貌,顏色,香味,質感和其他所有感覺材料都去掉之後,剩下的看不見摸不著存在就叫這朵花的“物自體”。

康德認為人類不要想去研究物自體,那是超驗的(超出經驗,超出感覺)。所以他被後來的學者歸入了不可知論者。

物自體到底可不可以被研究呢?雖然實驗科學只能研究被觀測行為加工過的物質現象,但是透過不斷髮展的實驗檢測手段,我們對物自體的認識是可以深入和發展的。比如對“光”的認識人們就成功地超越了直接的感覺和經驗。

物理光學模型不僅可以用電磁波描述光,還可以定量地用波長和頻率描述不同的顏色。

元計算學理論架構試圖對物自體的研究開闢一條新的途徑。

元計算學模型假定物體有兩種存在狀態:運算前的存在和運算後的存在。我們所有的感知和經驗都是運算後的存在。而運算前的存在就是資料,就是物自體。

元計算學理論體系裡沒有物質這個概念。人們的感知和經驗都是元計算系統透過程式運算輸出的影象而已。不同的資料和程式決定影象的物理特性,包括固態度,透明度,和其他光學,力學,物理學特性。這些特性在三維空間給我們顯現一個物質的表象。

元計算學假定資料在三維空間的表達是力元在三維空間的不同排列。資料本身沒有意義,資料只有經過程式運算才能產生個體影象。

這就類似我們用手機去掃描二維條碼。條碼本身並不能被我們直接識別,只有經過手機中的電腦程式運算之後,才會有影象顯現出來。

當我們的個體意識感知這個世界時,我們用視覺器官掃描三維空間裡用力元表達的資料,用元計算系統裡的程式進行運算,運算結果再由視覺器官投射到三維空間裡。

比如當我們觀察一個蘋果時,在我們的眼睛還沒有看它時,它是以一個力元構建的三維條碼的形式客觀存在的。當眼睛掃描這個條碼時,一個叫{蘋果}的程式會被呼叫,蘋果這個概念會在大腦中顯現。決定其他物理特性的資料經過程式運算後會在大腦中顯示大小,形狀,顏色,圖案等等特性。這些特性會透過眼睛再投射到三維空間,一個具體的蘋果就會被個體意識感知。

所以根據元計算學模型,人的視覺器官不只是獲取資料的掃描器,也是投射運算輸出的投射器。

因此在我們地球上有由70億個人建造的70億個世界,而不是一個世界。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建造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不同的程式運算不同的資料就會得到不同的輸出。兩個人只有用相同的程式處理相同的資料,他們的兩個世界才能完全重疊。

現實世界中客觀存在並能相互區別的事物為筱筱夢圓 2020-10-10

世界上所能夠表達的事物有很多,主要自己心裡所能表達的就好了,有很多的事物是可以改變的

現實世界中客觀存在並能相互區別的事物為心的距離666 2020-10-10

現實世界中的客觀存在,並且能相互區別的事物,所有的客觀事物都是相互區別的,因為矛盾具有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