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的語法格外簡單嗎?知乎使用者2015-12-23 22:09:54

首先, 什麼是語法? 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是很明確。 我的看法是, 定義一, 語法是對語言的規定。 定義二, 語法是對語言的描述。 這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看問題。 第一個是從學習和教學看, 第二個是從研究和學術看。

漢語語法應該有字法, 詞法, 句法, 和文法。 其中字法和文法是研究的比較多的, 詞法和句法基本是舶來品, 和中文的“婚姻”關係不怎麼好。 這就是為什麼中文的語法描述如此不堪入目。

漢語的語法格外簡單嗎?知乎使用者2015-12-24 12:02:49

謝邀。

說實話,這個問題吧,只要是中文系學生,而且在大一的現代漢語課上好好聽過課的話,都能很快告訴你答案:“不是”。

漢語有沒有語法?當然有。嚴不嚴格?當然嚴格。

是,漢語沒有明顯的形態變化,但不等於沒有達成語法目的的手段。你隨便翻開任何一本現代漢語的入門教材,都會有這麼一行大字:“漢語以語序和虛詞為主要的語法手段。”

什麼意思呢?

首先,語序是指說話寫作時排列片語的順序。

中文是很典型的SVO語言,主謂賓定狀補的位置也相對固定。我愛你和你愛我,意思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且我們也不能接受“我你愛”或者“你我愛”之類的表達。題目中提到的“死”系列片語中,其實像“你死去吧”和“死去吧你”,對於漢語母語者而言都是很不自然的,“去死”才是符合漢語的表達。當然,意思我們也都懂,但這就好像你和一名受過教育的英國人說“the beautifulest one”一樣古怪和難受。

然後,虛詞手段,則是指用不用虛詞、用什麼虛詞都能對句意產生極大的影響。

比如,“看書”和“看的書”是兩個意思,“吃得很多”和“吃的很多”也是完全兩碼事。“看書”是說這個動作,“看的書”是指這個動作指向的物體;“吃得很多”是指一個人吃了很多東西或者能吃很多東西,“吃的很多”是指能吃的東西很多。再比如,“我吃過”和“我吃過了”,“他洗衣服”和“他洗著衣服”等等。

我不是對外漢語工作者,但我見得多了。對於漢語初學者而言,要搞懂虛詞和語序並不像我們母語者這麼直觀和明白,常常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而一個沒有經過嚴格訓練的人去“教”外國人漢語,往往是南轅北轍、誤人子弟。我記得

@張超

就曾經為此在某個問題下,把這樣一個人打臉打得啪啪響。

上面說的還只是大致的概況,具體講起來還有很多情況,比如連謂句、兼語句、名詞謂語句等等等等,不然我們也不需要為此寫那麼厚的現代漢語教程了。考研黨們也不需要苦逼地死記硬背,一臉殘念了……

這樣,我們還能說漢語語法格外簡單嗎?

——————————分割線——————————

評論區居然為了“你死去吧”爭論起來了……我就簡單說一下。

其實呢,“你死去吧”,不是“錯誤”,而是“不自然”,這二者有明顯的區別。之前回答過這麼一個例子:“我不認為他今天在家”和“我認為他今天不在家”,二者都是語法上完全正確的,只是後者更符合漢語母語者的語言習慣。

具體的內容在這裡:

現代漢語中的“否定轉移”現象是否最初源自自外文(例如英語)? - 林歌的回答

漢語的語法格外簡單嗎?知乎使用者2015-12-31 03:47:38

我與一個學習漢語的德語母語者聊天的時候,我發現的一些對於他們而言算是難點的漢語語法點。

由於我沒有系統學過漢語句法學,所以下述不一定準確。

語序:

傳統上大家認為漢語是SVO語言,靠語序決定句法功能。不過漢語中除了要求修飾語置於中心語之前之外,語序還是比較隨意的。句法學認為漢語和日韓語等語言都是“話題優先語言”,語序的構成是“話題-說明”。當然,SVO的特徵還是有的,和日韓語的SOV的特徵完全不一樣。

比如口語中通常省略人稱,於是經常出現的“飯吃了麼?”“作業做了麼?”……這些句子的賓語都在謂語之前。但也可以說成“你吃飯了麼?”“你飯吃了麼?”“你做作業了麼?”“你作業做了麼”。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句子,比如“他漢語說得很好。”“他工作完成得很好。”這些也都是話題優先的例子。此外,話題優先的語言一大特徵就是省略已知成份。

看這些例子,你還會覺得漢語是SVO語言麼。

“話我撂這兒了。” OSV

“我飯還沒吃呢。” SOV,當然這裡我也可以認為是飯的定語,即

“我的飯”還沒吃呢

。但理解為“我還沒飯吃飯呢。”也很自然。

“作業寫不出來。”OV,主語可以根據預警推測。

又如,“把字句”本質上是一個賓語提前的字首,“我把他打了一頓。”即“我打了他一頓”。

又如時間狀語的次序,也有一定隨意性,可以放置於主語前,也可以放在主語之後,但必須是在謂語之前。比如“星期天我們去郊遊。”“我們星期天去郊遊。”但是不可以說成“我們去郊遊星期天。”

2。 離合詞——可分離的動賓(述賓)短語:

下雨

”:可擴充套件為“下了一場雨”,“

了一場大

”…。

結婚

”:可擴充套件為“

了一場

”,“

過兩次

”…

這樣的例子很多,許多在別的語言對應的是一個單詞的,在漢語中往往是一個動賓(述賓)短語,自然就可以在賓語之前加上修飾語了。

但也有一些擴充套件能力特別有限的,比如:

關心

,除了“關什麼心”之外,就不太好擴充套件了。

還有些詞,在不同的義項裡擴充套件能力不一樣,比如“

做事

”,表示“工作”的時候,擴充套件能力就特別有限,比如“他在工廠裡

做事

。”;但表示“處理某事”的時候,就很容易擴充套件:“他

了許多好

。”“他

了一件了不起的

。”

3。 詞類活用

不過這一點,在英語中也很普遍了。比如:夢,dream,在漢語英語中都可以作為動詞和名詞使用。

I had a dream。 我做了個夢。 I dreamed him。 我夢到了他。

4。量詞

很多人,包括我在內,認為印歐語很多語言的陰陽中性好複雜啊,詞性好難背啊。詞性本質上是一種分類方式,就好比漢語的量詞在不涉及度量單位(質量長度體積等度量)的時候也是名詞的一種分類方式,分類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門。不過現在漢語的量詞系統也在簡化中,有都簡化為“個”的趨勢:

都是布做的:一匹布(不涉及度量的時候,僅指未經裁剪的一整塊布),一塊手絹,一條毛巾,一件襯衫,一面旗幟。。。。

都是電器:一臺電視機,一盞電燈,一口電飯鍋。。。

都是動物:一隻動物,一條魚,一頭牛,一匹馬,一隻鳥…

都是樂器:一件樂器,一把小提琴,一架(臺)鋼琴,一座(臺)豎琴,一根雙簧管,一把小號。。。

5。 疊詞

疊詞絕對是漢語的一大難點,非母語使用者很難掌握,儘管有的書把疊詞認為是修辭格。

表眾數,如“一條河:一條條河”;表程度,如“十分:十分十分”;表柔和地祈使,“坐:坐坐”;表嘗試,“做:做一做”;表柔和語氣,“甜的:甜甜的”;表列舉,“吃飯喝酒:吃吃飯,喝喝酒”;詞義改變,“馬虎,馬馬虎虎”;還有很多我說不出來是怎麼著了,但是能體察到語言色彩的不一樣。

6。 四字格

這裡的四字格不僅僅指的是成語,還指的是漢語(以及其他許多漢藏語、侗臺語)的審美習慣,就是片語有組成四個音節的短語的傾向。這一點,官話套話裡特別明顯,例子就不多舉了。

7。 虛詞

舉個例子你就知道虛詞有多複雜了:

“了”和“過”:

我吃過飯了。

我吃過飯。

我吃飯了。

我吃了飯了。

聽說對外漢語教學中把“了”分為“了1”和“了2”。

再來一組否定的虛詞:

我沒吃飯。

我沒吃過飯。

我不吃飯。

書面一點的:

我不曾吃飯。

我未曾吃飯。

我未曾吃過飯。

漢語的語法格外簡單嗎?鵑子2016-01-05 19:19:38

漢語語法問題不是一兩個帖子能說清楚的,我們現在用的很多都是西方來的語言論,人家研究印歐語多久了,我們的語法研究也就才從馬氏文通開始,一百來年。之後出現了一大波的語法研究學派,當時的北陸(儉明)南邢(福義),現在學界也沒一套公認的語法體系。因為在漢語研究本位問題上就有差別,黃廖本現漢以詞本位論述語法,以徐通鏘為主的學者倡導字本位,還有很對小句本位等等的本位學說,這個問題搞不清就沒辦法談語法體系,只能粗略的說漢語作為理據性強詞根孤立語有不同於屈折語的語法,語序和虛詞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認的,至於漢語確切的語法體系,還需一代代學者在漢語語料的基礎上總結,不能總一味的拿西方的理論來套漢語。這也是為什麼至今漢語沒有一套公認的系統的語法體系。

漢語的語法格外簡單嗎?鹽選推薦2019-08-27 11:23:31

漢語的語法,可謂是變化無窮,不一定那麼簡單哦~

雖然我從 2005 年開始,從未間斷地撰寫以數學為主題的部落格,但我大學時學的其實是中文。在中文系學習語言學的過程中,我收集了很多有意思的漢語現象,也由此引出了一大堆智力趣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 通常動詞前面都不能加

,例如我們從來不說

很吃飯

很睡覺

。想一個動詞,它的前面可以加

答案:很喜歡、很討厭、很希望、很嫉妒、很羨慕……幾乎所有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前面都可以加「

」。

2. 我們可以說,「我想吃這一個蘋果」、「我想吃那一個蘋果」。在「我想吃 ____ 一個蘋果」的空格中還可以填入哪些修飾「一個」的字或詞?你能想出 5 個嗎?你能想出 10 個嗎?

答案:這、那、哪、某、每、任、另、上、下、前、後、頭、同、其中、唯一。在現代漢語中,這些詞叫做指示詞。

3. 並不是只有名詞才能兒化。比方說,代詞也能兒化,如「這兒」、「那兒」。很多量詞也能兒化,如「份兒」、「片兒」。你能想出動詞、形容詞和副詞兒化的例子嗎?

答案:動詞有「玩兒」,形容詞有「蔫兒」,副詞則有「倍兒」。

漢語的兒化現象非常有趣,哪些詞能兒化哪些詞不能兒化完全沒有任何規律可循。「筆記本」」、的「本」可以說成「本兒」,但「鉛筆」的「筆」就偏偏不能說「筆兒」」。有人會說,這恐怕是因為韻母「i」本身就不能兒化吧!不對,比如「雞」的韻母也是「i」,但我們就能說「小雞兒」。或許有人會立即改口說,那一定是整個聲母加韻母再加聲調決定了這個字能否兒化吧!也不是——「小雞」能說成是「小雞兒」,但「手機」就不能說成是「手機兒」。有時甚至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詞既可以兒化也可以不兒化,兒化時表達一種意思,不兒化時表達另一種意思。例如,「頭」指的是腦袋,「頭兒」指的則是上司。想想看,我們學英語要背不規則動詞表,老外學漢語要背能兒化的字表!

漢語中的詞語還有很多獨特的屬性,哪些詞擁有哪些屬性也都完全沒有規律。看看下面這個問題,你就知道了。

4. 下面的每一組詞中,前五個詞都具有某種共同的性質,這種性質是後面五個詞都不具有的。你能猜出每組詞所對應的那個性質嗎?

(1) 反覆、高興、磨蹭、說笑、許多 | 地震、動靜、金黃、巨大、雕刻

(2) 魚、路、船、裙子、簡訊 | 山、劍、傘、文章、螃蟹

(3. 鎖、畫、掛鉤、標誌、愛好 | 鍾、鞋、密碼、學問、照片

(4) 車、地、桌子、屁股、筷子 | 水、胃、位置、大陸、晚餐

答案:(1) 可以 AABB 式重疊; (2) 量詞是「條」 ;(3) 可兼類作動詞 ;(4) 可以在前面加「一」作臨時量詞。

很多朋友可能一時沒有反應過來:「掛鉤」怎麼能做動詞了?當然可以,比如「競賽和高考掛鉤」。

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些和句子有關的問題吧。

5. 下面四句話中,哪一句話的結構和其他三句不一樣?

A. 我和他都去

B. 我和他一起去

C. 我和他不用去

D. 我和他必須去

使用 App 檢視完整內容

目前,該付費內容的完整版僅支援在 App 中檢視

App 內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