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資訊學奧賽獲獎學生去了哪?

在瞭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究竟什麼是資訊學奧賽。

資訊學奧賽:

青少年資訊學(計算機)奧林匹克競賽(早期稱為青少年計算機程式設計競賽)是指在廣大青少年中普及計算機教育,推廣計算機應用的一項學科性競賽活動。

如果想走程式設計的這條競賽路子,那就逃不過信奧賽。從難度和規模排序來說,分為以下4個階段(從易到難):

1.

CSP-J/S

全稱是非專業級別的能力認證,每年的3、6、9、12月考試。

2.

NOI,全國級比賽

NOI是全國青少年資訊學奧林匹克競賽,是

面向中學生

的全國性質的程式設計最高級別比賽。

3.

IOI,國際級中學生比賽

IOI是國際資訊學奧林匹克競賽,是

面向全世界

中學生的一年一度的資訊學學科競賽,每個國家最多可選派4名選手參加。

4.

ACM,國際級大學生比賽

主要是指ACM-ICPC,即

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

,包括全球總決賽和各大洲的區域賽。

資訊學奧賽獲獎學生去了哪?清華、北大、MIT!

IOI 2017 中國籍選手去向統計圖表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一看2017年資訊學競賽界最牛氣的五個孩子,他們都去了哪裡呢?

01、毛嘯

曾就讀於長沙市雅禮中學,高一獲得清華大學保送資格,

高三被世界頂級學府麻省理工學院錄取

,成為該校在中國內地錄取的五名學生之一,並獲得該校提供的5萬-6萬美元獎學金。

資訊學奧賽獲獎學生去了哪?清華、北大、MIT!

被錄取

:清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

最終去向

:麻省理工學院

毛嘯的成績也不是與生俱來的,毛嘯在一次採訪中曾回憶:“資訊學競賽是我小學的時候就開始接觸的,小時候有人給爸媽說英語好、數學好的話非常適合去搞資訊學競賽,那時候還叫電腦奧數,我爸媽發現我數學英語還不錯,於是就走上了資訊學之路。

當時我們初學的還是 Pascal 語言,剛學的時候看了一些書,那時候什麼都不懂只會對著書抄,甚至還把註釋原封不動地抄了上去,有時還忘了打分號。

雖然剛開始學的時候很難,但是憑著對程式設計的興趣,我還是咬著牙往下學。

2、徐明寬

曾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師從世界冠軍胡偉棟老師,高二獲得清華大學保送資格。現就讀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在第29屆國際資訊學奧林匹克競賽中以總分第二的成績獲得金牌。

資訊學奧賽獲獎學生去了哪?清華、北大、MIT!

最終去向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

在徐明寬的教練胡偉棟看來,他能獲得如此好的成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徐明寬紮實的積累和優秀的發揮:“本次(IOI)競賽試題很難,題型也與以往有些差別,對選手是一個挑戰。

徐明寬在這次比賽中比賽節奏控制得很好,拼搏也很頑強,抓住了每個得分的機會,最終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次比賽體現了徐明寬紮實的計算機科學功底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我為他的表現感到驕傲!”

3、楊家齊

曾就讀於中山紀念中學。現就讀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高二獲得NOI金牌和清華大學的免試保送資格。在指導教練宋新波眼中,他是一個聰明且勤奮的學生,高中期間已經學完高等數學,計算機和程式設計能力比很多大學本科或碩士研究生還強。

資訊學奧賽獲獎學生去了哪?清華、北大、MIT!

被錄取

:清華大學

最終去向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

雖然獲得了好成績,但是從幼兒園到高中楊家齊從未上過校外補習班,三年級之前就是“瘋玩”,三年級開始參加學校的資訊學奧賽,此後便將資訊學作為愛好發展至今。因為家在東莞,楊家齊每隔兩三個月才回去一次,他將放假時間都用起來學習。

在他看來,要想出好成績,必須勤奮。除了勤奮,楊家齊還很專注,

長期與外界高手保持交流也是他成長迅速的原因之一

。“外面的人能讓你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楊家齊說。

4、鍾知閒

曾就讀於福州一中,十五歲考取福州一中,高一時就摘取 NOI 金牌併入選國家集訓隊,保送清華大學。高二時代表國家隊出戰第29屆國際資訊學奧林匹克競賽,是今年國家隊唯一的非應屆生。

資訊學奧賽獲獎學生去了哪?清華、北大、MIT!

被錄取

:清華大學

最終去向

:已獲得保送資格,當前為高中三年級,未進入大學

作為一個畲族的零零後少年,鍾知閒很小就與電腦結緣,並深深地被電腦的奇特世界吸引。7歲那年,他開始迷上電腦遊戲,8歲順利拿到全國計算機二級考試合格證書;10歲參加全國計算機三級考試,只花了5分鐘就“秒殺了”上機考試。然而,

最終在高中時獲得突出的成績也不只是靠更早的起點,而更是依賴於鍾知閒的努力。

據鍾知閒爸爸介紹,“知閒做事情經常慢半拍,無論什麼考試,他常常最後一波交卷。他做的題也比別人少。別人想不出來,就去看題解,他不,非要自己想辦法搞,直到竭盡全力才會去掃一下提示,然後繼續自己搞。”

5、羅哲正

曾就讀於安徽師範大學附中,先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高一獲得

NOI金牌和清華大學的免試保送資格

,高二再次獲得 NOI 金牌。2016年,他正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紀念碑山地區高中當交換生學習,未能回國參賽。

資訊學奧賽獲獎學生去了哪?清華、北大、MIT!

最終他以美國學校的在校生身份參加美國當地選拔,在線上賽中,四場全獲滿分,六場線下賽獲得五場滿分,入選美國國家隊,並出戰國際資訊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得世界第三的好成績。2017年,被世界頂級學府麻省理工學院錄取。

被錄取

:清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

最終去向

:麻省理工學院

據羅哲正自己介紹,他小學四、五年級接觸程式設計。在初中開始學習 C++,初三開始正式參與資訊學訓練和競賽並在當年入選安徽省資訊學奧林匹克競賽省隊。在平時,他看起來羅哲正不那麼像一個典型的理科生,更多給人一種開朗活潑又興趣廣的感覺。

他熱愛運動,靜心閱讀,享受旅行。對於未來是否會回國的問題,他表示:“

未來回國是當然的,理由很簡單,除了是中國人,還因為現在的中國是一片熱土,與世界接軌的中國也會有更多的機遇。

02、

少兒程式設計究竟在學什麼?

一、資訊素養和表達能力

1。 資訊素養和媒體素養(Information and Media Literacy Skills)

對資訊素養的簡單理解就是:“怎樣找到需要的資訊?”,“在什麼地方用什麼方法找到資訊?”,“哪些資訊是需要的?”,從過程上來看就是:界定所需要的資訊→尋找搜尋資訊的方法→收集資訊→運用資訊→表達資訊→評價資訊。

資訊素養是個人綜合素質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開拓創新的前提,也是終身教育、學習和不斷更新知識的基礎,是資訊時代人們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只有具備了一定資訊素養的小朋友才有可能將他們的學習延伸到課堂教學環境之外,也才能在步入複雜的社會舞臺後進行獨立的開拓、研究與發展。

資訊學奧賽獲獎學生去了哪?清華、北大、MIT!

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就是一個人認識、評判、運用傳媒的態度與能力,是指人們面對傳媒各種資訊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能力、思辨性反應能力等。培養媒體素養的目標是

具備思辨與建立資訊的能力

,能夠用批判性的角度去解讀媒體資訊, 而不是盲從與媒體資訊的指引,也就是在資訊化時代面對海量資訊時的

獨立思考能力

許多國家如英國、加拿大、澳洲等,早已把資訊素養和媒體素養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中:

日本文部科學省於

2001

年在中小學與高中設立“綜合教育”科目,也納入了媒體素養。

紐西蘭英語課程綱要,他們的小朋友在

五年級

時就已加入媒體素養的培訓。

香港從

1997

年教育改革時開始推動媒體教育, 而自2005年推行的英語新課程及

2007

年推行的中文新課程,也納入了媒體素養。

各個國家媒體素養的程序

在透過程式設計工具完成一個具體創作(project)的過程中,小朋友們要學習選擇、建立和如何使用不同形式的素材(media),包括了影象、動畫、文字和錄音等,伴隨著專案過程的重複開展,小朋友們能夠不斷豐富對資訊、媒體的認知和使用經驗,進而在面對周圍環境的大量資訊時, 能夠具備更強的

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

。“

2。 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s)

有效地表達和交流需要具備使用媒體素材的能力,例如讀寫文字、製作影象、影片等等。透過程式設計工具完成專案,需要反覆選擇、製作和整合大量的媒體素材,

小朋友們要透過對媒體素材的運用來展示專案的創意和目的,也就是要明確、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設想。

因此程式設計有助於培養表達和交流能力。

二、思辨和求解能力

3。 推理和系統性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nd SystemsThinking)

透過程式設計工具完成創作的時候,小朋友需要調整不同“角色”之間的互動方式和時間順序,以達到預期的設計效果,例如兩個“人物角色”什麼時間在什麼位置相遇等等。整個過程本質上就是對“偵測”、“反饋”、“運算”和“邏輯判斷”等多種基礎化的系統概念的反覆運用, 從而能夠鍛鍊和提升小朋友的推理和系統性思考能力。

資訊學奧賽獲獎學生去了哪?清華、北大、MIT!

4。 界定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案(Problem Identification Formulation & Solution)

完成一個程式設計專案作品首先需要小朋友規劃、構思專案創意(預期的效果),然後確定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如何把這些問題分解為若干步驟,最後透過程式設計工具的“程式設計積木”拼接來完成這些步驟。程式設計工具根據“程式設計積木”的排列,實時、動態地改變效果,也就是當該改變積木的拼接順序和拼接關係之後,透過滑鼠點選積木就可以立刻看到結果,所以能夠幫助小朋友們即時發現問題和調整解決問題的思路。

資訊學奧賽獲獎學生去了哪?清華、北大、MIT!

透過這樣一個互動的、直觀的設計和實現過程,可以讓小朋友們沉浸在“發現問題、調整思路、獲得經驗“的反覆迭代過程之中,直接鍛鍊他們的邏輯和推理能力。”

5。 創意和求知慾(Creativity and Intellectual Curiosity)

在這個不斷快速變化的時代,創造性思維是越來越重要的能力。程式設計能夠培養創新能力,因為程式碼的世界是可以任意發揮創意的世界。

程式設計工具提供能力強大的程式設計積木(完全符合面向物件程式設計概念的積木),豐富的各類程式設計資源,真正模擬了一個實際的程式設計環境,所以能夠引導和鼓勵小朋友們不斷地求解未知問題,也就是說小朋友除了學習如何解決預定義的問題,在面對未知問題時依然有意願、有能力去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資訊學奧賽獲獎學生去了哪?清華、北大、MIT!

對未知問題的求解會關聯到新的知識領域,需要不斷學習。所以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同時也會激發求知慾和培養持續學習的習慣。“

三、人際關係和自我指導能力

6。 協作和協同能力(Interpersonal and Collaborative Skills )

程式設計工具是透過拼接圖形化”程式設計積木“的方式完成專案,實現”軟體效果“,同時專案中所使用的各種資源(包括角色、積木等等)完全視覺化,易於理解和認知,因此小朋友們無需瞭解程式語言的語法知識就能夠學習程式設計概念。另外程式設計專案本身以及專案中的資源都可以匯出共享, 所以小朋友們可以合作完成一個專案,同時也可以彼此交換、共享各自創作的資源。

資訊學奧賽獲獎學生去了哪?清華、北大、MIT!

在合作開發過程中,大家需要對程式設計專案所包含的任務進行分解、分配,同時還需要把各自建立的“角色”、拼接好的積木進行合併、測試等等,而且整個過程中上述事項還需要重複幾次,最終實現最初的專案設計目標。因此合作開發本質上就是一個分工協作的過程,從而能夠培養小朋友的協作和協同能力。”

7。 自我指導(自我學習為中心)(Self-Direction)

使用程式設計工具完成專案時,需要反覆構思專案的目標和如何實現這個目標。

專案目標源自於小朋友自己的設想,無論是簡單或是複雜,對他們而言都極具意義。因此在實現專案目標的過程中,小朋友們就具備了內在動力去克服各種挑戰、困難。被自身的意願驅動實現一個目標的過程就是一個典型的自我指導過程。

8。 責任感和適應能力(Account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小朋友使用程式設計工具完成專案時,存在特定的受眾,也就是專案作品展示給誰看,讓誰來體驗。同時小朋友們還要考慮其他人對專案作品的評價和反應。面對不同的評價,自身的反應、態度和舉措其實就是責任感和適應能力的一種體現。

資訊學奧賽獲獎學生去了哪?清華、北大、MIT!

因為程式設計工具可以很便捷地調整專案,小朋友們能夠根據其他人的意見和反饋,不斷地修改自己的專案作品,使其更加合理、完善,也就是針對專案作品的評價和意見,如果小朋友能夠有積極的響應態度,那麼程式設計工具可以幫助其快速改進。因此,

在培養責任感和適應能力的過程中,程式設計可以給予直接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