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個二維空間平均分成6份,共需要幾條線?這是一道再簡單不過的數學題,

人們也由此定義了“等角線”的概念

,即穿過一個點的一組直線,任2條之間夾角都相等。

MIT華人教授帶團隊攻破難題,“喜提”數學頂刊!團隊人均大神,居然還有一位00後!

“研究等角線,就這?”如果你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把上面的二維空間換成三維、四維、

甚至推廣到N維時,你還會算嗎?

高深的科研問題,往往都是由無數個基礎概念組成,不斷演變、發展和深化的。

高維空間等角線數量最大值的問題

,別說是我們了,連數學家數學家們都被困擾了70多年。

但就在前兩天,這一難題被突破了!

來自MIT的副教授趙宇飛帶領團隊,利用一個發現的新定理,給出瞭解答這個難題的確定公式。

他們的研究成果已被四大頂刊之一的《數學年刊》接收

,預計將於2022年的第一期發表。更讓小助手震驚的是,這個硬核團隊中有兩位是本科生,

有一位竟然還是00後!

這些大神都是啥來頭?

(一)

驚世的華人數學天才

這次論文背後的團隊“C位”

導師趙宇飛,現在在MIT擔任副教授,

是一位人生“開了掛”的天才選手。趙宇飛很早就展露了自己驚人的數學天賦,在中學時被選入資優班,他的數學老師對他讚不絕口:

15年間我從未給過學生滿分,直至遇到他。

MIT華人教授帶團隊攻破難題,“喜提”數學頂刊!團隊人均大神,居然還有一位00後!

2005年,

趙宇飛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金牌

,2010年拿到蓋茨劍橋獎學金。這個獎學金是啥水平?簡單來說,入選蓋茨學者就等於入選

劍橋大學的“尖子班”。

趙宇飛也不負這份榮譽,在MIT獲得數學和計算機科學雙學士學位後,於劍橋大學取得碩士學位,並於2015年獲

MIT博士學位

趙宇飛和團隊關於等角線的研究,也

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

。當討論的空間範圍推廣到宇宙,該研究可以被用於解決嘈雜通訊環境下的資訊編碼和傳輸問題,

有助於讓地球更好接受探測器傳回的資訊。

(二)團隊人均大神,甚至有位00後

趙宇飛的團隊成員,也可謂“全員大神”。

趙宇飛的研究夥伴姜子麟,CMU博士,曾在MIT進行博士後工作,兩人結緣於各自的導師。他倆有著共同的研究興趣,於是一拍即合,

將等角線作為MIT數學系暑期研究專案,

帶著自己的3位學生張盛桐、姚遠和Jonathan Tidor一起開展研究。

MIT華人教授帶團隊攻破難題,“喜提”數學頂刊!團隊人均大神,居然還有一位00後!

左1 姜子麟;左2 Jonathan Tidor;左3 趙宇飛;右2 姚遠;右1 張盛桐

姜子麟,

北大數院校友,CMU博士,以色列理工學院博士後,發表這篇論文期間,

他曾經在MIT進行博士後工作

,證明了集散集合中的“球帶猜想”;

Jonathan Tidor,現MIT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是加性組合、高階傅立葉分析和離散幾何;

姚遠,

上外附中校友,目前是MIT研究生,

2016年美國隊IMO金牌滿分選手,

連續兩屆獲得阿里全球數學競賽優秀獎和銅獎,普特南大學生數學競賽特等獎;

張盛桐,

上海中學校友,

2000年出生

,MIT本科生,連續三屆獲得阿里全球數學競賽銀獎、

2016年國家隊IMO金牌,

普特南大學生數學競賽特等獎。

在開始研究前,他們只是覺得這個問題很適合作為一個暑期研究的專案,沒有很宏大的研究目標,沒想到後來直接

把這個困擾了數學家們70年的問題解決了。

根據趙宇飛在社交平臺上的互動記錄顯示,在發表這篇論文時,

姚遠和張盛桐分別都還是MIT的本科生,

姚遠在讀大二,張盛桐則剛上大一。能在

本科生階段登上四大頂刊之一《數學年刊》

,這兩位天才少年的未來,同樣不容小覷。

很多高深的科研問題,

往往都是從一些簡單的問題中引申出的。

科研源自於生活,服務於人類,想要擁有從生活中尋找科研問題的能力,需要日積月累的培養,

而這也是TOP美本希望從申請者身上看到的。

而對於中學生來說,現在正是透過科研賽事,提升學術素養的黃金時期!

透過高含金量的科研賽事,收穫招生官的青睞,

書寫錄取夢校的篇章!那有哪些

國際科研賽事值得參加

?貼心的小助手都給你們整理好了!現在還是

CTB

的組隊旺季,想要了解課題、尋找隊友?快來私聊小師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