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

從荒漠到平原,從山地到海洋,人們因循自然,從食物中獲取能量,竭盡才智,用美味慰藉家人,讓我們穿越四季,跨越山海,開始一場採集風味的旅行。

——《

風味人間

國產美食紀錄片,為何《風味人間》更勝一籌?

10月28日,時隔四年,

陳曉卿

導演繼《舌尖》之後的又一系列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正式播出。雖然截止目前僅播出兩集,但從豆瓣9。3的評分來看,觀眾對於這部作品的評價頗高,並未辜負節目播出前的萬眾期待。一道道美食、富有情懷的故事、哲理性的解說詞、人與自然的關係。。。 。。。看似與以往相同的套路,為何這一部國產美食紀錄片能夠俘獲人心、更勝一籌?

曾經掀起國產美食類紀錄片熱潮的《

舌尖上的中國

》中這樣說道:“故土、鄉親、念舊、勤儉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似乎從這時開始,滋味與情懷二詞成為了這類紀錄片的主要基調,

《舌尖》系列在商業上的成功,讓國產紀錄片因循這樣的正規化,美食、故事、情懷的元素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彷彿一箇中年大叔一遍遍重複講述相同的青春往事。

但我們並不能說這樣的模式是錯誤的,畢竟《舌尖》系列珠玉在前,讓國產紀錄片收穫了一票國際觀眾,只是在此之後,同類型紀錄片少有創新,而《風味人間》在此基礎之上,讓觀眾看到了新的元素。用美食交流文化《風味人間》中所展現的美食不僅僅侷限於中國,而是更加註重中外食材之間的聯絡,

以美食為媒介,溝通中外文化。

與以往國產美食類紀錄片相比,《風味人間》具備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更具備未來在國際市場傳播的潛力。

國產美食紀錄片,為何《風味人間》更勝一籌?

第一集《山海之間》中,從

徽州火腿

到西班牙火腿的不同製法、中國人和荷蘭人對

大閘蟹

的態度、法國人用乳酪處理的

土豆泥

和河南人用土豆做的洋芋攪團等等,讓觀眾感受到了同一食材的不同做法的奇妙體驗。而不同食材所形成的文化差異的對比更給觀眾帶來新鮮感,比如

西班牙

火腿大師片火腿是一場表演,從火腿上切下薄薄的一片,卷在刀片上送到客人嘴邊,

西班牙人更注重形式感;但在中國人看來,食物是一種象徵

,上一年經歷了四季醃製的火腿,隆重的擺上年夜飯的餐桌,一家人其樂融融,火腿代表的是團聚。這種

人與食物的關係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從而產生出一種穿越時空之感。

國產美食紀錄片,為何《風味人間》更勝一籌?

第二集《

落地生根

》,就主要講述食材在歷史長河中“漂洋過海”的旅程。澳門經典美食“非洲雞”的醃製醬料來自世界各地,匯聚地中海到好望角、印度洋到東南亞的食材,一道菜品囊括了世界各地的文化,這種多元的味道表達了導演想要傳遞給觀眾的主題

——美食,是一門世界共通的語言。

國產美食紀錄片,為何《風味人間》更勝一籌?

“東方氣質”打造國際化品牌相較於《舌尖》濃厚的人文情懷,《風味人間》在中國式“人情味”的基礎上更體現了一種科學氣質,這種科學氣質為該片走向國際市場奠定了基礎。而相較於海外製作出品的紀錄片,《風味人間》又具備了獨特的東方色調。

探索頻道

、BBC等製作的紀錄片儘管帶有一定的

英美文化

的色彩,但是是以一種科學研究的角度進行呈現,表達的是冷靜和客觀的態度;而

《風味人間》代表的中式紀錄片的風格,是充滿人情溫暖的暖色調,這是對中國人市井鄉野生活的一種提煉,從而在作品中呈現出一種東方獨具的美學特點

,如果說《舌尖》系列開始探索現代中式紀錄片的國際化表達,而到了《風味人間》這裡,東方符號開始定型,這種獨樹一幟的暖色調紀錄片作品,將逐漸定位中國紀錄片在國際市場的風格,從而進一步打造品牌效應,提高國際競爭力。

國產美食紀錄片,為何《風味人間》更勝一籌?

高質量的視覺語言

國產美食紀錄片,為何《風味人間》更勝一籌?

《風味人間》在拍攝技術上也有了創新,片中使用了

超微觀攝影、顯微攝影

等“高科技”的拍攝方法,讓觀眾看到用肉眼觀察不到的食物變化的細節,豐富了視覺體驗,也增添了該片的科學色彩。與此同時,充滿科技感的顯微攝影、清晰的畫面、嚴謹的鏡頭語言也表達了導演及攝製團隊的誠意,這也是該片一開播便收到廣大網友好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第一集《山海之間》臺灣父子鏢旗魚的情節中,彈幕網友紛紛評論這一組畫面拍出了電影的質感,

臺灣最年輕的鏢魚手盧旻易站在船頭手拿捕魚叉,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追逐獵物,猶如海上的王者,不難讓人聯想到《老人與海》的故事。

國產美食紀錄片,為何《風味人間》更勝一籌?

在國產美食類紀錄片層出不窮、日趨雷同的情況下,《風味人間》並沒有完全打破固有模式,但美食宏觀的視野、創新的拍攝技術、對人間風味的深入探尋,讓觀眾看到了國產紀錄片更高製作水平的可能,我們期待,在經過國內市場的檢驗後,以《風味人間》為代表的國產紀錄片可以走向更加廣闊的平臺。

最後,引用陳曉卿導演的觀點:“

我們不能因為走的太快而忽略了被打碎的東西,不能因為生活越來越一致,而忽略了曾經精彩的多樣化。

” 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