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昊:“女王現在改朝換代了,沒有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了。”

這兩天,伊能靜又遭到了輿論圍剿。

52歲的她,作為年齡最大的選手參與了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她一直都被稱為“話題女王”,也一直都是媒體緊盯的人物。

剛靠leader風範拉了一波好感,不想卻迅速遭遇“翻車”事故。她在節目的衍生訪談中,被認為發言貶損隊友,推卸責任,並且拉踩了故去的

梅豔芳

,引發惡評一片。

今天,就來說說。

秦昊:“女王現在改朝換代了,沒有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了。”

作者/非非馬

1.

“女王現在改朝換代了,沒有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了。”

這是秦昊扮演的男演員張毅,在2015年上映的電影《

我是女王

》中,對伊能靜所扮演的傲嬌女明星Melisa說的臺詞。

在此時此境一片洶湧的“討伊”聲浪中,聽到這樣的臺詞,尤覺意味深長,與現實不乏呼應。

秦昊:“女王現在改朝換代了,沒有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了。”

兩人在片中扮演一對結婚又離婚,最後又複合的明星夫妻。

伊能靜所扮演的女明星Melisa,在一開始位居一線,外表傲嬌如女王,行事驕縱又任性,然而內裡虛弱,非常自卑沒有安全感,怕自己來自鄉下的父母被外界發現,怕跟自己結婚的“秦昊”其實貪慕的是錢財與聲名。

但是,她其實刀子嘴豆腐心,雖然硬生生把來看望自己的父母送進酒店偷藏起來,但其實平時沒少寄錢,不止照拂父母,更有一村老幼。

她以為給很多錢、讓父母住房間夠大的豪華酒店就是“愛”,卻被“秦昊”一語擊中:真正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夠在一起。

利益,在感情中,從來都不是真正的核心。

影片最後,新人崛起,“伊能靜”落寞淚下。已經與伊離婚了的“秦昊”,對伊說出了我寫在文首的那句臺詞,然後,背上她一起回家。

2.

“女王現在改朝換代了,沒有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了。”

翻譯一下就是,不論你好,還是不好,不論你是否女王,不論外人怎麼看你,我都和你在一起。

考慮到這麼多年來,伊能靜在現實中一直備受非議,始終活在一片“嘲諷”的漩渦之中,這句臺詞,未嘗不是秦昊真實心聲的吐露。

在彼時的現實生活中,秦昊與伊能靜正在熱戀,尚未舉辦婚禮。

一心只想拍“牛逼電影”的秦昊,之所以會接這部臺式言情味十足的女性情感電影,大約只能解釋為“表忠心”之舉,是出於他對愛人的理解與支援。

不善言辭的男人,以行動表白。因為,這部《我是女王》對當時45+的伊能靜,無疑意義重大:這不止是伊能靜的導演處女作,也是她擔任聯合出品人、聯合制片人、聯合編劇的電影專案,總投資8000萬人民幣。

這無疑是伊能靜付出大量心血、也予以厚望的一部作品,有網友爆料伊能靜當初是奔著金馬獎而去的。

秦昊:“女王現在改朝換代了,沒有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了。”

影片陣容不可謂不強大,僅宋慧喬一塊招牌,就夠吸睛了,何況還有

鄔君梅

、姜武這樣的戲骨。幕後也不消說,都是業界的“槓把子”級人物:攝影指導是大師級的

李屏賓

,聲音指導是拿過7座金馬獎、2座戛納最佳技術獎的

杜篤之

只可惜,它最終評價不高,目前豆瓣評分4。2。

當年,伊能靜為了電影遭到諸多負面評論,不惜與網友“罵戰”,甚至揚言要將對方告上法庭。

但是,正如那句臺詞裡所隱藏的態度——哪怕全世界都站到你的反面,我也站在你這邊——秦昊還是與伊能靜走進了那樁本不被世人看好的婚姻,並且,還在婚禮上做了如下告白:“我絕對不會有小三,有小三我就自己殺了自己。”

3.

其實我此前曾一直有個疑惑,就是:為什麼低調內斂、一心執著於做個影史上“牛逼演員”的秦昊,會選擇表達欲如此之旺盛、關鍵是表達如此“瓊瑤化”的伊能靜,而她身上呈現出的“綜藝感”,也早已強到幾乎要掩蓋她的演員、歌手、作家身份。

秦昊和伊能靜,在我心裡就像演藝圈裡兩條永遠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線。但其實,這不過是我作為一個“外人”的想象罷了。

這兩天看了不少關於伊能靜和秦昊的文章,才知道原來秦昊9歲時就開始喜歡伊能靜了。他9歲第一次買卡帶一共買了兩張,一張是張國榮的《拒絕再玩》,另一張就是伊能靜《十九歲的最後一天》。

1987年,對於一個普通的大陸小男孩而言,臺灣來的伊能靜,代表的是一種前所未見的

青春文化

與都市時尚感,可以想見那種“美的衝擊波”該有多強。

是啊,回想

我們的少女時代

,誰的房間裡還沒貼過一張

伊伊子

的海報呢——我記得那時候大嘴猴的房間裡,貼的是這張:

秦昊:“女王現在改朝換代了,沒有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了。”

不得不說,即便是放到今日看,這張海報中的伊能靜,也豪不過時。不止是時尚,還有她特殊的氣質。

所以,秦昊在微博上把伊能靜稱為“我的兒時偶像”,並非虛言吧。

秦昊:“女王現在改朝換代了,沒有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了。”

那麼,成年之後呢?

不論伊能靜後來演了什麼,別忘了,她到底曾說

侯孝賢

的繆斯,和他合作了三部電影。

向上滑動 閱覽使用體驗

秦昊:“女王現在改朝換代了,沒有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了。”

畢業於中戲、次次考第一、一心要走文藝片路線的“學霸”秦昊,做夢都想和侯孝賢這樣的大師級導演合作,而伊早已和侯導一起走過戛納的紅地毯。

旁人看伊是沒有濾鏡的,但秦昊有,而且還很深。

果然,昨天我帶著好奇翻看秦昊與伊能靜在微博上的互動,找到了印證。伊能靜感謝秦昊對她重回表演舞臺的理解與支援,提到了秦昊對她的鼓勵:“你可是演過侯孝賢導演三部戲的女一號”,“不要浪費你身上的演員天賦。”

旁人所看不到的伊的好,秦昊能看到。包括,那種情感上的義氣與恩情。“我是幸運的,即便我曾默默無聞,你也總是在背後支援著我!”

秦昊:“女王現在改朝換代了,沒有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了。”

4.

夫妻之間的點滴日常,必然有一地雞毛的時刻,伊能靜身上的“drama”與“作”,也不是沒讓秦昊一針見血地批評過:“你有病,得治!”

但是,經年的情感沉積,以及柴米油鹽一粥一飯的B面——恩情,也如滴水一般,有穿石之力。何況,還有那些旁人並不知曉、只有距離最近的秦昊才看得到的“好”。

這些,會帶來愛的包容與理解。

秦昊:“女王現在改朝換代了,沒有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了。”

可縱然秦昊再能接納伊能靜,圍觀的群眾不會。因為,缺乏足夠的情感基礎。於是,我們看到了一篇篇語詞尖銳的批判文章,一段段犀利的惡評,口吻裡不乏嘲笑、奚落與不屑。

如今,42歲的秦昊剛因為《隱秘的角落》終於爆紅出圈,52歲的她卻再次成為“給秦昊招黑的老婆”,“作的要死的公主”,“矯情的長文女”——這是她自己曾經在微博中的自嘲,還打著#伊能靜小作文#的hashtag。

坦率講,伊能靜的確不算我很喜歡、欣賞的那種女藝人,無論是其演、唱實力,還是其言行的drama風格;她顯然也談不上出色的導演,對於作品的把控力還停留在堆砌所謂金句式的臺詞階段;她的小作文,無論是其內容還是行文風格,也不是我個人偏好的趣味。

這次她在《定義》中的發言——因為已經下線,我沒有看到片子,僅僅就那些被截圖的字幕來看,的確顯得情商不夠,社會成熟度不夠。

但是,如果就事論事來講,她這次其實並沒有犯什麼原則性的錯誤。她所犯的那些毛病,未必我們自己身上就沒有。

不得不說,滿屏的攻擊與奚落,是“觀眾”對伊能靜常年來積聚下來的負面印象與不認可。

這固然有伊能靜自身的原因,但我也不禁在想,作為旁觀者,我們就真如我們自以為的那樣,天然就具備“居高臨下評判他人”的立場?

5.

伊能靜這次被輿論圍剿,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她在自己的團落敗之後,絲毫沒有檢討自己,而將全部的責任推給了兩位隊友王智與

王麗坤

暫且不去細究,觀眾目前所看到的節目,都是經過剪輯後的呈現,也許還有我們不知道的片段被剪掉了,但即便是伊能靜的確完完全全地將責任都甩鍋給了隊友,這其實,是不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犯的一個錯誤?

就說我自己的一個親身經歷吧。在我還沒有自己創業的時候,我曾是一個著名文化國企英國子公司的一把手,在這期間發生過一起嚴重的紕漏,差一點就要導致嚴重後果。

當時,記者出身的我,還並沒有很豐富的管理經驗,那麼,我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我當時從心底裡認為,這不是我的錯,是當時負責這個環節的同事沒有做好工作,出了紕漏。一個公司大大小小那麼多事,我作為公司總經理怎麼可能事無鉅細親力親為?我不止這麼想,還這麼和我們集團總部的分管領導如此解釋了,他勃然大怒。

那個時候的我,十分委屈,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做法叫“甩鍋”,而作為公司的一把手,所有的錯誤和責任,本該都是我來扛。所有員工身上的問題,那也是你沒有帶好團隊、管理好團隊;所有專案上的疏漏,是你沒有監督好執行,做好品控。

等我真正從心裡明白這個道理,已經是我自己開公司創業之後。因為,我終於不再需要對任何人彙報工作,也不能再向任何人去解釋成敗的原因,我必須獨自對所有的結果負責。

任何人的成長都是需要時間和“機會”的。

平時,有不少讀者會私下裡和我交流,這類問題並不少,因為,人的天性,其實就是會把錯誤與責任“推給”別人,這是基於人的自我保護心理。把責任歸結到自己身上,是需要後天教育,對抗天性的。

捫心自問,在這一點上,我們每個人真都做得足夠好嗎?我們在工作中就從沒推卸過責任?在與愛人、父母家人發生衝突時,就沒說過“都是ta不好”?

說別人總是很容易的。

所有這些,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可能都是需要用一生去對抗、修行的,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內。

所以,不要說她伊能靜伊伊子都52歲了,難道還沒成熟嗎?每個人的原生家庭、個人經歷、教育背景、知識結構、天賦悟性等等都不同,反省我們自己,看看我們的父母、周遭,我們可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並非一個人在到達一定年紀之後,就必然通達、成熟。

秦昊:“女王現在改朝換代了,沒有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了。”

6.

想起菲茨傑拉德在《

了不起的蓋茨比

》中寫的: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的人,並不是人人都有你擁有過的那些條件。

我不想再一一例舉、論述伊能靜所犯的錯誤,其實也是我們大多數平常人都很容易犯的錯,比如那些傲嬌與虛榮、比如急於向世界和他人證明自我、比如把責任推給同伴、比如愛攀比,總想找那種“我就是過得比別人好”的優越感……

猛烈抨擊嘲諷她的人,未必自己就能做得很好;而真正做得很好的人,恐怕反倒會多一些人情通達,多一些慈悲憐憫之心,並不至於如此尖刻。

茨維格

說:理解別人,遠比審判別人更為快樂。

縱然我們做不到像秦昊那般去理解、接納伊能靜,但也其實不必如此言論“圍剿”她。畢竟,她這回“犯”的,並不是什麼多邪惡的、不可原諒的錯誤。

秦昊:“女王現在改朝換代了,沒有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了。”

7.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三期的加長版花絮中,首輪被淘汰的歌手許飛,說了一段讓我特別感動也心酸的話。

“成年人的溫暖是很寶貴的。

別人對你不好,冷言冷語,我們都是習慣並可以很好處理的,可是當別人真的向你完全釋放出善意,給你溫暖的時候,至少我,會很慌張,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不辜負他們的善意。”

這段話中,我讀到了幾層意思:

一、她這回在節目裡感受到了非常真摯、溫暖的善意。

二、但這其實不是常態,大部分時候,成年人之間是冷言冷語、缺乏善意的。至少,那是她所感受到、習慣了的成人世界。

三、這種反差,帶給了她不適應與慌張,但她還是希望自己能不辜負這善意。

走出《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組的許飛,不再是從前那個許飛。有一些很柔軟的變化,已經發生了。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我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就是所謂人性善惡,其實大多是人在與他人、與世界的交流中“碰撞”出來的。

我們每個人的人性質地,都會受到他人言行的影響,我們也同時影響著他人呈現出怎樣的人性質地。而很多時候,我們的所謂善惡選擇,往往取決於激烈“碰撞”之後的“一念之間”。到底蹦出哪一面,全看被情勢逼出的是哪面。

前些天重看了

張元

導演1995年片子《過年回家》,當年曾拿下

威尼斯電影節

的最佳導演獎。

片中,一對離異父母各自帶著女兒重組家庭,因為各有私心與偏愛,因為都逞強好面子,最終,因為5元錢導致了無可挽回的家庭悲劇。

偷拿5元錢並在事發後嫁禍給他人的女孩,固然是不道德,可如果不是那個家庭原先就矛盾重重,她也過得壓抑不滿,未必她就會拿這5塊錢。如果不是父母之間總是比著兩個女兒、處處爭鋒,她也未必會為了逃避責任、嫁禍於人。

結果,激憤之下,被冤枉的另一個,拿起扁擔砸了過去。一個命斃,一個因為

過失殺人罪

整整入獄17年。

活著的三個人,各懷懺悔度過了那晦暗苦澀的17年。最終,讓他們真正成為一家人的,是彼此終於諒解,付之以包容和接納。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在情感與能量的交換中“碰撞”出來的。

他們中有絕對的壞人嗎?我認為沒有。但每個人都曾不同程度地激起過他人心中的“惡念”,也曾被對方激怒過。可彼此惡念相向的時候,那難道不是一種相互的

化學作用

生成?

從伊能靜事件說回我們的日常,我想說,真正智慧的人,不會去激起他人心中的惡念,並且還讓這個惡念最終向我們而來。最終,其實傷人傷己。

感觸太多,文章又寫了很長,謝謝你的閱讀。

秦昊:“女王現在改朝換代了,沒有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了。”

非非馬

定居倫敦。寫女性,寫電影,寫生活。個人微訊號:feifeima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