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5日,之前叫蘇寧電器、後來叫

蘇寧雲商

,現在又叫蘇寧易購的股票,跌停了。

蘇寧已經完蛋,張近東的戰略錯誤我七年前就說清楚了

從走勢上看,股價土崩瓦解,所以當天晚上蘇寧宣佈因“籌劃涉及公司股份轉讓重大事項”而停牌。

停牌前已經傳出多個不利訊息:千萬持股遭強平,張近東5。4億股被司法凍結;出售員工已經繳納半年房租的員工公寓,要求員工一個月搬走;股價都這麼低了,公司還要再次

減持

所以股價兵敗如山倒,再不停牌,估計還得跌停再跌停,而大股東和殘存的機構和散戶都想出貨,那時股價將更不好看,不利於張近東進一步的資本運作。

表面的理由,是蘇寧借給恆大200億元,

許家印

不能如期歸還。但以蘇寧的體量,真的是被這200億元搞得喘不過氣嗎?

根本不是。

蘇寧的死活與這200億無關。

因為如果蘇寧經營得好,以其每年2000多億元的營收,200億

現金流

完全週轉得過來,一個月的額度而已,以前不也週轉挺好的嗎?如果蘇寧經營得不好,就算拿回這200億,也就頂多再喘幾個月或一兩年的氣兒,根本於事無補。

更何況,之前蘇寧已經透過賣阿里的股票賺了148億。如果沒有馬雲犯迷糊,蘇寧完蛋得將更快。

蘇寧已經完了,放棄幻想吧。這裡我就不寫什麼最近幾年的營收和

利潤

分析了,因為營收在逐年下降,而利潤經常是虧的,也不排除是做出來的,分析這些沒意思。

張近東的戰略錯誤,我七年前就說得很清楚,不信請看此文:

現在蘇寧遇到危機,我七年前的兩篇文章已經說清了張近東失敗的原因

此文是2020年12月份寫的,但裡面有我兩篇2014年的文章,寫此文前我又讀了一遍,仍覺得寫得不錯(看來我沒什麼進步呵呵)。那時更有激情,文筆更靈動,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我認為至今都很有價值,因為我指出了張近東這一代企業家成敗的重要原因。

還有一篇2020年12月的:

蘇寧,被電商炸翻了

裡面有句話,現在得到了充分應驗:

蘇寧是網路時代之前的企業,它享盡了上一個時代的紅利,卻無論如何,仍然無法適應網路時代。

我在《

現在蘇寧遇到危機,我七年前的兩篇文章已經說清了張近東失敗的原因

》中說過(實際上是七年前說過),我很想給張近東上一課,希望他請我當參謀,我給他出謀劃策,可以度過危機。

這話說的,有點狂哈。

道理其實很簡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張近東有兩個巨大弱點他不能克服,至今都是這樣:

1、做事大開大闔。這在草莽時代、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時代,是可以的,但現在早不行了。

2、總想保持頂級企業家的派頭,所以始終不敢對蘇寧動大手術。因為他覺得蘇寧如果遭遇重大挫折,丟了他的面子。

這一點,他遠遠不如王健林。

蘇寧已經完蛋,張近東的戰略錯誤我七年前就說清楚了

大家可以看看王健林,一看形勢不妙立刻剁掉一條胳膊,不行就再剁掉一條大腿,管什麼面子不面子,該認慫就認慫,這就對了。

沒錯,王健林不斷賣賣賣,是丟了面子,萬達的排名也越來越靠後,但這又怎麼樣?萬達現在活得好好的。反正就算國家再控制,更多的企業肯定死在萬達前面。而這種代價,至少目前來看,國家還承受不了。

王健林看得透透的,一看風向不對立刻去槓桿,這才是能屈能伸,把握了長久的生存之道。相反,像張近東這樣死撐,死要面子活受罪,總希望最後有“奇蹟”發生,

結局就是撐撐撐,看似一直倍兒有面子,蘇寧一直很光鮮,但會突然兵敗如山倒。

現在的蘇寧就是一攤爛貨,根本不值錢了。

道理很簡單,

易購

遠遠打不過天貓、京東,無數門店都是負資產,早就是燙手的山芋了。現在才想起減持,想到

股權轉讓

,晚了。

就像一桌菜,在絕大多數還覺得光鮮的時候趕緊賣掉,還能賣個好價錢。等大家都發現餿了,還能賣幾個錢?

治大國如烹小鮮,無論是管理公司還是國家,道理都一樣。

如果我這篇文章僅僅是對蘇寧嬉笑怒罵,再踩上一腳,意思不大。現在說說如果是我幾年前掌控蘇寧,會怎麼做。

呵呵,好像是挺狂的,但我還是想說說,因為我覺得這裡面有一個常人都不懂、甚至連

企業家

和商學院的大教授都不懂的道理。

這個道理就是:

哪有什麼基業長青?該收手時就收手。

功成身退,天之道。

1980年代初,美國有個暢銷書作家寫了《

基業長青

》這本書,至今商界都想著怎樣讓企業“永續經營”下去。我就納了悶了,理論上說,怎麼可能存在無限長壽的企業?怎麼可能永續經營?

有人說了,日本有些企業都一千多年了,歐美也有很多兩三百年的企業,怎麼就不能“基業長青”、“永續經營”呢?

我告訴大家,那都是“強撐”的。

道理很簡單:

1、人不可能永生,因此企業就算很長壽,裡面的人也在不斷換代。

2、社會在不斷變化,甚至劇烈變化。

因此理論上說,不可能有什麼永續經營的企業。

對於日本、歐美那些經營幾百上千年的企業,我對它們表示敬意。但是,生存了幾百上千年,不代表能繼續生存下去。

3、很多企業,或許名字不變,看似“

永續經營

”或者“基業長青”了,但其實業務早變了。實際上僅僅是名字不變,但企業已經是另一家企業了,這能叫基業長青嗎?

其實不能啊。

就像一條船,當你逐漸把它的所有零部件都逐漸換掉,連結構和業務都和以前完全不同時,它還是以前的船嗎?

好好想想這個道理,是不是這樣?

根本沒什麼基業長青。如果船長能力卓絕,可以把零部件都逐漸換掉、實際上等於以原來的軀殼為基礎造了一條完全的新船時,我們頂多可以說,船的名字是“長青”了,但以前的船實際上早就不存在了。

而且,這種能力卓絕的船長,很罕見。

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的做法是,就讓破船沉掉好了,頂多拿它有用的零部件,用到一條或多條新船上。

當然,如果讀到這裡,仍然有人認為可以存在“基業長青”的企業,OK,各自保留觀點好了。但我提出我的這個觀點還有更深的想法,那就是:

不要太過執著。當個人能力和時代背景已經不能再讓企業生存下去時,就收手吧。

否則長期來看,只能遭到更大的失敗。對於個人來說,只能自取其辱。最終,無論對企業、社會還是公司員工,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那麼,如何判斷企業能否生存下去呢?需要冷靜客觀的分析。

拿蘇寧來說,既然它的商業模式是電商時代以前的,既然張近東沒有電商能力,他也不能給網路時代的年輕人充分放權,讓蘇寧完全蛻變成一個類似於京東或天貓、甚至拼多多那樣的企業,那就及早把蘇寧切分賣掉得了,根本沒必要強撐下去。

如果我在多年前能給張近東當參謀,我就會建議他及早對蘇寧動大手術,沒必要仍然保留幾千家門店。至於以後是做個規模只有過去1/10的連鎖電器商,還是純電商,還是成為某個上游巨頭的服務商(比如美的),還是徹底甩掉門店銷售轉型其他行業,還是張近東完全賣掉實體和網路業務轉身為純資本投資,都看他的意思。

現在說這些都晚了,因為混到質押的股票被強平、股價跌了3/4還要減持或轉讓股票玩“重大資產重組”的地步,張近東和蘇寧,已經敗得非常徹底,完全失去了主動權。

各位,難道我僅僅是在說蘇寧和張近東嗎?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該收手時就收手,功成身退天之道。讓有能力的人上去,做符合時代潮流的事。

放棄私心和虛榮心,做一個通達的人,有利於個人,有利於企業,也有利於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