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逾白歷史

帽正,又叫帽準,俗稱“一塊玉”。屬於帽子上的裝飾物。多為正圓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綴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對準鼻尖,所以叫帽正。

明清兩代便帽上的帽正是什麼含義

唐、宋時帽子上是沒有帽正的。到明清時瓜皮帽很流行,所以帽正很時興,明代時候計程車大夫、讀書人喜歡用玉器作為帽正,有品德高尚之意,在清朝帽正最為流行。

明清兩代便帽上的帽正是什麼含義

帽正實際上就是帽子上的裝飾物。主要裝飾在瓜皮帽上。瓜皮帽由6塊同質料子拼制而成,6瓣呈下寬上尖狀,縫成後,形如半球,帽頂用緞子編成一個“疙瘩”,顏色有紅有黑。在帽子的前方正中要釘上一塊“帽正”,以示帽子的前後。這個帽子無論老少無論尊卑都可以佩戴,多用於小孩出生或小孩滿月、滿週歲等喜慶節日,老年婦女以團壽、團鶴等圖案為主。

明清兩代便帽上的帽正是什麼含義

帽子用六塊布料意思有二:一是據說在明朝初年,代表天地四方的“六合統一”之意,這代表了統治者希望國家統一的意願。清兵入關後,同樣取“六合統一”的意思。二是瓜皮帽摘戴比較方便,博得了人們的喜愛,因此盛行不衰。

明清兩代便帽上的帽正是什麼含義

瓜皮帽有統治者推行的緣故才得以流行,而帽正的質料有好有差,好的用翡翠,白玉和珍珠;差的則用料器或金屬片。底下有象鼻眼可以縫製穿過,綴於帽子正中,以正衣冠。

帽正就是統治者為了表達美好的意願而推行開來的一種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