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狄更斯

【考點】

一:狄更斯小說的思想內容

一、狄更斯小說的思想內容。

狄更斯小說的思想內容是豐富而複雜的,但有三個基本的側面。首先,是對

維多利亞時代

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其次,是對倫理道德的提倡與弘揚,第三,是對人性的廣泛而深入的探索。而貫穿這三個方面的則是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人性是狄更斯人道主義的基礎與出發點,道德是狄更斯人道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對社會的批判是狄更斯從人道主義出發對社會進行觀察和評價的結果。在人道主義思想的統率下,三個方面既各自獨立,又互相聯絡、配合,共同形成一部複雜而又和諧的三重奏。

二、狄更斯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

狄更斯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它同情小人物的生活和命運,譴責造成人民痛苦的統治者、

官僚機構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但他在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海岸的同時,主張透過小人物的溫情·道德感化來改造社會、改造資產者,他反對暴力革命,企圖用階級調和來解決階級矛盾和複雜的社會現象,她對革命和革命者的愛讀也是矛盾的。

二:狄更斯的小說在藝術上的獨特成就,特別是結構和人物塑造方面。

一、人物塑造方面的特點

狄更斯的小說在藝術上取得很高成就。這首先表現在小說中的人物塑造上。狄更斯筆下的人物 性格鮮明獨特,有明顯的特色。具體表現在5個方面:1.人物性格的單層次,2.人物本質的確定化,3. 人物形象的基調化,4.人物的明晰性,5.深厚的

人性內涵

。頭兩個特點與狄更斯喜歡從道德的角度描寫人物有關。人物的性格是複雜的,其中既有道德的因素,又有政治、階級、經濟等方面的因素,呈現出複雜的多層次的狀態。但狄更斯側重描寫的,往往是人物的道德層次。這樣從道德的角度看,狄更斯筆下的人物一出場,本質便被確定下來,“終生”不再改變。單層次和確定化造成了狄更斯筆下性格單純、靜止的人物比較多。

基調化指的是從藝術形象中的某個方面、部分或特徵作為中心貫穿整個藝術形象,並使該形象的各個方面都吻合這個中心。

明晰性是指人物的感性表象能比較好地表現其理性內涵。狄更斯筆下的人物,其性格雖然有的單純,有的複雜,但其本質、評價、價值取向都比較明顯,讀者比較容易把握,他們的性格比較符合理性與常識,非理性的因素比較少,人物的外部表現與內在本質比較一致。

二、小說結構方面的特點

狄更斯小說的典型結構是多元整一。所謂多元,指的是多個敘事單元。所謂敘事單元,是由一定的人物、事件和背景組成的一個具有內在自足性和內在獨立性的故事。這裡的內在自足性指故事本身是完整的,有著組成一個故事所必需的要素。內在獨立性是指故事不依附或包含在其他故事之中。

所謂整一,是指小說雖然由幾個敘事單元組成,但又透過人物、線索、情節等的聯絡、滲透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幽默是狄更斯小說又一個重要特點,狄更斯小說魅力的重要來源之一。這種幽默的內在機制是矛盾。在內心描寫方面,狄更斯不大直接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他一般不像意識流作家那樣,把人物微妙複雜的內心活動直接展示在讀者面前。但他善於透過人物的外部表現如表情、行動、語言,以及作者的敘述等等,把人物的內心世界暗示出來。

二、感受型現實主義

在創作方法上,狄更斯是個現實主義者。但他不是像

福樓拜

那樣嚴格地按照現實生活的本來面貌進行描寫,而是側重描寫自己感受到的生活和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可以稱為感受型的現實主義。感受型現實主義的總的特點是側重表現作家感受到的生活,同時遵循生活的本來面貌。具體到狄更斯,

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側重生活的奇異一面與遵循生活的本來面貌的有機結合。二是主觀的生活程序與客觀的生活邏輯的有機結合。三是重視細節的真實和強調主觀的介入的有機結合。狄更斯小說中的細節繁複豐富,真實客觀而又具體。為了表達自己的感受,作者又常常透過帶著褒貶的描寫,直接的議論、抒情等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雙城記》

一、主要人物及其人道主義思想

《雙城記》突出地表現了狄更斯的人道主義思想。作者以他特有的人道主義準則來評價法國大革命前的封建貴族政權和和大革命勝利後的資產階級革命政權,來探討人性的善與惡。作品中殘忍的額弗裡蒙德侯爵及其背後的封建統治集團是毫無人性可言的。

梅尼

特醫生和代爾那都是狄更斯人道主義的化身。對

梅尼特

醫生的同情自然否定了額弗裡蒙德侯爵的殘暴,地代爾那的同情也譴責了得伐石太太的不人道,她不但堅持殺死代爾那,而且要斬草除根,殺死代爾那的妻子和女兒。狄更斯在作品中把革命者寫成了殺人成性的劊子手,認為暴力革命是一場可怕的災難和浩劫,企圖用階級調和來解決階級矛盾和複雜的社會現象。他希望統治階級能開明而理智地進行一次改革,富人與窮人之間用愛來代替恨,這樣對雙方都有好處。他對革命和革命者的態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認為人民的革命是正義的,又認為行為過火,得伐石太太的行動和結局形象地說明了作者的觀點。

卡爾登

被作者描寫為從來不關心任何人的人,後來被感化,為自己所愛的人心甘情願地代替別人走上斷頭臺,表現了狄更斯道德感化的人道主義思想。

二、《雙城記》的主題的矛盾性

《雙城記》是部

歷史小說

,但處理的卻是現實問題。狄更斯深切地感受到當時英國社會矛盾的尖銳、貧富的懸殊,下層群眾中普遍存在著的憤懣與不滿,覺得情況與法國大革命前的法國有些類似。他擔心英國爆發像法國大革命那樣的革命,故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寫出《雙城記》,向英國統治階級提出警告,呼籲改良,要求緩和社會矛盾。

小說探討了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肯定了法國大革命的正義性。

作者雖然肯定了法國大革命的必然性與正義性,卻反對革命暴力和大規模的群眾運動。作者既肯定革命的必然性和正義性,又反對群眾運動和革命暴力,這裡明顯地存在著矛盾,因為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只能透過群眾的暴力革命運動才能實現。狄更斯宣揚個人的道德修養和道德

感化。

三、《雙城記》的藝術上成就。

小說採用典型的多元整一結構,嚴謹有序。小說由5個敘事單元組成:1.梅尼特一家的故事,2. 得伐石夫婦的故事,3.厄弗裡蒙地家族的故事,4.卡爾登的生活與獻身,5.

克朗丘

的生活與經歷。5個單元之間雖有緊密聯絡,但並不互相包含或隸屬,而是互相獨立、平行發展的。

《雙城記》體現了狄更斯側重描寫感受世界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為了如實地反映法國大革命,狄更斯閱讀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所以關於大革命的描寫才那樣真實具體。另一方面,為了表達自己的意圖,他又對生活進行了某種程度的變形。

《雙城記》成功地運用了懸念與象徵的藝術手法。小說中不僅有大的懸念,如梅尼特與厄弗裡蒙地家族的關係以及他在獄中寫下的那份檔案,而且有不少小的懸念,如克朗丘的盜墓。

此外,《雙城記》對攻打

巴士底獄

、法庭審判等群眾場面的描寫,對順序、插敘、倒敘等敘述方法的靈活運用,都是很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