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的秋天格外不同。

來到故宮的人不僅是為了拍銀杏紅牆,也是為了慶祝

故宮600歲

的生日。

不過說真的,票實在太難買了!每次點進去都是“已售罄”。

這個“限定款”特展到底有多火爆呢?

不用羨慕BBC、NHK,我們也有這麼牛的紀錄片

阿看為了搶票,抱著手機守候到零點,用搶紅包的手速點完付款,發現3萬張票,瞬間一大半都沒了!

能成為三萬分之一,阿看只能默唸一句人品爆發、運氣爆棚!

不過,在第一次真正走進故宮前,相信很多人和阿看一樣,都透過

紀錄片

感受過紫禁城動人心魄的厚重之美。

《故宮》《故宮100》《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臺北故宮》......

不用羨慕BBC、NHK,我們也有這麼牛的紀錄片

這些圍繞故宮展開的“一生必看”紀錄片,都和我們今天的主角有關——

周兵,國內知名紀錄片導演,也是以上幾部紀錄片的核心編導人物。

11月1日

周兵導演做客“現在電影”APP的“電影FUN映”欄目,和大家一起觀看電影[啄木鳥和雨],並在映後交流。

不用羨慕BBC、NHK,我們也有這麼牛的紀錄片

[啄木鳥和雨]

是個什麼片子?著名導演

沖田修一

的代表作。

全程懵懵慫慫導演小栗旬VS天然呆伐木工大叔

役所廣司

,全片那可是充斥了“無聊”的冷幽默。

周兵又是位怎樣的導演?一位對中國傳統文化愛之深切的佛教徒。

拍了30年紀錄片,拍《故宮》、拍《敦煌》、拍中醫(《千年國醫》),整個將自己奉獻到了故紙堆中。

讓周兵直播觀看[啄木鳥和雨]?有意思吧!

阿看已經開始想象那個場景了……

01

我們先來說說《故宮》。

如果你是紀錄片愛好者,就知道,《故宮》絕對是中國紀錄片歷史上不能繞過的一頁。

2005年,《故宮》在中央一套播出,和當時的一部熱播劇《

京華煙雲

》同時段打擂臺。

誰能想到呢?《故宮》在收視上卻大獲全勝。

《故宮》哪來的這麼大吸引力?

距離紀錄片首播已經過去了15年,阿看今天開啟《故宮》,仍然為它的高品質所折服,為它的生動有趣而沉浸。

不用羨慕BBC、NHK,我們也有這麼牛的紀錄片

《故宮》在豆瓣上獲得了9。1的高評分

是的,不能自拔。

開啟第一集,便沉在了歷史裡,阿看於是一集不落的一口氣追完了12集。

從故宮的落成、幾多宮殿建築變遷到館藏珍貴文物,從歷史人物命運到不為人知的宮廷生活。

《故宮》看完,阿看覺得,真的與歷史交錯而過。太具震撼力了!

不用羨慕BBC、NHK,我們也有這麼牛的紀錄片

這樣不被時間消磨的感染力,我想,還是源自《故宮》從一開始就確立的“電影標準”。

何為“電影標準”?最首要的,就是要擁有非凡的視聽效果!

為了拍出強烈而打動人心靈的畫面,《故宮》請來的攝影師都是最好的!

本片的攝影指導:張藝謀“御用”、當時剛剛憑藉[十面埋伏]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提名的

趙小丁

被同行稱為“日本再現第一人”、“再現鬼才”的日本攝影師

赤平勉

擔任過《雷雨》、《

胡雪巖

》等劇作的製片人、曾獲得過很多獎項的

胡琤

不用羨慕BBC、NHK,我們也有這麼牛的紀錄片

全是大咖

更讓人驚訝的是,那可是05年,《故宮》中竟然出現了大量還原明朝紫禁城的3D動畫。

事實上,為了最好的視聽效果,周兵的團隊運用到了各種拍攝手法:

訪談、紀實內容、建築空鏡和風光空鏡、靜物定點攝影、3D動畫、史料影像、

延時攝影

甚至真實再現。

從色彩、影調,到光線、鏡頭的運動軌跡等畫面的各個元素,周兵都要求最精心的設計和打磨。

不用羨慕BBC、NHK,我們也有這麼牛的紀錄片

用他拍攝時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來說就是:

“平庸而常見的畫面效果對我們就意味著失敗”。

為此,

動畫

製作請的是好萊塢的專業技術人員;

音樂創作則請到了曾獲過奧斯卡最佳音樂獎(影片[末代皇帝]作曲)、長期在國外定居的

蘇聰

難怪《故宮》播出之後,很多人都發出了感嘆:

這和人以往看過的紀錄片完全不一樣啊!

不用羨慕BBC、NHK,我們也有這麼牛的紀錄片

形式上,追求電影感;內容上,《故宮》也不像以往此類題材,往往搞得都是大概念,解說詞淨是一些大話和說教。

《故宮》的學術顧問和策劃請的是來自劍橋大學的歷史學教授。

而很多解說詞都是周兵自己一點一點磨著寫出來的。

比如為寫第一集,團隊前後查閱了100多萬字的歷史資料,不滿意別人的撰稿,周兵就自己來。

從兩萬多字縮減到一萬兩千字,最終節目播出時只剩下6千多字。

剩下的字數里,不是大而空的東西,反而保留了很多細節描寫,很多有趣味的故事。

就像周兵所說:

“故宮是有生命的,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是人的情感。”

所以,要做有“人情味”的片子,要做真正能打動人的片子。

《故宮》做到了。

02

日本有茶道、香道,韓國有國民捐款的

信託基金

用來專門保護古建築。

而我們對傳統文化傳承保護之微弱,常常讓周兵心念不安。

他曾經說過,最初入這行,拍傳統文化的紀錄片時,是滿懷焦慮與擔憂的。

但現在不了,因為立定了傳統文化的心,就會覺得能做一點是一點。

很有一種

我輩雖力弱、但自負重行

的使命感在。

周兵做《故宮》的紀錄片,更是前所未有的懷抱了一種對中國文化的強烈責任感。

因為,那也是他多年的藝術理想!

在某個節目採訪中,主持人說,“《故宮》就像您送自己的一個禮物”。

周兵摸摸鼻子、笑得靦腆,“《故宮》不是我送的,那是上天賜福給我的。”

不用羨慕BBC、NHK,我們也有這麼牛的紀錄片

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故宮》都在周兵最想拍的紀錄片名單裡排第一。

2003年,他還發過一個大願:我要成為世界一流的紀錄片導演。

就像他那時說的:“我一直在看國家地理、BBC和NHK的紀錄片,他們拍得那麼好,但我們中國人的紀錄片又在哪裡?”

直到兩年之後,《故宮》誕生了。

《故宮》拍攝的兩年間,周兵曾經寫下過這樣一句話:

“面對電視,我們試圖改變一些什麼?面對中華文化,我們是薪火相傳的一份子。”

在形式上,要做創新;在核心上,要做傳承。

這幾乎是周兵從職業生涯開始,就確立下來的一個創作核心。

周兵出生在蘭州,大學時考去了北京。

當時懷抱著“一定要做中國最好的導演之一”的夢想,周兵做了第一批“北漂”。

跟紀錄片的緣分,可能最早開始於在中央電視臺的經歷。

1993年至1997年,周兵做過央視

《東方之子》

編導,做過

《東方時空》、《紀事》

欄目製片人。

不用羨慕BBC、NHK,我們也有這麼牛的紀錄片

他和時間、

白巖松

、陳虻這些人都是多年的“戰友”兼兄弟,算得上見證了電視人輝煌的崛起。

1995年,周兵參與制作了紀錄片《忘不了》。

這讓他成為了中國最早一批使用“真實再現”拍攝紀錄片的導演之一。

現在看來再普通不過的

“真實再現”

(用演員來扮演歷史人物),在當時卻可謂石破天驚!

雖面臨爭議,周兵卻從來都是形式上的革新者和行動派。

他把“真實再現”一直用到了之後的《故宮》和《敦煌》中。

不用羨慕BBC、NHK,我們也有這麼牛的紀錄片

比如《故宮》第一集中再現了紫禁城建設時,當年人力如何將超大石頭運到紫禁城的場景

雖然拍片幾十載,周兵卻時時都在想著如何創新,如何給觀眾帶來些新東西。

《敦煌》中,他將許巍的一曲《

悠遠的天空

》配上《敦煌》的畫面製作成MTV。

在紀錄片製作上又做了一次革新。

不用羨慕BBC、NHK,我們也有這麼牛的紀錄片

《臺北故宮》中,他找春曉解說,邀請周杰倫和

桂綸鎂

入鏡講述,吸引了更多年輕一代的關注。

說到對創新的追求,他不止一次直言這是從《東方時空》時代就培養下來的工作習慣。

這讓和周兵一起共事的同事早都習慣了。

大家總覺得,他要是不搞點新東西出來,那才叫個奇怪呢!

03

見過周兵的人,肯定都會為他身上的沉靜氣質所吸引。

長年信佛,粗布麻衣,讓周兵整個人充滿了一種與日常生活隔離的禪意感。

周兵身上,確實有和大家想象一致的地方。

比方說,他尚佛、聽琴、喜茶、學畫,把這些作為了生活修行的一部分。

不用羨慕BBC、NHK,我們也有這麼牛的紀錄片

比方說,他會把這種禪意也帶到拍攝中。

他會要求團隊在拍攝前先一個人呆在拍攝地,看周圍的顏色,看建築,看植物,直到與拍攝物產生情感交流。

但除此之外,周兵身上,其實也有挺“反差感”的一面。

比如很多人很難想象,周兵很熱愛跳舞,他經常會去看舞蹈,民族舞、

現代舞

,什麼都看,自己也跳,還跳過街舞。

他也看綜藝,當年追過最經典05屆的“超女”,甚至自己就上過綜藝《天天向上》。

不用羨慕BBC、NHK,我們也有這麼牛的紀錄片

在《天天向上》舞臺,一身粗布袍,周兵和主持人汪涵一起調侃起了自己。

周兵身上的“反差感”讓阿看覺得很有意思,也讓人對我們的活動更好奇了不是?

04

這一期

“電影FUN映”

,這個很有“反差感”的人,將和我們一起做這件很有

“反差感”

的事。

這位沉迷傳統文化與歷史題材的紀錄片導演,究何原因選擇了這樣一部充滿冷幽默的脫力系喜劇?

阿看和大家一樣,大大的雙眼充滿了好奇。

[啄木鳥和雨]

這個片子,喜歡日式溫情片的人都不會陌生。

不用羨慕BBC、NHK,我們也有這麼牛的紀錄片

它講述了

小栗旬

飾演的新人導演田邊幸一,因為生性靦腆、缺乏自信,在第一次電影拍攝中差一點落荒而逃。

是因為和當地伐木工人岸克彥(役所廣司飾)的相遇,讓這次電影拍攝變得奇趣十足,幸一也逐漸勇敢了起來。

一次奇妙的際遇交匯,改變了兩個人的人生路徑,也建立起了一種人與人間的溫暖聯絡。

沒有宏大的主題與故事,[啄木鳥和雨]全是於生活細微處的冷幽默和“無聊”笑點。

不用羨慕BBC、NHK,我們也有這麼牛的紀錄片

拍了大量嚴肅紀錄片的周兵導演,又會怎樣看待這部電影?

多年紀錄片拍攝帶來的紀實視角,又會讓他如何解讀故事片?

在哪裡尋找“

啄木鳥

”?而“雨”又象徵什麼呢?

11月1日,《看電影》

聯合

“現在電影”APP

推出

“電影FUN映”

第五期

《在人生的交匯處尋找啄木鳥和雨》

導演周兵

做客

現在電影APP

,與大家一起觀看

[啄木鳥和雨]

傳統文化紀錄片導演VS日本脫力系喜劇,觀看他們將碰撞出怎樣別樣的火花!

不用羨慕BBC、NHK,我們也有這麼牛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