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感官是目前設計界的一大趨勢。(其實在設計以外,機器人等領域也在強調

不同感官之間的相互輔助作用

。)

我將藉由以下的案例,探討從

嗅覺、觸覺的角度

切入的設計。

【嗅覺】

Twelve South(一家果粉公司)的蠟燭,號稱會散發“

新 Mac 剛開箱時的味道

”。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05年一個浙大學生的伊萊克斯設計比賽獲獎作品 ——

“陽光的味道”

(一個模擬陽光烘乾衣物的設計),當然,那其實是被陽光烤焦的蟎蟲的味道。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GSD和MIT的一位學姐 Ani Liu作品 - Forget Me Not (勿忘我), 把“

想念的人的味道”

透過“味覺微生物”注入到某株植物中。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研究機構CRISP做的專案 “Molecules that Matter“, 幫助失憶症患者透過“

熟悉的味道”

回憶某些事件,加強記憶。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藝術家Kate Mclean的城市氣味地圖計劃。把“

城市不同角落的氣味

”捕捉下來,並且製成互動圖。有時可能精確到一個城市不同時間的氣味。(當然阿姆斯特丹肯定是大麻味了)。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設計師

Jon O‘Brien 也做城市氣味視覺化。但他的

“氣味手冊”

還加了一絲觸覺感。突發奇想,如果給每個人做一個氣味手冊會如何?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還有一個我家的案例——-某煤氣公司為了讓使用者警惕“煤氣洩露”的味道,在宣傳頁上設定了一個“Scratch and Sniff” 區域。只要刮幾下,就能聞到那種煤氣味道了。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觸覺】

觸覺體現在特定材料的觸感,三維化帶來的感官升級,以及特殊的觸覺

互動行為

裡。

國際象棋就是一種觸覺體驗。無論是手中把玩棋子,還是在棋盤上推移。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早期的

紐約地鐵線路圖

也有觸覺版,也是為了方便視弱或者視障人群。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又比如

香港的觸/視覺街道圖

,充分考慮了通用設計理念(universal design)。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Andy Warhol(安迪沃霍爾)

給搖滾樂隊

地下絲絨所做的專輯封面,

可以

剝下香蕉皮

(據說有性暗示等解讀)。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原研哉給梅田醫院設計的導視系統,用

可清洗的棉布料

來做導覽標誌。把醫院的“清潔”和“溫暖”感表現的恰到好處。這歸功於材料本身的特質,和材料+造型所暗示的行為。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前面提到過的MIT/GSD畢業的 Ani Liu有個作品 —— Mind in the Machine,去紡織廠找了女工,讓她們帶上頭環捕捉腦電波(EEG)。然後

把腦電波透過機器“紡織”到一塊白布上

以立體方式出現的腦電波意外的有衝擊力,這恐怕不僅因為3D化,可觸化,更因為這些女工的意識與這些織物之間無法掙脫的束縛吧。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Ani Liu還有一個作品

Emotive Skins

,與Media Lab fluid interface組合作,用矽膠模仿人體面板質感,並用“氣動”方式加入更多觸覺反饋。這也是HCI和soft robotics的前沿交界處。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康奈爾大學人機合作實驗室(Human-Robot Collaboration & Companionship (HRC2) Lab)也有類似的作品。就像人生氣或害怕的時候,面板會起粒一樣,他們用氣動的方式做的

“機器人面板”,在不同情緒下有不同觸覺反饋。

讓人有了“第三種渠道”與機器人溝通。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補充:

當然,對觸覺來說,

材料的紋理、溫度、行為

都很關鍵。有興趣可以瞭解一下

haptx

這家公司。之前我在MIT見過他們的demo,其他號稱模擬“觸覺”的公司很多都只是模擬了運動,但沒有模擬細微的紋理和溫度變化。他們則用microfluidic approach做到了三者皆有,幾乎能以假亂真。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觸覺的不同種類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跨感官設計- 嗅覺和觸覺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

歡迎

搜尋公眾號“IrisDesignClass",

關注 [ Iris的設計課 ]。

會寫一些

所思所見、

設計沉澱,不定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