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讀書的整理和思考。可能會有點片面和理解錯誤,僅僅作為參考~

序言

這一章是統攬主旨。本書講的是關於虛擬身體——作為一種資訊模式的物質性和虛擬性,符號性和現實性中的人的主體性問題。這個人的主體性問題,要透過界定“人與機器”的關於思考問題,“男人”和“女人”的差異問題。才能夠得出結論。作者的立場是,身體會對意識進行界定,我們不能拋棄身體,意識會再現身體,不斷形構我們的主體性

主旨➡️人、機器、性別的關係

身體與資訊。物質和虛擬的關係。符號和事實關係

表現的身體和再現的身體

透過控制論的機制來理清這些問題

第一章

不斷具體化的虛擬性

本章是回顧了虛擬化和具體化的歷史:從人類到後人類,從自由人本主義主體觀到後人類

主體觀到控制論主體觀,控制論的三波:動態平衡到反身性到自主系統論。這都一步步說明了不同時代中資訊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意識和身體的關係,而資訊(意識)的地位是越來越重要了,以至於忽視了物質性(身體)的存在。面對複雜的具體現實和抽象概括的觀念,作者主張要透過文學敘事的手法——來重新強調科學抽象理論中在現實中的物質性的存在。

自由人本主義的主體觀(重視抽象觀念。但強調人的完整性)

後人類的主體觀(同樣重視虛擬的觀念。但打破人的身體束縛。強調人、機器的相似性)

控制論的主體觀(贊同後人類的打破身體界線,但不贊同後人類的虛擬性,強調物質性是資訊的基礎)

三波控制論

1、動態平衡

傳統科學 完全客觀。觀察者獨立於它的觀察系統。

動態平衡: 顛覆了傳統科學。強調人、機器、動物都可以透過反饋迴路維持自我平衡。是維納用控制論來擴充套件自由人本主義主體的體現。

2、反身性

具有顛覆性,研究內容會成為研究物件一部分,研究物件也會變成研究內容,生成某個系統的創造物也會變成系統的一部分。

這個打破了傳統科學研究”客觀“神話。

3。自主系統論/虛擬生命

從被觀察世界的控制論轉移到觀察者自身上來

強調系統成分相互構成的互動關係 而不是訊息、訊號或者信

宇宙本質由資訊構成。

三波控制論一步步進步,觀察者和觀察系統日益密不可分,同時身體和資訊也越來越緊密。

資訊和物質觀

後人類的資訊和物質分離觀

柏拉圖的正手和反手

作者的資訊和物質一體觀——搞清楚資訊的具體和抽象問題

虛擬性——文化模式

序列化——複製和創新的相互交疊的模式中

理念的聚合/觀念叢

擬形——新舊概念叢過渡的閥門裝置

文學文字的作用——擴充科學技術的道德和文化內涵;用敘事來抵制虛擬性?(神經漫遊者不是頌揚虛擬性嗎?

第二章

虛擬的身體和閃爍的能指

本章講的是從文學文字/資訊敘事領域內的“模式/隨機(對應虛擬)(閃爍能指)”和“在場/缺席(對應具體)(浮動能指)”的問題,來談談文學文字是如何虛擬化(資訊敘事/敘事的功能),又應該如何走向具體化的(模式與在場的互補)。由於文字/語言/資訊都建立在物質性的媒介中,媒介會影響文字的內容,因此文字敘事不能脫離物質性的存在。

資訊敘事(《神經漫遊者》)是一個反例,它的模式壓倒了在場;透過視角和資料矩陣超越了物質性,呈現了一個主體性的圖景;即將“假貨”供給我們閱讀;(我還不是很理解,大概意思就是說,這是主觀創造的世界,忽略了現實的物質基礎。應該看原著深刻領會一下這種虛擬性。)

從在場缺席(能指和所指一對一的時代) 到 模式與隨機(能指和所指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

模式和隨機不能消除物質性。印刷文字、語言、資訊都不能離開物質性的存在:書籍、身體、計算機/打字機。但印刷文字—書籍,身體—語言,資訊—計算機,具有不同的物質—資訊對應模式。書籍和身體具有共性——難以修改的一對一關係——屬於在場缺席。而資訊—計算機屬於模式隨機。資訊科技改變了能指和所指的關係。

拉康的浮動能指理論(在場缺席)(能指是差異網路,所指是不可把握的流,能指不斷滑動和置換;表意的核心是缺席 ;主體的缺失是閹割

閃爍能指理論(模式隨機) 能指向差異開放,不再是單獨標記,而是隨意關係交織的可變的標識鏈條;多重編碼層次不斷再現的是模式而不是在場;突變;(類似於閹割)

技術後人類的建構。 工具塑造我們身體;人的獨特性在於生產工具;媒介是人的延伸;兩種人類圖景(有機體/資訊迴路);控制論(自我平衡➡️資訊的自我組織);後生物未來(生物的有機智慧與資訊迴路的結合)

資訊敘事——依賴資訊的非物質性建構;神經漫遊者;模式壓倒在場;主體性成了模式而不是物理實體;(獲得永恆)

視角——主體性與技術建構;視角不受技術介入時隱含了物理性的在場;而網路空間超越了物質性

資料矩陣——敘事的地貌環境

主體性的圖景——模式與隨機的相互作用;互動式的空間;資料被人格化;計算機和主體性結成共生的聯合;

從所有權(在場)到使用權(模式)

文字的身體 假貨

文字與主體性——

敘述者(德里達➡️從說到寫;書寫者不在場景中;資訊理論——敘述者可使用程式碼)

敘事的功能深入虛擬性

文字建構敘述者 主體性的裂變位移(本雅明價值和存在的共同體;利奧塔的專業化)

文字建構讀者 1。從聽者到讀者到解碼 2。從dna到程式碼

敘述會受到物質性影響——虛擬現實;人類建造計算機;計算機建造人類;

問題

如果重視模式隨機,而忽視在場缺席,後果會進入文化領域,造成物質性的貶值

出路

開啟模式/在場互補性而非對立的可能

(我的問題:模式和在場怎麼互補?我的理解是➡️有限的具體的模式,而不是無限擴張的模式。這樣模式內就存在了在場/缺席。)

第三章

圍繞資訊實體的爭論:關於控制論的梅西會議

具體(主觀)和抽象(客觀)問題。

這章是以資訊(有無意義/語境化)、人類(觀念的具體與抽象/具體化的困難)和人工製品(自動穩定機、電子鼠)為線索,討論穩態平衡、反身性、迴圈的觀察者的控制論理論關於科學理論的抽象(客觀)和具體(主觀性)的觀點。其中體現了物理學家和心理分析學家的分歧,物理科學家

強調科學是客觀的,觀察者獨立於它的觀察系統;強調動態平衡,以抽象客觀的理論維持機體穩定性;而心理分析學家認為“我們和科學構成了互動的聯絡,我們自己就是科學的認識論”。強調“隱喻”的反身性,認為抽象的理論無法囊括具體複雜的現實。最終作者繼續強調,無論是具體主觀的,還是抽象客觀的理論,也必須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才能得以存在。

資訊

資訊是什麼——維納:實體;是選擇的表現(概然性);資訊與意義相剝離;實現穩態平衡;

資訊做什麼——麥凱伊:資訊是主觀的;資訊與意義相連線;選擇資訊;結構資訊(元傳播;元評價);具有反身性;

人類

麥克卡羅—皮茨神經元模型——神經系統與具體經驗可以透過機器—二進位制程式碼的生物裝備聯絡起來;神經網與人的思想聯絡起來;問題在於缺乏人的原理要求的具體性和特殊性;體現在女權主義的邏輯批評中(普遍性的話語)

人工製品

夏農和麥凱伊的理論假設——夏農(資訊是穩定性) 麥凱伊(資訊是變化)

動態平衡——工具性的語言

主張人類和控制論機器是尋找目標的裝置來達到穩定的狀態;將神經性建構為神經感動,將人類和機器置於同一個迴路形成穩定狀態;自動穩定機是模擬一種簡單的機器卻編織了複雜的假設網路;動態平衡將人類和機器共享的基礎等同於工具語言的單義性,忽略了人類行為的複雜性和語言的不可言說性;

模型的簡單性和現象複雜性的滑動

反身性——模糊性、典故和隱喻

人夾在中間是什麼情景?

史密斯——堅持觀察者在建構“中間人”的作用。試圖調和心理分析家和物理科學家的矛盾失敗;認為心理複雜性不可迴避;重回客觀主義;

斯特勞——將觀察者轉換為“中間人”;人類是神奇的儀器/儀表組合;實踐是嘈雜不穩定的;儀器儀表不能透過物理連線;隱性的連線不否認縫合,縫合將人建構為資訊處理器。

庫比——心理分析家。神經過程由無意識主導。

麥卡洛克——物理學家。科學語言的主觀性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迴圈的觀察者

科學研究列入觀察者——對科學研究的重構 研究人。——控制論的框架

貝特森——強調意識在反身性上的重要性,但不依賴於意識意義無意義在科學表達中的心理分析糾纏。認為意識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因為思維被扭曲成樣本形成假定的傾向性。他的認識論賦予客觀約束重要地位,認為只有與現實相相容的意識才能長期存在

格雷戈裡——我們是自己的認識論

凱瑟琳——我們是自己重要的隱喻

女性弗雷德——沒有物質層面的具體語境,抽象觀念也無法存在。

第四章

自由主體性的危機:維納控制論的焦慮

這一章節有點不太明白。特別是講到控制論的生命、熵、系統、熱力學中對裡面的技術術語我缺乏敏感度,無法領會它的意義。還有最後維納對主體性的憂慮,我只能理解為“自由意志不存在,控制論拓展到文化領域導致了普遍的話語消失——性別和種族的多樣建立一個白人男性中心主義的話語建構被質疑。”因此維納拒絕控制論進入文化領域。

人類主體、身體、知識的界線都不是既定的,而是建構的,是由行為決定的。

問題:控制論對於界線的消解應該止於何處?會帶來怎樣的焦慮和狂喜?

分子和人類:控制論和機率

世界是概然性的,需要預測,因此控制是必須的;需要一種靈活的自我調節和反饋的控制系統;這種系統是對牛頓學說可預測性的蔑視;我們將關注由各種粘連性聯絡構成的網路:關於穩態平衡理論的重寫;從維納對概然性宇宙衍生出來的資訊建構;將噪音與熵、退化和死亡聯絡起來的關於噪音的闡釋;重點是類比性的思考方式,能夠突破界線;

維納擴充套件自由人本主義觀念,用控制論來讓機器為人類服務,保證人類自主權;把 機率和資訊聯絡起來,描繪一種有關無序性和有序性的宇宙哲學;在善的控制論系統(加強自主性)和惡的機械裝置(破壞自主性)中作出道德區分,熵是具有豐富複雜意義的概念

維納和吉布斯

機率和統計➡️預測概然性宇宙

研究方法的方向轉化:不是研究資訊 而是“所有可能回答我們關於環境問題的世界”

拉普拉斯(牛頓陣營)可以預測

控制論

貝尼格《控制革命》

控制的形式從機械領域(凸輪) 到熱力學領域(控制機器) 到 資訊領域(下丘腦)

反饋迴路——理論和製品、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

跨越界線:萬物皆類比

類比——傳播類比於關係;客體與其他客體的關係是被構建的;感覺是透過類比工作的;人與機器的類比;數學知識與情感問題的類比;

界線——類比的威力就在於越過界線;內人與外人;人與機器與動物;功能主義(重視內部結構)行為主義(有機體與環境的關係)

目的論——目的論與科學(偶然行為沒有目標引導;牛頓因果論和基督教目的論;矛盾重點不在於科學和宗教,而是目的與隨意;

泰勒——否定行為主義

維納和羅森布魯斯——尋找科學話語共同體;將控制論定位為一種元科學,關注點置於行為和內部結構上的選擇;

對控制論的批評——不是科學而是類比;

維納迴應——是關於關係的科學而非本質

感覺的觀點——知覺不直接反映現實,而是透過感覺形態和神經介面的轉化形式

類比實現跨界——類比視為一種普遍性的交換系統

類比的問題——進入了抽象層次,抹去了物質物體之間的區分

作為文化接力的熵:從熱力發電機到資訊

賽爾澤《身體與機器》

自然主義➡️去物質化的唯物主義

熱力學建立起來的交換機制(去物質化的建構)

把熵和資訊連線起來後,去物質化的建構進一步發展

控制論的圖景——控制論機體——人類或者機械,對環境作出靈活反應

夏農認為——資訊和熵是一致的;而控制論認為資訊和熵是對立的;

奧古斯丁主義對手——自然

摩尼主義對手——棋手

維納對敵人的建構—敵人變得像我們;我們變得像敵人;

獨善其身:保持主體的界線

性隱喻——相互耦合帶來的快樂和危險——主體的身體被控制論作為知識的身體穿透甚至消解

國家政體——人是有機體;利維坦是人組成的人—政;秘密在於成員間的通訊;(資訊流被引進解釋原則)➡️體內和體外的流通的膜片➡️資訊膜➡️人的主體性是資訊膜➡️基因控制的人的自由意志;➡️無性之性➡️撤退/偽裝的色情幻想來控制資訊流➡️男性自主性和控制力的美國價值、性別種族中的親密關係;

色情焦慮與智力思索結合➡類比(資訊理論、科技、生命世界的物理現實。語言的具身化隱喻)

維納 出路——保持主體界線,控制論應用於物理領域,不向人文科學擴充套件。

我的思考:消滅人、機器、動物的差異,意圖是為了衝擊人類中心主義。人類和機器一樣能夠思考;人類和動物一樣的生命形式;生命體和非生命體一樣具有系統結構;人類必須要認識到這些物體之間的共同性,才能擺脫中心主義,將“他們”變成“我們”。並尊重他們的具體化,差異化,而非普遍化為他者

如果是因為身體與心靈的不合適,而消滅掉身體的界線。那麼這個大腦與身體之間的匹配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第五章

從連字元到拼接:《地獄邊緣》中的控制論句法

本章主要是分析以控制論為基礎的《地獄邊緣》這本小說。作者沃爾夫將控制論拓展到文化領域,創造了電子人的形象(消滅人和機器界線),實現了電子人的隱喻——意識形態的內涵——既暴露了男性中心主義問題,又預示了後人類和後印刷的新的可能——而作者沃爾夫,和維納一樣操縱控制論,卻不可避免地又被它顛覆——這預示著自由人本主義的虛偽性。

小說文字是以兩種控制論模式,連字元(截肢)和拼接(裝假肢)。透過戰爭隱喻、地緣政治隱喻、性愛隱喻嵌入身體來揭示了整體和分裂的問題。說明了“整體”的觀念只是一種神話。而關於主體性是起源不明,模糊而無法辨認的。這就是控制論的危險所在

第六章

控制論的第二次浪潮:從反身性到自我組織

這一章講的是控制論的反身性存在的問題在於無法解決主觀性的問題,而馬圖拉納的自創生理論將觀察者納入了系統,由此語言成了次要的存在,主體性也成了一個次要的東西,那麼就解決了控制論反身性的主觀色彩問題。但是自創生理論是一種保守的迴圈理論,無法與進化的觀點相融。瓦雷拉於是將自創生理論和自主系統理論結合起來,

以佛教思想中的無、空來替代主體性的中空,

以不斷更新、重構的系統替代了保守的迴圈論,自我將是不統一的、異質的、程式的集合。二者的理論都將抽象與具身化過程聯絡起來,表明了電子人的隱喻,從人類到後人類的觀點。

第七章

翻開現實:菲利普·迪克60年代中期小說的界線

等看了小說再來感受吧

自創生理論的政治隱喻:自創生系統和他創生系統中的權力壓迫。迪克探究了控制論與資本主義(歸併政治、偏執和陰謀、精神分析異化、虛偽的商品化(具體化)、從內向外翻開的場景(內部和外部界限模糊、自我膨脹和收縮➡️資本主義制度下主體性的構成方式)機器人充當了一種模稜兩可的條件

性別觀念:將女性和模擬機器人聯絡起來

男女世界劇烈的不穩定性(內部、外部世界)

性別動力學事關 資本主義和機器人主義、人類和非人類、科技和本體論的結合

黑髮女孩的機器人特徵和男性主體對內部和外部界線的混亂結合

熵與精神分裂症的特異聯絡

墳墓世界的加速的熵衰變歸併到了女性的身體,男性讓女性成為墳墓世界的動力學的犧牲品,將熵衰變歸併到她的身體中

主體的內部和外部的融合

客體的虛假

第八章。

資訊理論的物質性

身體在文化領域被視為話語的建構,(福柯普遍化的身體,消除了具體表現)(《易變的身體》模糊的莫比烏斯帶:外部變成內部變成外部;複數的身體)(具形/體塑(語境化)普遍化的身體(規範性的假設)具形與身體的互動)但身體具有物質性,並不是脫離物質的存在,只是出現了特殊的主體性,身體的去物質化溼掩蓋虛假的具體環境。解決方案是用一種新的框架將抽象和具形聯合起來,看看身體如何將話語物質化。(銘寫(身體)歸併(具形))

具形與學習(布林迪厄、現象學)

具形與文化(康奈頓《社會如何記憶》儀式、習性、身體性實踐

身體書寫話語

《男人論強姦》歸併、銘寫與技術性物質的三角關係 而不僅僅是話語分析

錄音機與身體➡️銘寫技巧與歸併實踐與電子人形態合為了一體

第九章 人工生命的敘事

人工生命建立在控制論系統中。反身性/自創生系統將觀察者納入控制論系統,由此觀察者的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以某種隱喻結合起來,自我執行。第三波控制論虛擬生命越出了自創生的封閉環形系統,宇宙是由資訊組成的,由此人類的自主性不復存在,人工的系統也被納入了生命中,透過新的行為不斷建構自身。

人工生命具有三層敘事:

第一層:物質基礎➡️功能性➡️表現性程式碼。

(人工系統不僅是在模擬生命,它們也是觀察者)

第二層:人工生命的目的不是完成目標和決策,而是作為對機率和模式(資訊)的推算,與人類共同作為觀察者具形地參與進控制系統。它透過湧現進行 生命的繁殖。區別於物質性的媒介,它是具有邏輯演進能力的自主性的生命。

第三層:分散式的認知系統。(與環境共同互動,人類與機器用不同的方式看到世界)而不是人類意識的控制。(資訊/意識無法表徵)人工生命開啟了一條新的進化路徑

人工生命的世界觀 建立在 計算宇宙 的基礎之上

人類與機器的本質功能是處理資訊

只有在混亂和有序的邊界,才存在重複/創新的緊張關係

宇宙成了資訊,資訊失去了身體,但是人類不能也失去身體

第十章 訊息的符號學:描摹後人類

這一章節主要是用資訊符號學/敘事學來分析具體的文字中的被質疑的身體界線和被質疑的銘寫形式這兩個問題,其中依然還是本書最開頭的三個問題。關於物質性/資訊性,在場/缺席,模式/隨機的關係。

讀書筆記 |《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章節概述

讀書筆記 |《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章節概述

讀書筆記 |《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章節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