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想針對誰,只說一個現象和理念:

對於那些造車新勢力們當下所承諾的什麼終身質保、終身無憂服務、二手車殘值保底政策、終身超優惠甚至免費的能量補給等等這些條例,你就全當放屁好了。

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企業能活到哪一天都不一定,沒準你的車還沒到出毛病需要保修的那一天,這企業就黃鋪了。企業黃了,之前承諾的一切你找誰兌現去?不全成了空話嗎?

為什麼傳統車企很少承諾這些超長期限的保障,因為所有這些條例或服務都是需要以成本和信譽來支撐的。企業穩定的經營狀態下,每一筆投入都需要精算其價值和投入產出比,換而言之傳統車企的算賬維度是一切向錢看,能賺錢就是好。但這並沒有錯,一家持續經營穩定盈利的企業會研發出更好的產品以支撐其技術積累和使用者信譽,成為市場上的良性迴圈,企業經營好,產品讓使用者用著也好。

反觀新勢力,為什麼越是新勢力或者越是快要奄奄一息倒閉在即的企業越敢對消費者開出遠期而鉅額的優惠條件?因為新勢力們的第一訴求不是賺錢,而是活命,更準確來講是續命。反正所有的遠期承諾都是以後某一天才需要兌現,能不能活到那一天或者到那時候企業歸屬都不一定。信譽本來就沒有,賠錢更是無所謂,因為都是融資融來的。當下一切的超優惠條件都是為了眼下的促銷。銷量上去了至少不會猝死,哪怕這背後是以賣一臺賠n臺的虧損作為代價。透支明天無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能多活一天算一天,活得越久越有可能拉入新的融資。

與此同時你會發現越是造車新勢力的消費者們一般心越齊、價值觀越跟企業保持一致。這是因為這些消費者的遠期利益是跟企業的生存高度繫結的,企業活得越久、越早期的消費者就能夠獲得越多的收益,自然成為了企業的利益共同體和吹鼓手。而越晚入場的消費者或投資人,其實風險越高,扔進去的錢越是用來填補之前的虧空。但是呢,一旦有一天這家企業撐不下去了,那之前的一切諾言自然就沒處兌現了,當然成了放屁。

這個現象屬於一個非常經典的經濟學模型的變種。四個字,我不用說想必也都在大家嘴邊上。這種現象其實在汽車以外的領域也很常見。

不過呢,我畢竟是個評車的,不是搞經濟學的,並不是說當前的所有造車新勢力都存在這個現象,也不是說造車新勢力一定都會在兌現承諾之前死掉。我只不過想提醒大家謹慎面對風險,不是說新勢力的產品都不能買,而是最好基於對當下產品力本身的判斷,不要輕信企業的遠期承諾並把它們作為附加值算入產品總價值當中。後者如果有,就當賺到,沒有也心甘情願。畢竟花的是咱們老百姓自己的辛苦錢,你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