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優秀的思考方式?改進大腦的學習訓練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和效率?大地2016-10-26 11:01:16

美國著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家達瑪西奧(A。Damasio)在研究意識時感嘆道:

還有什麼比“知道如何知道”更困難的事情呢?

若想有意識的培育思考方式,首先必須要對人類大腦思維的機理和工作過程有所瞭解;鑑於這個問題在哲學與科學上都尚未最終研究透徹,所以我們就從人自身對此的感覺和體驗上,以及已經被科學實驗證實的研究入手進行分析。

思考可以簡要的分成兩大類主要情景:

1、熟悉的場景和經驗。

這種情況下,在看似繁多複雜的工作任務中,實際上人並沒有進行非常深入的極限思考。這時所作出的選擇和執行的細節,都是依據自身和所處環境的經驗而做出的決定;而能夠做得有多好,取決於對整體環境的學習程度和經驗積累的深度。

即使再艱難的決定,也無非是在記憶中搜尋所有相關的、已知的細節,進行排列組合、權衡之後取最優解;而這時,會讓人感覺思考困難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涉及到的細節過多,排列組合的數量使人達到了大腦運轉能力的極限,需要將任務分解並落實到書面計劃之中,然後從主幹到末枝逐層逐個的去解決;二是這個決定涉及到的因素,雖然已知一點但卻是並不熟悉的,需要快速的學習並掌握才能解決;三是所有可能的排列組合中,並沒有自己想要的結果,只能退而求其次。

在這類情景中的思考若要變得優秀,透過不斷的深入學習環境中已知的細節和知識,熟練掌握之後變成了自己的切身經驗,就能輕鬆駕馭;依靠思維慣性就可以順暢的運轉,就像半自主的下意識運動一樣自然。

在自己所擅長或熟悉的領域,思考方式可能是很優秀的;但在陌生的領域,在沒有學習的情況下就會表現得很糟糕。例如一個經濟學家來到了生物學或者量子力學的會議上發表演講,他曾經引以為豪的、優秀的思維方式看起來就會像一個弱智;但若他有所瞭解和熟悉,即使不專業也會表現出機智。

從表觀上來看,似乎是思維方式導致了極大的個體差異,但實際上是取決於學習的方法和努力程度。

而學習方法在資訊流動高度發達的今天,早已不是一個障礙,而是已知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

以高考為例,理科中並沒有極度高難的知識點,但競爭逐年變得激烈,只能人為的將問題變得複雜,加入很多的變化、條件限制和誤導陷阱。但知識點本身卻是不可能發生變化的,畢竟知識是為了生活變得更美好而解決現實問題才產生的,不是創造出來逗自己玩的。此時有兩種辦法:

A.

瞭解這個知識點的前世今生,它是為了解決哪些問題才被髮明出來的,是怎樣一步步的完善到現如今的程度,在實際生活中都是如何被運用的。知其所以然通透了,無論再怎麼變幻你也會認識它熟悉它,能夠解決它。

你想啊,一根鐵棍從高空落下砸到混凝土地面,在這個作用力問題中,即不需要考慮鐵棍的形變、原子間的力、作用過程的時間,也不需要考慮混凝土的強度、隨著作用力和時間的增長而變形破裂等現實中的複雜情況,完全都是理想狀態的高中題目再變也變不到哪裡去。

電場、電勢、電壓、電位、電平這些概念都是因何而起?如果你瞭解了它們,它們就再也難為不到你;但若你只是認識它們而缺乏瞭解,那它們換張臉再出來就能把你嚇個半死。

文科也是如此,如果你帶著渴求和強烈的探知慾望主動的去了解,知識點就會像故事一樣深刻在你的腦海中,想忘都難。就像院裡愛說的老大媽,誰家的狗狗和誰家的狗狗懷了第幾胎都會記得一清二楚,但你讓她背一本歷史書試試?

B.

我才不管你是怎麼來的有什麼用,我就是想解決你。

也有辦法,衡水中學,題型分解,暴力闖關。你一個知識點也不是孫猴子,能變哪去?總結分析出來10種變化,每種都做上10遍;100個知識點各10種變化,就做上10000遍,一直做到you服了me。但這種方法的不足之處是必須洗淨腦中雜念,要做到腦中只有題型和考試,才能有效的發揮。

2、陌生的場景、未知的事物與體驗,需要思考的甚至不存在於記憶和已知世界當中。

在這種情況下,思考終於到達了極限的臨界點,探索、培育和訓練優秀的思考方式對於突破來說,至關重要。

我們需要認識到的是,人只能使用過去的記憶碎片,去拼湊未來的景象,在已有知識進行無數組合的基礎之上,才能勉強獲得到一點點超出過去認知的情景。人類正是憑藉這一點點、一點點“超出”的積累,才發展出現今的科技水平。

人的想象力,實際上極其匱乏,根本無法想象出與記憶中的認知完全沒有聯絡的事物。

比如,回到幾千年前,說地球是圓的,這個問題能夠想象出來但理解不了,站在下面的人不就掉下去了嗎?對於引力,在當時沒有任何事物能夠體現出來這個特性,認知中不存在這一知識。

再回到幾萬年前,說機器人,這個既無法想象也無法理解,什麼是機器?鐵做的人……什麼是鐵?像石頭一樣硬的東西做的人……那叫人形石頭不是人,再說怎麼會動呢?關節裡面有軸承,四軸的、五軸的……。。我扭扭你脖子看看,唉!怎麼不說話了呢?不是說你那個軸能轉一圈的嗎?

正在生火的原始人,“我思故我在……”,你是白痴嗎?把你烤了,看你還在不在?

我們閉上眼睛,體驗一下思考的過程:

A. 熟悉的問題:

設定一個目標之後,你的意識在大腦的記憶中,主動搜尋合適的碎片來一步一步的組成可執行的計劃,間或衡量一下合理性,替換碎片或挪動其位置。

B. 未知的問題:

設定一個目標之後,你首先嚐試用已知的碎片,看能否拼湊出解決方案;在嘗試未果之後,你的腦海中開始空白,只空懸著一個目標;稍後,你的意識無法在主動的控制下去搜索記憶,一個接一個的古怪念頭開始跳入被動的意識之中;每跳入一個你會權衡一下再否決,否決一個念頭之後,下一個又開始跳進來;你的目標越強烈,念頭的湧現和跳入越不受控制;跳到最後,就是一片焦急的空白,你感覺一直在湧並且要跳,但就是什麼都出不來;有時你會感覺到就要抓住那稍縱即逝的念頭了,但總是10抓9。9999空。

這其中的關鍵問題是,假如你僅有建造大樓的經驗和記憶的話,那麼你的古怪念頭只能是一個又一個奇形怪狀的大樓;之後,這些奇形怪狀的大樓又成為了你記憶的一部分,變成新素材開始湧現;但一直到最後,你除了更加奇形怪狀的大樓之外,還是什麼都沒有得到。

如果此時你還有關於飛機的知識,那麼你可能會得到一個長著翅膀在天上飛的大樓;若你又擁有輪船的影像,則可能會得到一個長著翅膀的船、託著一棟奇形怪狀的大樓在天上飛的情景。

以上的想象要說明的是,對於未知問題的思考,這個過程不受人的主觀意識控制,而完全是由潛意識所支配的。

在設定目標之後,潛意識就開始了自動的工作,其工作的自覺性和強度,隨著對所設定目標的渴求程度和慾望的強弱而變化。

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在睡夢中、或完全沒有在想這個問題的時候,突然跳出了靈感的故事。

在這個潛意識思考的過程中,可以被使用的素材種類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素材越廣泛,組合出來的念頭就越多,出現合適靈感的機率就越大。

但這裡面又存在兩個新問題:

A.

潛意識基本上都會遵循你一直以來養成的思考習慣(潛意識也是你自己,只不過難以主動的控制),也就是說很難打破思維定勢,面對未知問題時,這是一個極大的束縛。在這種情況下,潛意識所提供的思路,可能是你連想都不用想就會直接斃掉的。越是循規蹈矩的人,在思考未知問題時,就越早的陷入焦慮的空白狀態。

B.

同時思考的因素越多,對大腦的要求就越高,通常情況下大腦的並行處理能力不強,開不了幾個執行緒。在絕對的清醒狀態下,注意力系統無法關注更多的焦點。

比如一邊開車、一邊接電話這件事:

1)在熟悉的道路上,通話內容是熟悉的事情,駕駛技能幾乎保持100%;

2)在熟悉的道路上,通話內容是陌生的事情,駕駛技能下降到80%;

3)在陌生的道路上,通話內容是熟悉的事情,駕駛技能下降到80%;

4)在陌生的道路上,通話內容是陌生的事情,駕駛技能下降到60%;

5)在陌生的道路上,通話內容是要求口算有前因後果的應用題、或者是必須回答一些邏輯問題,駕駛技能下降到0~40%;

(注:以上情景資料完全是主觀粗略估算,並無出處。)

對於思考來說,另外一個比較大的影響是,隨著人口數量的日益增加、社會關係更加複雜多變、瑣碎事件的干擾持續不斷、資訊碎片無所不在等因素的侵襲,產生了

現代社會最大的危害之一:慢性緊張和焦慮。

這使得身心充分放鬆,成為了一件困難的事情。人處於神清氣爽、耳聰目明的鬆弛而清醒狀態之中時,思考和記憶的效率是不言而喻的。

綜上所述,若想提高思維能力,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育、針對性的訓練和改進,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1、建構、改進、完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2、保障自身所擅長領域能夠做到優秀的基礎上,儘可能多的擴充套件知識面和技能,為潛意識思維活動提供更加廣泛的素材,以提高靈感湧現的成功率。

3、有意識的主動採用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

不陷入習以為常的慣性推動模式,360度全方位思考可能不夠。想象自己是一個球心,你的思維即可以向四面八方輻射,又可以站在球面的任何一個位置、以任意角度來看位於中心的自己。給予思維不受限制的、最大的靈活性,可以湧現出極具創造性、高品質的靈感。

4、訓練大腦的多工處理能力。

可以從類似於一手畫方、一手畫圓的運動控制開始,雜耍表演者在這方面比較厲害。之後可以擴充套件到思維上,比如一邊看影片記住裡面的對話、同時在腦中演算數學題;經過針對性的長期練習後,這方面的能力會得到明顯增強。能夠同時參與進思考的因素、執行緒越多,形成的排列組合方式就也越多,得到自己想要結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例如,Office的設計師曾經說過,他需要在頭腦中想象一大堆盒子,同時在幾十個房間之中不停的移動變換位置;記憶大師們,則稱自己為腦力運動員。

5、鍛鍊類似於夢境的潛意識情景和影像構建能力。

每個人可能都會有這種體驗,在清醒狀態下的腦海中構建複雜的情景時(比如一棟大樓、一座城市),因為注意力系統的存在而使焦點只能聚集在少數的細節上,焦點之外則是比較模糊的沒有完整的影像,無法兼顧裡裡外外眾多的零部件;但在夢中潛意識卻能輕易的整合記憶碎片,構建出細節清晰的完善場景。

特斯拉曾經表示自己擁有這種能力,很多實驗不需要具體的一步一步的去反覆嘗試;自己在躺椅上閉上眼睛,就能控制系統所需的各個零部件在腦海中不斷的組合、運轉、測試、完善,直至形成一個完美的方案;然後直接按照這個構想去實施,就能將有效的機器裝置做出來。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與其成就相比,特斯拉一直也沒有太大的團隊支援。

但在進入由潛意識主導的狀態過程中,如果沒有強大的自控能力和針對性練習,而保留一點點自主意識進行引導的話,則與做夢無異(睡著了),根本得不到有意義的結果;這類似於在睡眠癱瘓或夢魘中,努力的想要將自己叫醒的那一絲自主意識。

可能的理想狀態:

1、保持身體鬆弛但頭腦清醒,用主觀意識抑制住不斷跳躍湧現的潛意識活動;

2、然後努力停止主觀意識活動,進入思維空白狀態;

3、此時就像睡著了但又沒有真正的進入沉睡,這是關鍵的

平衡點

4、若能維持住這種狀態,就嘗試著慢慢的引導潛意識去構建自己想要的、全息影像的情景;

5、關鍵在於,這個時候一定要用非常非常微弱的主觀意識像一個旁觀者那樣,去觀察和引導潛意識,此時主觀意識就像完全不存在一樣;

6、若主觀意識哪怕稍微強那麼一點,也會打破這種極端微妙的平衡,而轉為了純粹的主觀意識思考,與清醒的正常狀態無異;

上面所說的這種潛意識構建場景的能力,可能更多的是完成創作和實施的細節,極大的提高靈感驗證和兌現的效率。可以嘗試一下,看能否在腦海中構建出一部零件眾多、能夠運轉的機器來,先用已知的、熟悉的裝置來做例子。

6、尋找、練習、掌握和適應一種,能夠有效、快速的放鬆身心並集中精神的方法,使思維和記憶能力進入最佳工作狀態,事半功倍。

心理學家早已發現,當我們處在中等清醒程度時,能最有效地完成任務。因此,清醒程度是至關重要的精神狀態的一個重要因素。 實際上我們可以透過放鬆使自己產生α波,幫助人們學會放鬆的一個重要方法是,告訴他們什麼時候產生了α波,從而能夠熟練的進入並維持這種狀態。而現在,市面上還真的已經有了這種產品。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理查德·戴維森和同事們已經發現冥想對大腦活動的影響,可以降低應激激素水平,同時提高免疫力,他認為即便是一天只做三次冥想,每次只持續幾分鐘,對於非專業的冥想者也同樣能夠帶來益處。冥想的真實效果我們仍然不是很清楚,但能獲得更有效率的休息卻是我們多數人都能夠切身體驗到的,尤其是對處於雜亂狀態的大腦來說,能夠恢復平靜而清爽的狀態。

7、隨著腦科學研究的發展,未來可能會出現提高大腦基礎技能的方法。

例如在後天性學者症候群現象中,自閉學者、白痴天才的大腦不需要經過學習和訓練,即可激發出超凡的數學、音樂和藝術等才能;但是這種案例非常稀少,基本上自閉的還是自閉、白痴的還是白痴。

不過,這可能揭示出,像先天本能一樣,大腦的結構中還存在著一些我們尚且無法有效感知、激發和利用的、特定的處理單元。

如果科技發展到了,可以透過掃描大腦神經元的連線結構,而檢測出某個人哪一方面的處理能力更強,也就是說這方面的天賦更加突出;從而及早採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學習和訓練,那麼勢必會使得這一特長充分發揮,這也可以算作是大腦開發的一種途徑。

額葉、顳葉損傷病人,退行性腦疾,癲癇等案例的研究中,有很小的一部分病人表現出了類似於後天性學者症候群的現象,在沒有受過任何訓練的情況下,展現出了高超的繪畫技巧、宗教體驗感增強、對於數字或文字極度敏感等諸多異乎尋常的技能和體驗;但是,在病情繼續惡化之後,這些幾乎憑空出現的新技能又會消失。

梵高很可能是一個典型案例,因嚴重的妄想症而住進精神病院的他被診斷為癲癇;在對色彩異常敏感的同時,他對宗教的體驗感也極強,梵高每個週日會造訪三四家教堂;當了一陣神父之後被解僱了,據說是他的狂熱令人反感。

在科學家所作的一些實驗中,透過外圍磁場或經顱磁刺激等多種方式,人為的干擾與刺激額葉或顳葉,會短時提高被試者的感官靈敏度,對於色彩、影像、數字和音樂等在主觀意識上的體驗相較於平時會更加強烈。這意味著打破腦區之間的平衡,干擾或抑制某個腦區的功能,有可能會提升其它腦區的活躍程度。

極為罕見的超憶症(HSMA)現象,更是為大腦記憶的研究開啟了一扇探索之門;但目前超憶症患者的記憶過程無法區分主、次,重要的事情會淹沒在瑣碎的細節之中。

8、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努力是一切的基礎,無可替代。

————————————————————————————————————————————————————-

注:這個回答並沒有非常嚴謹的科學理論和實驗驗證支援,相關領域的研究依然困難重重進展緩慢,僅為思考如何更加有效的思考提供一種思路,望能理性交流與探討,謝謝!

如何培育優秀的思考方式?改進大腦的學習訓練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和效率?G先生2018-11-29 15:42:23

給你分享來自《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網》的內容

:9條可以讓你變得優秀的思維方式!

1、學會提一個好問題

不清晰的、繁冗的、無效的提問,反映出的是背後繁冗低效的思維模式。因此提問方式的改變,本質上也是一個人思維模式的改變。

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而言,先有意識的使自己的思維能夠逐漸越來越“簡潔、準確”,這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基礎的思維訓練。

2、不斷更新完善自身

優秀的人危機意識很強,他們明白:在這個時代,稍不注意便會落後於他人;三五年過後,如果你仍舊在原地踏步,這便是最危險的事。人如果不學會迭代自己、更新自己、改良自己,庸庸碌碌和失敗就是分分鐘的事情。

如何培育優秀的思考方式?改進大腦的學習訓練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和效率?

3、不讓自己無聊

人的狀態分為三種:無聊、忙碌、忙得有意義。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只是“懶惰或沒思考”要幹什麼。優秀的人,都是忙出來的,當你發現出現“無聊狀態”的時候,就要好好的思考一下該做點什麼。

4、讓人生充滿目標

目標是自我的第一驅動力,也是努力的根本理由。沒有目標的人,永遠是無力的、渙散的。普通人往往目標感不強烈,所以基本無法驅動自己做事。但優秀的人相反,他們往往具有目標導向型思維,他們能不斷深挖自己的願望和目標,始終用目標來指引自己努力的方向。

5、培養利他思維

高情商的人更善於利他,低情商的人更善於利己。一個人情商的高低,源自利他與利己兩種思維的博弈。為什麼說優秀的人更善用利他思維?因為利他是為了更好地利己,聰明人都明白這個道理。

之所以說利己主義者是愚蠢的,是因為他們只注重短期收益,而忽視長期的。他們失去了周圍人幫助他的一切可能性,失去了得到他人分享的可能性。因為不常交流,閉塞的他,還會失去很多關鍵資訊源。最終,他會失去重要的人際關係鏈、失去做人的好口碑。

6、培養整合型思維

優秀的人,很少是排斥外部資訊的,他們就像一塊海綿,只要是水,都會被吸進來看看,然後再把有用的東西挑出來。所以你會發現,他們大部分喜歡讀書、欣賞藝術品、對音樂有自己的品味、對文學有自己的理解……他們善於整合,善於從外部資訊裡提取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

如何培育優秀的思考方式?改進大腦的學習訓練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和效率?

7、勇於承認錯誤

承認自己有時也可能會犯錯,將會在未來積累起你的名聲。正如羅馬哲人西塞羅所說,“每個人都可能犯錯!只有傻瓜才會堅持錯誤。”

8、重視交際

研究表明:經常與他人接觸的人與那些較孤立的人相比,會顯示出更高層次的智慧。

9、重視運動

運動能最佳化人的思維,也讓人更聰明。更關鍵的是,健康是一切的根本。優秀拼的不光是腦力,還有體力。

…………………………………………………………。。。。

內容摘自:

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網

/

國內最專業的快速閱讀記憶訓練平臺(電腦、手機皆可訓練),快速閱讀、記憶力、注意力、思維、高效學習等方面的知識學習、能力訓練。

如何培育優秀的思考方式?改進大腦的學習訓練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和效率?鹽選推薦2019-08-23 17:09:06

【提高深度思考能力的 6 個日常訓練方法】

• 從報紙雜誌的報道標題開始聯想

• 增加「思考的雛形」

• 讓思維視覺化

• 用自己的觀點與他人的觀點碰撞

• 磨鍊歷史觀

• 解決無解的問題

從報紙雜誌的標題開始聯想

不看報道,推測其內容

首先介紹一個每天早上花 5 分鐘就能完成的簡單訓練法。在看報紙雜誌時,嘗試從標題推測其內容結構。

假如有一則報道的標題是《A 公司利潤創新高》,就嘗試在閱讀之前先自己推測一下內容。這其實就是捕捉模型及動力機制的大致輪廓,然後以自己的話講述故事。

首先,在聯想模型時,要從 5 個要素及層次結構的角度思考「為什麼利潤創新高」「輸入到輸出之間存在怎樣的因果關係」「所處競爭環境如何,合作伙伴是誰」,從而推匯出一個自己感覺合理的利潤創新高的模型。

接下來思考動力機制,想想「這個情況會一直持續下去嗎」 「10 年、20 年後會怎樣呢」「以現在為節點,利潤還能再創新高嗎」,儘可能向故事的終點延伸思維。

根據自己的想象,為 A 公司 10 年後的報道起個標題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最後閱讀報道內容,並與自己所推想的故事做比較。重要的不是看有多少情節與自己的思考相符,而是要留意報道中的視角。如果報道中有自己沒想到的內容,就反省一下推導過程中遺漏了什麼,並留心學習這一視角。

如果自己的思想比實際報道更廣泛且深入本質,就說明思考能力得到了提高,掌握了不依賴於外界資訊的思維方式,只要拿出自信就可以了。

增加「思考的雛形」

增加模型的雛形,鍛鍊類比能力

類比能力的發揮是建立在模型之上的。所謂類比,是指運用過去積累的經驗及想法,嘗試解決眼下面臨的問題。好的類比可以將思路延展到正確的地方,大大促進對問題的理解。

因此努力增加可以類比的思考雛形是十分有效的辦法。頭腦中儲存的雛形越多,便能從更多的角度思考模型,也就有更高的可能性接近事物的本質。

可以將下文要講的模型作為類比方法儲存起來。

① 因急速增長而破裂的模型

一家國外的航空公司因發展過快導致破產,便是一個值得借鑑的思考雛形。

這家航空公司破產的一部分原因是與競爭對手的價格戰激化,但真正的原因還是出現在其內部。其模型為如下的惡性迴圈:

“剛成立時價格低廉且服務周到”→“顧客快速增長”→“人員擴招,新人比例增大”→“服務水平下降”→“客戶流失”→“營業額降低”→“固定費用負擔變重”→“利潤急速下滑”→“價格競爭力下降”→“服務水平低,價格相對高”→“客戶流失”

可以說這裡的動力機制是急速增長導致的負迴圈(圖表 7-1)。我曾任職的星巴克公司進入日本市場後,在從 200 家店鋪擴張到 500 家店鋪時,也曾面臨同樣的問題。由於急於開設分店,在一些店鋪地點的選擇上犯了錯誤,開設在了並不理想的位置,並且人員招聘及培訓趕不上店鋪的擴張速度,店鋪運營品質一度下降,而且急速的擴張也加快了品牌的陳舊化。

圖片

圖片

圖表 7-1 | 某家航空公司破產的事例

星巴克便開始放緩開店速度,關閉虧損店鋪,最終成功脫離了這個負迴圈模式。

② 基於良性迴圈的增長模型

也有與上文相反的「基於良性迴圈的增長模型」,Facebook、Line 等便是典型。這些社交軟體中存在網路外部性這一模型,即使用者增長越多便利性越強,網站自身價值就越高。

在古代,鐘錶「順時針轉」的形成原因也與這種網路外部性類似。過去的鐘表有兩種制式,一種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順時針轉,還有一種是反方向運轉的逆時針轉。然而由於大多數人習慣於順時針轉,所以順時針轉的鐘表比較便於使用。漸漸地大家都去使用這種鐘錶,自然而然地製表廠商也就只生產順時針鐘錶了。

③ 專注本質效能的模型

專注本質效能的模型注重真正價值所在,削除有礙價值發揮的東西,從而提高價值吸引力。

使用 App 檢視完整內容

目前,該付費內容的完整版僅支援在 App 中檢視

App 內檢視

如何培育優秀的思考方式?改進大腦的學習訓練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和效率?Socrates阿蘇2019-08-31 22:56:36

如何培育優秀的思考方式?改進大腦的學習訓練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和效率?

優秀的人都是怎麼訓練大腦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1239450653859840

簡介

To Reach Beyond Your Limits by Training Your Mind

演講者

:Marisa Peer

一、大腦有四個特點

①永遠會做它認為對你有利的事

②帶你走向快樂,遠離痛苦

③會聽從你說的話和你想象的畫面

④愛做熟悉的事

二、訓練大腦就是針對以上四點對大腦重新設計,使你變得更優秀

三、訓練方法:

① 告訴大腦想要什麼

② 把努力的過程與強烈的快樂感與不能完成目標的痛苦聯絡在一起

③ 改變大腦的語言和畫面

④ 把熟悉的事情變陌生,把陌生的事情變熟悉

這些建議是基於大腦的一些特點:

① 與大腦建立積極的關係

如果你說“壓力大到頭禿了,工作多得沒有生活了”“真的很害怕參與本週的工作彙報,我想擺脫它。”這都是在告訴大腦你不想做這件事,大腦就會慫恿你拖延、半途而廢,做事漫不經心。雖然有點不可思議,但大腦確實是這樣運作的。它會認為這是你想要的,然後不斷的“滿足”你。你應該不斷與大腦建立積極的合作,告訴大腦說“是我選擇這樣做的,我選擇享受它”。

② 嘗試把快樂和痛苦相連線

如果你覺得:“太辛苦了”“太難了”“佔用了我所有的時間”,那你可能很難再碰這些東西了,因為避開痛苦是大腦的本能。你該嘗試把痛苦與快樂連線,不斷告訴自己:“我希望做這件事,我選擇了它,我享受它”並用非常仔細的好的詞語去描述這些感覺。我們可以選擇讓自己快樂或者痛苦,並且是唯一能做這個決定的人

③ 想適當的事情,說適當的話

現在想象一個鮮嫩多汁的檸檬,然後咬上一口!

你是否分泌了大量的唾液呢?

研究證明,我們對事物的感覺都來自:在腦海中想象的畫面和對自己說的話。其實你的身體不在乎你告訴了它什麼,對或錯,是好是壞,有幫助或是無益的,它只會根據你的語言或者畫面做出反應。所以你應當改變與大腦的溝通方式,想適當的事,說適當的話,這不僅僅是積極地暗示,它甚至能夠改變你的思考方式。

④ 將熟悉的事情變陌,陌生的事情變熟悉

大腦的設計就是不停重複那些已經做過的事,如果你以往的習慣是閒逛、拖延,漫不經心,恐懼公眾場合、對自己不自信等等,你就需要把這些變成陌生的事,然後把陌生的事重新變熟悉,努力地付出、相信自己、讓自己熱愛它。讓你在不斷的說“我很好”“我很棒”的時候,你其實正在變得更好、更棒。

以學習為例:如果你抱怨學習很累,那大腦就會把它判定成對你不利的事,然後迫使你不去學習

正確的做法是

,把學習和快樂(比如學習中尋找新思路的樂趣,自我提升的成就感)和不能完成目標的痛苦(掛科、掛考)聯絡起來,然後對自己說“我可以做到”“我願意學習”這種明確的話語激勵自己,並想象自己學習時的畫面。把好好學習變成熟悉的事,把渾渾噩噩變成陌生的事,然後你的大腦就讓你越來越想去學習,而不是混時間。

最重要的,把這種相信→付出行動也變成熟悉的事,你就能做到你想做的。

更多思維躍遷乾貨可關微信公眾號:阿蘇跟你談詩談自由

如何培育優秀的思考方式?改進大腦的學習訓練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和效率?尼克2019-09-10 16:25:54

先來看一個故事:

08年金融危機時,一家中東的製造業企業,barry-wehhuiller面臨極大的衝擊——一夜之間,訂單量消失了30%。這對於一家制造型企業來說,是幾乎致命的打擊,未來一段時間內他們面臨資金鍊斷裂的問題,無法支付現有員工的全部工資,並且為了不破產,他們至少要節省1000萬。

此時,企業面臨兩個傳統的解決方案,要麼裁員從而縮減開支活下來,但員工計程車氣會受到極大的打擊;要麼繼續支付全部員工工資,但是會因為現金流斷裂而導致公司破產清算。

好,故事到這裡,如果你是這家公司的老闆,將會作何選擇?

可能有些人會選擇前者——“商業就是如此殘酷,為了公司能活下來,就必須要犧牲一部分員工的利益”

可能有些人會選擇後者——“即使公司破產,也要保證所有員工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解決方案真的只有這兩種嗎?

這家公司並不是這樣做的,企業的CEO引導董事會,在破產和裁員之間到了度過危機的方法。

他們研究決定“給公司裡上至CEO,下至實習生的每一個人,放一個4周的無薪假期,但並不裁掉公司中的任何一個人。”

這種做法,不僅節約了公司開支,保證公司可以延續;而且激勵了員工的鬥志,他們對自己的企業也更加具有認同感,甚至員工之間主動對無薪假期進行了交易從而互相幫助,那些經濟情況較好的員工開始向經濟拮据的同事開出交易請求,自己為對方支付一定的工資,從而獲得更多的無薪假期(本質是為了幫助對方度過難關)。

最後,公司沒有主動裁掉任何一個人,但是卻節約了2000萬的成本,士氣高漲地度過了經濟危機。

這就是我想為大家介紹的第一種頂級的思維方式

“多面共存思維”——

頭腦中同時有兩種相反的觀點但仍能正常工作。

是的,這聽起來是反人性的。因為人類的大腦無法接受2種對抗性的觀點,這簡直太痛苦了。但現實情況中,我們常常要面對兩種對立性的決策,這個時候多面共存思維就顯得格外重要。

跨境投資機構“湧容資產”創始人黃勇曾在去年年中做過一次分享,總結了他這些年來做投資的反思與收穫,其中提到了一個重要的觀點:

“世界上並沒有顛撲不破的真理,上一秒你所堅信的一切,在下秒就可能會遭遇巨大的質疑。所以對抗性思維至關重要”

來看一下他當時的原話:

我見過的一個期貨交易老手,最讓我佩服的一點,是他認錯的速度超過我的想象。上個禮拜還在看空,這個禮拜就邏輯止損直接加倉翻多然後賺了很多錢。 像

這種近乎天才型的交易型人才,最重要的就是他從一開始就建立的是對抗性的思維體系

。 他從來不會有confirmation bias的問題,他的每一個論點,都是在不斷地和反面觀點的對抗中螺旋式地上升,最終形成一個在一個特定時間點、特定價位相對正確的結論。 一旦這個時間點和這個價位過去,他的邏輯發生變化,也只是因為在下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反面的觀點佔了上風而已。

所以最頂尖的高手,即使手裡有“大牌”,但也可以隨時丟掉,他們絕不會固守於某一個執著的觀念,陷入“解決問題的怪圈”。相反,他們所有的觀點都是在某一個特定時間、特定環境下的“階段性”產物。

其實,大多數人在思考問題時,往往會陷入一個“解決問題的怪圈”,沒有辦法跳出思維的困境。

他們無法理解事物本身的矛盾點:

噴砂工藝在改進時,發現自己必須要找到一種既硬又軟的材質:它需要硬度很高,因為這樣才能保證能夠對金屬的表面進行打磨拋光;同時又必須足夠軟,否則在拋光後就不容易被清理。

所有人都束手無策,因為沒有一種材質是既硬又軟的——直到有人想到,用冰來進行打磨。冰是固態物體,硬度高,而溫度升高之後,冰化成水其實就變軟了,變得容易被清潔。

說了這麼多,我們究竟該如何習得多面共存思維呢?

首先,很重要的一點,拓寬選擇空間,避免問自己二元論的問題,面對同一個問題,嘗試一下不同的問題方式。

比如說:

“我是否應該結束這段感情?”可以改為“我應該怎樣做才能改善我們的關係?”

“我要不要買輛新車?”可以改為“我想要花錢讓我的家人過得更好,那麼最好的花錢方式是什麼?”

“我要不要離職?”可以改為“我的職業定位到底是什麼?我擅長做什麼?做什麼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

是的,問題比解決方案更為重要,因為它們往往直接導向結果。

所以,一流方案和二流方案之間的好壞,往往不是方案本身是不是更好。而是他們提出了怎樣的問題。

比如,設計一個更好的布娃娃玩具,你會怎麼做?

“更好的用料、更可愛的卡通形象……”

——這是大部分人的方案

但是另一部分人會問:

孩子為什麼需要布娃娃?

最後他們發現:小女孩對布娃娃的需求,並不是得到陪伴,而是提前看到成年後的自己。

於是,芭比娃娃公司開發出了成人樣子的布娃娃。取得巨大的成功。

如何培育優秀的思考方式?改進大腦的學習訓練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和效率?

所以很多時候並不是事情本身難住了我們,而是我們二元論的思維方式困住了自己。

嘗試一下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相信我,你會看到驚喜!

第二種思維方式:訓練自己做“有價值的工作”

這看起來像是一句廢話,“誰會去做無意義的工作呢?”。然而實際情況卻是,絕大部分人的絕大多數時間,都在做無效工作。原因很簡單,很多人並不知道“有價值的工作”究竟意味著什麼?

曾經的麥肯錫人,日本雅虎營運長安宅和人,在他的著作《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中,向我們解釋了這一點。

所謂有價值的工作,其實是由兩條軸構成:

第一條軸是“議題度”,第二條軸是“解答質”。以“議題度”為橫軸,“解答質”為縱軸,組成了下圖所示的價值矩陣:

如何培育優秀的思考方式?改進大腦的學習訓練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和效率?

其中

“議題度”是指:在目前的情況下,找出該問題的答案的必要性有多高?

“解答質”是指:對於該議題度,目前可以提供的明確答案的程度。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會發現,所謂“有價值的工作”,就是所處理工作的“議題度”和“解答質”都必須雙雙提高。

但大部分是怎麼工作的呢?

注重價值矩陣中的縱軸“解答質”,而忽視了“議題度”的重要性。

比如,之前我所在的一家自媒體公司,因為遇到了同行抄襲的問題,所以公司緊急制定了侵權方案,比如公眾號推文公關、外部平臺曝光等方式,用於威懾和制止抄襲行為。但後來我們重新思考這件事情,是否真的有必要?

首先,別人之所以抄襲,是因為他現在沒有名氣,更沒有內容生產能力,所以這種抄襲行為對於我們其實沒有任何影響,甚至會影響他們自己的聲譽(很多我們的粉絲看到後會自發的在抄襲者的公眾號留言抵制);其次,如果我們動用了自己的資源抵制抄襲者,等於是在幫助他們宣傳,這正好達到了他們的目的。

所以,這件事情從“議題度”的角度思考,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其實沒有必要去做。但如果我們忽視了“議題度”,直接從“解答質”的角度出發,思考:如何抵制小號抄襲?

無論我們如何努力,最終的結果可能都是沒有意義的。

果然,小號的抄襲者因為無法調動任何資源,最終不了了之。而我們,甚至收穫了更多的忠實使用者。

所以,對於“議題度”低的工作,無論我們如何提高其“解答質”,從最終的結果來看,都是沒有價值的。

甚至,在經歷多年的職場生涯以及接觸了無數個專案之後,我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

世界上大部分被稱為“可能是問題”的問題,事實上幾乎都不是商業或研究上真正有必要處理的問題,如果全世界被稱為“可能是問題”的“問題”共有一百個,那麼在當下需要清楚判斷出是非黑白的問題頂多只有兩三個而已。

然而糟糕的事,很多人卻陷入了“以為只要靠努力和耐力就能得到回報”的工作方式。

所以,正確的工作方式不是矩陣中的A,而是B——先“查明議題”,再“推敲解答”。

如何培育優秀的思考方式?改進大腦的學習訓練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和效率?

其實,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先做正確的事”,再“正確的做事”。

曾經看過馬雲的一段採訪,大概意思是:在阿里巴巴創業初期,馬雲知道要做什麼,但不知道怎麼做(專注於“議題度”);而其他夥伴不知道要做什麼,但知道怎麼做(專注於“解答質”)。

所以,這就是馬雲最厲害的地方:把控公司的業務方向,但具體如何落地執行,他會交給更擅長的人。

是的,創始人可以不具備具體的業務能力,比如銷售、技術、文案,但一定要清楚地知道公司的業務方向。知道在什麼階段要用什麼人做什麼事。

商業如此,做人更是如此。

所以,厲害的人遇到問題時的思維模式與普通人之間差別在哪?

我的答案是:厲害的人知道先做正確的事,再正確的做事。前者是方向,後者是方法。

小到職業規劃,大到商業戰略,均是如此。

可是,道理誰都懂,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我見過太多的大學生,他們所謂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是無數個“看似連貫的計劃”,先拿到xx公司的offer,再跳槽xx大廠刷背景,攢資源,然後去創業公司資源變現,最後公司上市,財務自由……

而支撐他們這些計劃的信心,就是“我會努力、堅持自己的夢想……”

其實,你的大學老師永遠都不會告訴你,即使你奮鬥一生,可能都無法在北上廣買得起一套房子;而那些成功的大佬,他們也只會以“地板鬧鐘的故事”激勵你努力奮鬥,堅持夢想……

可實際上,大部分人的夢想,一生都無法實現。因為他們的夢想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議題度太低)

“出任CEO、成功上市、財務自由”,這些是成功之後的結果,不是實現結果的方法。換句話說,你可以追求這些結果,但與此同時你要清楚地知道,你準備如何實現?

(對於該議題度,目前可以提供明確答案的程度)

答案很簡單:不知道。

因為這些所謂的“夢想”,並沒有回答:是不是有機會?

沒錯,清楚地回答這個問題,你才能知道如何“做正確的事“

(提升議題度)

不論是職業規劃還是商業策略,“機會”太重要了。因為我們永遠無法扭轉外部資源,只能順應趨勢。

在商業戰場上,雅克V9的成功,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

非典之後,國內消費者比以往更加關注健康、抵抗力的重要性,再加上鮮橙多之類的飲品喚起了人們“補充維生素”的概念,所有人都開始意識到:維生素可以提高身體免疫力。也就在這時,雅克V9將自己定義成“維生素糖果”,並以一句“每天吃2粒,可以補充人體所需9種維生素”,一舉佔領市場。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雅克僅僅將自己定義成一種“更好吃的糖果”,會不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答案顯而易見,順應趨勢,找到市場機會,才是“做正確的事”

(商業上的“高議題度”)

同樣,回到職業的選擇,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使用者運營,要不要去當阿里的運營?

按照這個的邏輯,你需要問自己:

“阿里是不是非常缺乏大量優秀的使用者運營?是不是缺乏使用者運營這一點已經制約了阿里的發展?在什麼行業、什麼公司,優秀的使用者運營非常關鍵,而他們恰恰很缺乏?”

然而大部分人卻不是這麼做的,他們選擇職業的判斷標準往往是:同專業的其他同學都去哪了?

你要知道的是,給你發薪水的不是你的同學,而是行業、市場、公司。

所以在選擇工作時,你需要問自己:

這個職業的增長潛力如何? 在哪個行業更能夠發揮價值?

在消費品行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就是王老吉依靠品牌定位的快速崛起。以前王老吉是一種放在藥店渠道售賣的藥品,而後來他們將自己定位成涼茶飲料,並以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廣告語,成功地佔領使用者心智,拿下飲品市場。

但你知道,王老吉成功的前提是什麼嗎?

21世紀前後,房地產業及一二線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大量增加,導致“農民工移民潮”的出現,許多川菜館火鍋店從南方開到北方,從內地開到沿海。移民潮導致了人們對吃辣的需求增加。基於這種市場機會,王老吉的涼茶定位才能夠一舉成功。

那麼,知道了要先做正確的事,可如何正確的做事呢?

在這裡,我分享一個方法:

識別並首先解決核心思考區間的思維方式

一件事情中,如果不解決某個問題,那麼後續的任何努力都沒有意義,那麼這個問題就是核心思考區間的問題,也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下個月公司要開展一個線上的社群培訓課程,領導讓你做一個完整的培訓課程方案,用於三天後開會的時候展示。

你會怎麼做?

嗯,既然是ppt展示,於是很多人在接到任務後,趕緊從網上尋找有關社群運營的ppt模版, “要做的精美一點,不然領導肯定不滿意”——這是大部分的想法。

ppt模版下載好之後,你又在想:“既然是社群運營,那麼我要梳理一下整個運營的流程”,於是你開始思考流程:“軟文釋出——使用者報名——組建社群——開展課程,等等……”

於是你立即用思維導圖工具設計好了整個流程,並附在ppt上。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時間節點你都很好的做了標註。

花了2天時間,你馬不停蹄的做好了整個ppt方案。開始模擬開會展示的表達。

最後,你流利的展示了整個社群運營的方案,精美的ppt和邏輯順暢的表達甚至贏得了同事的讚美。

這時領導問了你一個問題:“怎麼能讓更多的人參加我們的陪訓課程?”

“額……這個……好像還沒有……”

在上面的故事中,你所做的每一步都是對的,甚至做的很好。

但不得不承認,你所付出的精力,幾乎全部集中在了對“邊緣思考區間”的思考,關於“核心思考區間”,幾乎沒有涉及。而它的存在,恰恰又直接決定了我們後續的執行是否能發揮價值。

我們的陪訓課解決了使用者的什麼問題? 能為使用者帶來什麼價值? 在宣傳課程的時候應該主打什麼訴求?

這些涉及到“使用者購買理由”的問題,才是在設計這個方案之前應該首先思考的事情。

基於此,我們後續所作出的任何動作,才會有存在的意義。

但大部分人會怎麼做?

他們會首先尋找精美的ppt模版、思考詳細的流程設計、模擬方案彙報時的邏輯表達……等等這些行為,會給我們留下:很強的執行力、很好的口才、很棒的思維邏輯,然後我們總結出:這樣的人工作能力很強。

但實際上,這並沒有解決任何本質問題。

不管是任何工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能力,一定是“識別問題”的能力,看清楚在當下的任務中,到底哪些事情才是它的“核心思考區間”,才是我們目前所遇到的“關鍵挑戰”,將它解決,後續的邊緣問題自然就會解決。

如何才能準確的識別並解決“核心思考區間”的問題呢?

這裡我介紹三種方法:

(1)避免沉迷任務的及時反饋 (2)避免一味追求短期利益 (3)注重識別“非可見層”的環節

(1)避免沉迷任務的及時反饋

無數腦科學的研究發現,“反饋”是決定我們能否堅持做一件事情的重要因素。比如,使用電腦時,我們無法知道它的內部是如何執行的,於是等待系統響應成了最痛苦的事情。

而“進度條”這個偉大的發明拯救了我們,時刻前進的數字在告訴我們:距離系統響應需要多久。 這種反饋系統,讓我們的等待不至於這麼痛苦。

同樣,“反饋”也是遊戲最大的魅力所在,它透過技術的手段,對我們在虛擬世界中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指令,做出最迅捷、最豐富的響應,讓我們能夠堅持打遊戲很久也不會枯燥。

然而,當我們在解決“核心思考區間”的問題時,反饋往往是緩慢的:

做一份精美的ppt可能只需要2個小時,設計一個思維導圖也許只用花30分鐘。

但是思考“核心問題”(比如使用者為什麼要購買我們的產品),可能需要耗費你2天的精力——最重要的是,這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進展——“兩天都過去了,電腦裡一個方案也沒有,ppt上一個流程也沒畫。

嗯,這得不到及時反饋,於是很多人就放棄了。

所以,當我們在解決“核心思考區間”的問題時,要時刻給大腦一個堅定的信念:這件事情看似沒有進展,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不能因此而放棄。

因為,在你將核心問題解決之前,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沒有存在的意義。

在運營公眾號上同樣如此,當我開通公眾號時,我最先思考的是:如何獲取更多的使用者? 這是多麼顯而易見的事實,沒有使用者,怎麼經營這個公眾號呢?

於是我將注意力放在了“獲取使用者”上面,開始尋找更多推廣的方式。

但後來我發現,“獲取使用者”這件事對我而言就是存在於“邊緣思考區間”的問題。

相比於“獲取使用者”,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打磨我的文章?

是的,我的每一篇文章就是一個產品,想讓使用者選擇我,首先要思考的是:我如何給使用者提供價值。

毫無疑問,如果我沒有持續的內容產出能力,即使給我更多的使用者,我的公眾號也不會存活下去。

可是很多人不會這麼想,因為持續的產出優質內容,相比於每天增加的粉絲數量,前者不會帶來迅速的反饋,以至於很多人都無法堅持下去。

所以,一味的追求迅速反饋,並不能幫我們識別並解決核心問題。

(2)避免一味追求短期利益

當我們在解決“核心思考區間”的問題時,往往意味著短期利益的下降——因為你在花更多的時間,做一個看似沒有成果的事情。

思考一個品牌定位,我們可能要花費數月的時間去做使用者調研、人群畫像,分析競爭對手,最終產出的成果可能僅僅是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

況且,在真正投入市場之前,這句話不會給你帶來任何的經濟效益。

而相對於“洽談渠道、招商加盟”,當我們在做這些處於“邊緣思考區間”的事情時,成果是多麼的顯而易見:

“這個月又完成了20個城市的招商、200個渠道的鋪貨,銷售業績上升了80%。”

於是,很多人認為“策略”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因為他們無法忍受幾個月的努力卻看不到真金白銀的回報。

這也是大部分人忽略“核心思考區間”的主要原因。

所以,一味的追求短期利益,並不能夠幫助我們解決“核心思考區間”的問題。

(3)注重識別“非可見層”的環節

同樣是面對一個廣告文案,你會發現很多人的分析結果是這樣的:

感覺這個文案的創意還是不夠好,如果再設計的更有反差感就好了; 文字表達可能還不夠優美,需要再最佳化一下; ……

同樣,在設計一個新產品推廣方案時,很多人的想法常常是:

在哪個區域投放覆蓋的人群最多?當下哪個明星的人氣最旺?

是的,當我們在看待眼前的問題時,能想到的常常是表面且區域性的特徵,(比如“在哪裡投放廣告”就是整個新產品推廣的區域性環節),卻總是忽略那些存在於非可見層的“抽象、本質和總體”的特徵:

如,這個品牌的定位是什麼?

文案的創意是否符合品牌的策略?

對於這個新產品,我們到底滿足了消費者的什麼需求?在推廣時應該主打怎樣的訴求?

我們很輕易就能夠看到的,往往是存在於“邊緣思考區間”的問題(比如文案表達是否優美?)。

而恰恰那些抽象的環節(比如消費者痛點),卻常常存在於“核心思考區間”。

所以,識別“核心思考區間”的關鍵,在於對“非可見層”的識別,它需要我們不僅僅侷限於眼睛眼所看到的部分,而是重新看待眼前事物的“why”,重新發問:

究竟消費者為什麼要選擇我們? 文案應該體現怎樣的訴求? 產品解決了怎樣的痛點? ……

基於此,再去設計那些可見層的環節,後續的操作才有意義。

感謝閱讀,我是尼克,獨立品牌戰略顧問。在這裡我所分享的兩種思維方式【多面共存思維】和【“議題度”&“解答質”思維】,是我多年工作以來最有價值的2種思維方式,也是被無數成功的創業者、企業家所驗證的思維方式。嘗試著去運用於工作中,相信我,你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我的公眾號《尼克的商業洞察》中,我分享了一篇關於思考路徑的文章《多一種緯度,你所看到的世界一定與眾不同》。

公眾號後臺回覆“思考路徑”,即可檢視。

更多精彩內容包括:商業洞察丨文案技巧丨營銷方法丨個人成長。

推薦閱讀:

“如何尋找我們的競爭對手?“(關注公眾號回覆“競爭”即可檢視)

“產品中的儀式感如何塑造?“(關注公眾號回覆“儀式感”即可檢視)

“營銷中的創意如何發揮?“(關注公眾號回覆“創意”即可檢視)

“參與感究竟是什麼?“(關注公眾號回覆“參與感”即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