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與“綠色壁壘”——中國的外貿

作者:韓夢瑩

中國改革開放至今已有30 年的歷史了,對外貿易取得了迅猛的發展,同時中國的經濟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自從中國加入W T O 組織, 世界各國對中國出口產品從關稅壁壘角度限制程度削弱,因此許多國家從非關稅壁壘入手採取反傾銷措施來變相的保護國內的經濟。因此我們不得不深刻的思考這個問題,採取有效的對策加以解決,讓中國的對外貿易迅速健康的發展。

自由貿易可形成互相有利的國際分工。在自由貿易下,各國可按照自然條件,比較利益和要素豐缺狀況,專門生產其有利較大或不利較小的產品,這種國際分工可帶來很多利益,如專業化的好處、要素的最優配置、社會資源的節約以及技術創新等等。自由貿易可以擴大真實國民收入。各國根據自己的稟賦條件發展具備比較優勢的部門,要素就會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和運用,再透過貿易以較少的花費換回更多的東西,從而增加國民財富。 自由貿易下,由於進口廉價商品,國民開支減少。自由貿易可加強競爭,減少壟斷,提高經濟效益。企業在自由貿易條件下,要與外國同行進行競爭,這樣就會消除或削弱壟斷勢力,從長遠看,能促進一國經濟增長。自由貿易有利於提高利潤率,促進資本積累。對外貿易可阻止國內利潤率下降的趨勢,透過商品進出口的調節,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水平,增加資本積累,使經濟得以不斷髮展。

自由貿易除了給各國帶來利益以外,還帶來了其他方面的益處,如:降低了貿易領域的交易成本,增加了整個社會福利。因為相對靈活、自由的貿易使得往來各方遵守共同的交易規則或國際慣例,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費用支出或合約執行成本及可能出現的尋租行為。因此,減少了貿易過程中出現的淨損失。 但也有可能喪失一部分經濟權利自由貿易不僅使貿易商品,也使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變得更具流動性,且流動無序,使經濟執行速度加快,這不僅增加了政府實行宏觀調控的難度,而且使政府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將喪失一部分經濟權利 支付高昂的產業轉移及調整成本一國根據各自的絕對優勢或比較優勢進行分工和專業化生產。那麼,參與自由貿易的國家原來投資於絕對劣勢和比較劣勢產業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就必須轉移到新選擇的產業中來,有些具有專用性的資產如生產裝置則將被迫淘汰,付出巨大的成本 。

中國海關公佈的外貿情況,2017年前10個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繼續保持增勢,同比增長15。9%,出口值同比增長11。7%,進口值同比增長21。5%。其中,10月進出口值和進口值增速繼續保持兩位數增勢,分別為10。2%和15。9%,出口值增速則從上月的9%放緩至6。1%。從2017年當前中國對外貿易所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來看,今年中國外貿進出口將結束連續兩年的下降走勢並恢復增長,而且根據最新資料測算,即便中國外貿在11月、12月零增長,全年的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速仍會超過12%,因此可以斷定今年全年中國外貿進出口呈現兩位數增長几成定局。總體來看,今年中國外貿的增長,既是在全球經濟全面穩步復甦大背景下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自身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調整的具體體現。

實際上,從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特別近5年來,隨著中國經濟貿易實力在全球排名的不斷進步——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二大貿易國,中國就不斷適應全球經貿發展的新趨勢和新變化,在對外開放領域和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序中,從以往的單純模仿學習和被動應對各項國際經貿規則,轉為影響並引領發展走向和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建設,並且更加註重自身在各個領域的新一輪改革與開放。例如,對外,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創辦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亞太經合組織、G20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等多個場合,中國國家領導人提出了改善全球經貿合作的新理念和新主張,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讚譽。對內,中國以全面深化改革為突破,不斷改善營商環境,擴大自由貿易試驗區範圍,推動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框架下,鼓勵企業創新產品、服務和經營模式,加快培育技術、質量和品牌等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以新的姿態參與國際競爭。無論是對外的積極參與還是對內的主動改革,都為中國在世界經濟坎坷復甦過程中摘得了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的頭籌。

中國在外貿領域取得如此輝煌成就最主要的還是在貿易政策、體制機制、戰略舉措等方面全面的支撐。當然同樣也離不開人才強國、科技強國、產業強國、金融強國的強有力的支撐。這些都是經濟強國不可分割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是綜合國力和硬實力的具體體現。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加深,中國將會在外貿領域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