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是《中國通史》的中古史部分。

(只摘錄我感興趣的部分,並在文末註釋中標註黑體字的出處以及我讀的版本。)

第十二章 三國的鼎立

第十三章 晉的統一和內亂

(1)然而這時候,致亂之源,乃別有所在。其一,兩漢之世,歸化中國的異族很多,都住在塞內。

(2)其二,晉代鑑於魏朝的薄待宗室,以致為自己所篡。於是大封同姓。漢代的諸王,是不再幹預政治的。晉朝則可以“入秉機衡,出作嶽牧”,在政治上的勢力尤大。

第十四章 邊徼民族和漢族的同化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對峙

第十六章 魏晉南北朝的制度

(1)制度是隨事實而變遷的。思想是事實的產物,而亦是事實之母。在某種環境之下,一定要生出某種思想。既有這種思想,一時雖未必實現,而積之久,總是要現於實的。

(2)魏晉時代的制度,最可紀念的,便是刑法。漢時法律之紊亂,已見第六章。從前漢宣帝時起,至後漢未年止,屢說修改,迄未有成。至魏時,才命陳群、劉邵等刪定,共為十八篇。晉武帝還嫌其科網太密,再命賈充等刪定,共為二十篇。於二六八年,大赦天下行之。這便是有名的《晉律》。宋、齊、梁、陳四朝,雖略有損益,大體都沿用它。就北朝的法律,亦是以此為依據,不過略雜以鮮卑之法而已。自唐至清,大體上亦無甚改變。總而言之,自採用西洋法律以前,我國的法律,迄無大改變。我國的法律,淵源固然很古,而其成為條理系統的編纂,則實自《晉律》始。所以說這是我國法制史上最可紀念的事。

第十七章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

(1)從兩漢到魏、晉,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轉關。其要點,在破除古代的迷信,而從事於哲理的研究。

(2)這時候的人最重要的思想,是貴“道”而賤“跡”。“跡”便是事實,而“道”則是原理,拘守事實,不能算得古人之意。必能明於其原理而應用之,才可謂之善學古人。這正是泥古太過的反響。

(3)頹廢的人生觀,是這時代人的一個大病。如王羲之作《蘭亭集序》,說:“修短隋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這一類灰心絕望,貪生怖死的話,到處都是。此時國勢的所以不振,社會的所以無活氣,這實在是一個大原因。而這時代的人,所以崇尚文辭,則亦由於此。

(4)未若文章之無窮。”就可以知其所由來了。人之年壽有盡,神仙等求長生之術,又不可恃,則不免僥倖於“沒世不可知之名”。而文辭原是美術之一,愛好文辭,也不免有些“及時行樂”的意思。所以這時候的文學,多帶頹廢的色彩。從東漢以後,駢文漸興,不過是(一)句調漸趨整齊;(二)用字務求美麗,尚未大離其本。至齊梁以後,則“隸事”日益繁富,字句愈趨雕琢。

(5)文字本所以代語言。我國的文字,則因其構造的特殊,而亦成為美術之一。古代文字,意近圖畫,本有美的意味。

(6)其風氣起於後漢,而極盛於晉代。東晉的右軍將軍王羲之,即是擅名當世,而後人稱其“善隸書,為古今之冠”的。然南朝的帖,雖為後人所寶貴,而北朝的碑,朴茂遒逸,至近世,亦很為書家所推重。

第十八章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

(1)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長期戰亂的世界。其時的民生,自然是很為困苦的。然而其中,也有幾件可以特別注意的事情。

(2)其一是兩漢人均田的思想,至此而實行。

(3)其二是自古相沿的階級,這時代,因環境的適宜,又有發達之勢。

(4)社會有所謂士庶,其根源,大約是古代的貴族和平民。古代的貴族,其世系都有史官替他記錄。所以家世不至於無考,而士庶亦不至於混淆。自封建制度破壞,國破家亡之際,此等記錄,未必更能儲存。

(5)然而政治上一時的設施,拗不過社會上自古相傳的觀念。向來稱為貴族的,還是受人尊敬,稱為平民的,還不免受人輕蔑,這又是勢所必然。

(6)但是兩漢以前,北方的文化,本高於南方,富力亦然。自孫吳至陳,金陵為帝王都者三百六十年。五胡亂後,北方衣冠之族,紛紛南渡。南方的文化,遂日以增高。浸至駕北方而上之,而富力亦然。試看隋唐以後,江淮成為全國財富之區。自隋至清,帝都所在,恆藉江淮的轉漕以自給,就可明白了。這也是中國社會的一大轉變。

注:中國通史/呂思勉著。—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5。 8(呂思勉文叢:精校版) ISBN 978- 7- 5680- 1170- 9

題圖來源:

PS:這篇讀書筆記出自本人微信公眾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四哥的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