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管是雅是俗,總能激起那些對中國文化有深刻感情的外國人深深的好奇心。

在中國文化氣息濃厚得地方,經常能夠看到外國遊客的身影。在京劇劇場,很多外國人像本地人一樣,圍著四方桌悠閒地泡杯龍井,合著鼓點輕輕地敲著桌沿,看到精彩之處時不時地叫聲好。

“我知道中國有京劇、崑曲,甚至知道粵劇、河北梆子,還有臉上的油彩可以變來變去的川劇。”,稱“中國通”的丹尼斯滔滔不絕的說,“還喜歡中國的五糧液,口感比我自己家窖藏15年的威士忌還棒,我要帶他回愛爾蘭給我的老父親嚐嚐。”

張藝謀的一部《千里走單騎》讓我們看到了外國人多中國傳統文化深深的眷戀和感動。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國人,他們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對中國的文化,中國人的衣食住行,有了自己獨特的認知,並著書成冊,將中國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能反映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它同時也是外國人和中國溝通的橋樑。”在中國大學任教多年的美國人巴賽爾對中國文化如數家珍,“老子的道家思想很詩意;韓非的法家思想很革新,五行是中國人認識世界普遍的觀點。”閒暇的休息時巴賽爾也學會了眾人的消遣方式:閒適地走在穿梭不息的人流中,偶爾又走進道旁的茶館,細細品一口蓋碗茶。

早在1911年,美國威士康星大學就有一位名為King的農業學家,來到中國調查中國人的飲食文化,King著有一本《五十個世紀的農民》。他是從土地為基礎描寫中國文化。他認為中國人像是整個生態平衡裡的一環。這個迴圈就是人和“土”的迴圈。人從土裡出生,食物取之於土,瀉物還之於土,一生結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週而復始。靠著這個自然迴圈,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為這個迴圈的一部分。中國的農業不是和土地對立的農業,而是和諧的農業。介於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認識,他親切的稱這種文化為“五穀文化”。

“五穀文化”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縮影。而“五穀”之說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解釋卻有不同,我們在宜賓五糧液酒廠找到了答案,五糧配方是: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高粱也稱紅糧,所以有說紅糧、大米、糯米、小麥、玉米。“五穀”說之所以盛行,顯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所致。因此,籠統地說來,五穀指的就是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

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食又有五穀雜糧做為底蘊,而五糧液取之於五穀,注重酒文化的濃香、甘醇、色澤,講究酒文化內在的品質,注重飲用後的綿長回味,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體現的中庸和諧的文化精神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