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個人的手術前後記錄文,毫無利益相關,希望能給各位眼睛和腦子都迷茫的小夥伴們一些真實有效的案例參考。

需要提醒各位的是,第一,不要相信網友口中的資料,如“大部分人都出現乾眼的症狀”,這些資料往往取樣極少,且有非常強的主觀成分,同樣的,對於醫院給出的資料,我建議也不要盡信之,尤其是私立醫院的資料。如果有條件、有需求,可以搜尋一下比較權威的統計資料。第二,大家在網路社群裡看到的,手術“失敗”的機率會遠高於實際操作中的案例,原因很簡單,手術成功的群體,在網路上的表達慾望遠低於手術“失敗”的群體。第三,請儘量對自己的體質、心理有非常清晰的認知,手術的恢復情況很大程度取決於個人體質,別人的情況都不是100%準確的參考,在做出任何決定前,都要全面深入地考量自己的實際情況。

我在這篇文章裡不會鼓勵,也不會勸退,只是把我自己作為一個案例詳細剖析出來,如何判斷,取決於大家自己。

一、手術概況

手術時間:2021年11月13日

手術地點:武漢市某眼科專科醫院(如需瞭解可私,我沒收錢不給他們打廣告)

手術專案及費用:雙眼全飛秒,約1。5萬

術前經歷:近視,鏡架矯正13年,近三年偶爾戴日拋(頻率幾可忽略不計),術前驗光,雙眼度數均在450度左右,散光為25度/50度。

個人體質:較好,平時很少生病,全麻手術兩天出院的那種體質。

手術原因:眼鏡行業過於暴利,不想再花錢買不舒服,養著一群吸血鬼。

二、術前檢查

術前檢查是11月11日,在醫院公眾號提前預約的免費檢測。

檢查基本圍繞眼睛屈光情況、角膜生理狀況等展開,包括常見的視力檢查、驗光等,以及手術相關的生物力學、角膜地形圖等等。檢查共持續一小時二十分鐘左右(包括散瞳後坐在外面漫長的等待)。

拿到報告冊後,主刀醫生翻了翻,說我的情況沒有什麼風險,ICL(晶體植入術)、全飛秒、半飛秒都可以做。我詢問醫生,ICL不是度數比較高(>1000度)才可以做嗎,醫生說這是我們大眾的誤區,ICL適用於任何度數的矯正。但我自己預算不夠,所以還是在鐳射手術中做選擇。醫生講解了全飛和半飛的手術原理,我重點在於諮詢兩種方法在術後恢復上的差異,以及是否存在不同的後遺症等。醫生指出,除了半飛另外存在角膜瓣移位的風險外,兩種手術手法沒有明顯的恢復差異。

我考慮到自己平時有揉眼的壞習慣,也不是很安靜的那種人,所以保險起見選擇了全飛秒。但我朋友做半飛秒一年多了,也活蹦亂跳的吃嘛嘛香。矯正後視力為1。0上下(眼科通用慣例)。

報告上有一項,聽意思大概是計算機會根據角膜測量的資料預測未來角膜可能會發生的病變之類的,我的醫生指出我這個角膜有可能會向圓錐角膜的方向發展(一種屈光障礙,不詳說了),但他也提到,這都是機率非常小的事件(醫學上的小機率基本是用萬分之,甚至十萬分之來計算的),有時候計算機的結果反而束縛了醫生的作為。

我預約了13號的手術,醫院開了一堆眼藥水,讓我做了核酸和血常規。手術前的這兩天,眼藥水基本是不能斷的,術前滴的主要是殺菌、滋潤的眼藥水,是為了“讓眼睛保持在一個良好的狀態”(醫院原話)。

*如果有人還沒了解手術原理的話,這裡用最通俗的方法講一下,如有嚴重錯誤歡迎指正:

ICL:

相當於把隱形眼鏡塞到眼睛裡,理論上是可逆的(還能拆出來),但聽說可逆性與術後恢復情況有關。

半飛秒:

給角膜切開一個蓋子,從蓋子底下切下來一片角膜,蓋子自動蓋上,但不會癒合,所以在做劇烈運動或承受重力打擊時存在蓋子移位的可能。一般若有當兵等需求的話,儘量是做全飛秒的。

全飛秒:

直接從角膜中間切下來一片,在角膜上劃一個小口(遠小於蓋子),從小口裡把角膜片拽出來。所以創口相對較小,但同樣不會癒合。

三、手術全程

我的手術安排在了13號下午兩點(實際手術時間估計為14:30左右),有兩位朋友陪同。關於手術時間的選擇,我的考慮是,夏天怕容易感染,冬天太冷不想出門,所以選在了深秋這樣的季節(穿風衣)。關於陪同,如果心理素質像我一樣過硬,自己一個人也是OK的,具體會在下文描述。

一點半到醫院,先去做了尿常規,簽了術前同意書,然後被領去看宣導影片。影片最重要的部分是術前的視力訓練,可以讓眼球在手術中更乖一點,很簡單,我有的朋友是被要求提前一天在家練習。此外,手術當天因為要全臉消毒,所以絕對不要塗任何化妝品,我只塗了乳液。

之後進準備室,消毒殺菌,衝眼睛,上麻藥。麻藥也是眼藥水,作用於眼表結締組織(大概),麻藥生效後視野邊緣有些毛躁,但眼球運動不受影響。過程中,護士會一遍一遍確認我的身份資訊。

進手術室後,躺在CT機一樣的儀器上,醫生和護士幫忙固定好頭部(有枕託),醫生在機器後面操作(我全程連醫生的臉都沒看全過)。醫生會提醒我現在要做什麼,基本都是不要動。根據我的理解,我的全飛秒手術的過程大概是:

右眼角膜切片-左眼角膜切片-取出右眼角膜片-取出左眼角膜片。

切片過程是最需要病人配合的,最開始落在我眼前的是一塊顯示屏,上面有一個以固定頻率閃綠光的標識,我需要盯著它所在的位置,但它會慢慢變模糊,直到消失,眼前剩白茫茫一片。這時眼睛也不要找綠點,以一個發呆的心態度過就行。每隻眼睛切片時間為

23秒

(醫生提供資料),術前鍛鍊就是讓我的眼睛能盯著一個點持續30秒。還需要強調的是,不管切哪隻眼睛,兩眼都始終是睜開的狀態,開瞼器可以保持手術的眼睛眼皮不動,另一隻躲在佈下面的眼睛需要自己控制睜開的狀態。

兩隻眼睛都切完時,因為切角膜導致屈光阻礙,眼前是白茫茫的,但是光能透過來。醫生會用類似鑷子功能的器具將剛剛的切片取出來。這個過程能感覺到明顯但不嚴重的拉扯,偶爾壓到眼球時會有輕微刺痛,但完全在忍受範圍。順便,因為全程無痛,我甚至不知道角膜是什麼時候被切開小口的。取完後還用器具順了順角膜(想象一下擼貓的樣子)。手術到此就結束了,之後就是滴眼藥水,送出準備室。護士叮囑了複查時間和當天的用藥規則後就讓我回去了。

此時我的視力介於理想效果和手術前效果中間,自己走路毫無問題,所以理論上一個人做手術也可以(孤獨症十級達成)。但是如果做半飛秒,手術後會戴上一個透明眼罩,據朋友說這種情況下需要人陪同。

四、術後恢復

1.手術當天

做完手術後感覺良好,怕自己回去就想看手機,再加上想讓大腦和眼睛都適應一下新狀態,所以直接跟朋友逛街去了。不過此時“眼睛裡是有傷口的”(醫生原話,指角膜切口),所以我一直戴著墨鏡。手術後需要非常頻繁地滴眼藥水(最頻繁的時候半小時一次),還是不建議像我一樣浪。

術後最強烈的感覺是眼睛酸澀(也可以叫疲勞),遠眺的時候感覺比較輕微,但不能看近處的物品,我們去書店的時候,我盯著書的封面看一會,眼睛就會非常不舒服,閉目養神一會才好。這種感覺持續了一個下午左右。晚上燈比較多的時候,能明顯感覺到眩光,比如看紅綠燈的時候,小人四周有虛化的一片。回來的時候已經晚上七點多了,看手機螢幕還是看不清,微信訊息需要雙擊放大看。不過後來基本沒碰電子裝置,很早就睡了。據朋友說,剛做完手術的時候,我眼睛裡紅血絲非常多,但下午約四點半照鏡子的時候,紅血絲基本消失了,只有左眼裡有兩個血點。

以防感染,手術當天不能洗臉,不能洗澡。

2.手術後一天

第一次複查,是早上去的。

早晨起來,酸澀的感覺有所好轉,視物清晰度大大提升,看手機基本沒有障礙,只是眩光仍然存在。沒讓人陪同,也不用戴墨鏡,基本和正常狀態沒區別。

複查的時候先檢查了視力表,雙眼都是1。0的視力。隨後醫生看了看角膜的狀態,說恢復得很好。左眼血點是手術時的壓迫導致的,是血管露出來了,而不是出血,慢慢就會消失。視力在一週內可能有上下波動,眩光和疲勞也會逐漸恢復。一個月之後,大腦和身體才會真正適應現在的屈光狀態。我諮詢了醫生關於我散光度數的影響,醫生說,100度以下的散光為生理性散光(區別於病理性),視物時不會表現出來。在此期間,用眼沒有非常嚴格的限制,如果需要看電子裝置或者看書,注意每半個小時休息一次就好。此外,醫生著重強調了眼部衛生,不能揉眼睛、不能讓泡沫之類的髒水進眼睛等等。更新了用藥方案後就讓我走了,全程十分鐘左右。

之後確實感受到了視力波動,下午的時候應該只有0。8左右,不過晚上又回來了。總體上還是不太能看近處的東西。

3.手術後一週

第二天:早晨起來,左眼兩個紅點消失了一個,還剩一個較大的。視物感覺良好,比前一天更舒服了些,眩光有所減弱。

第三天:紅點沒有變化,視物感覺良好,眼疲勞明顯減弱,但仍然存在。眩光暫無改善。

第四、五天:紅點沒有變化,感覺用眼容易疲勞(表現好的時候不疲勞),可能是我電子裝置依賴較重。也感受到了醫生說的夜視能力稍差,夜間眩光比白天更重些。

持續更新……

五、個人反思

1。我本來想再考慮一陣子要不要做,但因為檢測當天是雙十一,交錢有優惠,所以就直接掏錢了。現在想想,可能還是有些急躁(人窮志氣短),我應該對著報告上一條一條地問醫生。儘管我也都看不懂,但我至今都沒能從頭到尾好好看看我的檢測報告。

2。這家醫院對術前風險告知的環節不是很重視,只是讓我看文字而已,是我自己根據檢測時的結果和同意書上的內容反覆詢問醫生利害,醫生給出的回答也很樂觀(此醫生非主刀醫生),比如我瞳孔尺寸比較大,不會出現長期眩光,以及圓錐角膜那個更是可以忽略不計。如果大家要做的話,還是建議重視風險溝通的環節。

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