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區域網定義

(★)

區域網(LAN)

指有限區域(如辦公室或樓層)內的多臺計算機透過傳輸介質互連,所組成的封閉網路。實現資料通訊和資源共享的目的。

常見傳輸介質

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無線等

同種裝置接交叉線,異種裝置接直通線

典型特點

覆蓋的地理範圍小(幾米到幾公里),具有較高的資料傳輸速率和較低的時延。

區域網拓撲結構

匯流排型:指採用單根傳輸線作為匯流排,所有工作站都共用一條匯流排。

星型:以一臺裝置為中央節點的網路。

環型:使用公共電纜組成一個封閉的環,如:令牌環網。

全網型:各個站點互連,鋪設成本高

二、IEEE802標準

標準名稱

描述定義

IEEE 802。1a

區域網體系結構

IEEE 802。1b

網際互連,網路管理及定址

IEEE 802。2

描述邏輯鏈路控制(LLC)協議,提供OSI資料鏈路層的上部子層功能,以及介質接入控制(MAC)子層與LLC子層協議間的一致介面

IEEE 802。3

定義了有線乙太網的物理層和資料鏈路層的介質訪問控制 (MAC),還定義了局域網的連線機制是CSMA/CD

IEEE 802。4

令牌匯流排網(Token-Bus)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及物理層技術規範。

IEEE 802。5

令牌環網(Token-Ring)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及物理層技術規範

IEEE 802。6

都會網路介質訪問控制協議DQDB (Distributed Queue Dual Bus 分散式佇列雙匯流排)及物理層技術規範

IEEE 802。7

寬頻區域網技術

IEEE 802。8

光纖區域網技術

IEEE 802。9

綜合聲音資料的區域網(IVD LAN)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及物理層技術規範。

IEEE 802。10

可互操作區域網安全標準(SILS),定義了網路互操作的認證和加密方法

IEEE 802。11

無線區域網(WLAN)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及物理層技術規範

IEEE 802。12

交換式區域網標準,定義100Mb/s高速乙太網按需求優先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100VG AnyLAN)

IEEE 802。14

採用線纜調變解調器(Cable Modem)的互動式電視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及網路層技術規範

常見的IEEE 802標準:

IEEE 802.3、IEEE 802.11

三、邏輯鏈路控制子層(LLC)

服務型別

特點

適用性

無確認無連線的服務

資料報型別,不設計任何流控與差錯控制功能

高層軟體具有流控和差錯控制

面向連線方式的服務

在資料通訊前需要建立連線,同時透過連線來提供流控和差錯控制功能

可用於簡單裝置中,如終端控制器,它自身流控差,需要藉助資料鏈路層協議

有確認無連線的服務

提供了資料報確認功能,但不建立連線

高效、可靠,適用於傳送少量的重要的資料

面向連線方式的服務

:能夠提供可靠性,用於對可靠性要求比較高的傳送過程,終端控制器流控比較差,就需要藉助資料鏈路層提供相應的可靠性。

有確認無連線的服務

:直接傳送資料,不建立連線,

由於區域網是分組廣播式網路,網路層的路由功能是不需要的,所以在IEEE802標準點,網路層簡化成了上層協議的服務訪問點SAP,又由於區域網使用多種傳輸介質,而介質訪問控制協議與具體的傳輸介質和拓撲結構有關,所以IEEE802標準把資料鏈路層劃分成了兩個子層。與物理介質相關的部分叫做介質訪問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子層,與物理介質無關的部分叫做邏輯鏈路控制LLC(Logical Access Control)子層。LLC提供標準的OSI資料鏈路層服務,這似的任何高層協議(例如TCP/IP)都可運行於區域網標準之上。區域網的物理層規定了傳輸介質及其介面的電氣特性、機械特性,介面電路的功能以及信令方式和訊號速率等。

注:現在網絡卡一般沒有LLC層

四、介質訪問控制子層(MAC)

MAC子層:各種介質訪問控制技術的特徵由兩個因素區分,即“在哪裡控制”(網路拓撲:集中式、分散式)和“怎麼控制”(同步、非同步(通常採用))

非同步式控制方式如下:

控制方式

描述

應用

迴圈式

每個站輪流得到傳送機會,若一段時間內有多站傳送資料,則該方式很有效;若只有少數站傳送資料時,會增加不必要的開銷。

令牌環網、令牌匯流排網、FDDI

預約式

將傳輸介質介質的使用時間劃分為時間槽,而預約管理可以集中控制,也可以是分佈控制

DQDB

競爭式

不對各個工作站的傳送許可權進行控制,而是自由競爭,它適合於分佈控制,輕負載時效率較高

CSMA/CD

五、乙太網技術-CSMA/CD協議(★★★)

CSMA/CD即載波偵聽多路訪問/衝突檢測,屬於IEEE802。3標準

傳統乙太網通常為匯流排型拓撲結構,透過共享的傳輸通道傳輸資料

存在問題:(1)資料衝突(2)地址識別(3)統一規範

CSMA/CD的過程

①傳送前先偵聽

②邊發邊聽(衝突檢測)

③有衝突立即停發

④重發(有對應的重發機制)

載波偵聽過程

載波偵聽:訊號傳送透過曼徹斯特編碼傳送,偵聽過程就是偵聽高低電頻的轉換。

非堅持型監聽演算法

:空閒立即傳送,非空閒隨機後退一個時間繼續監聽,通道利用率相對較低。

1-堅持型監聽演算法

:100%堅持監聽過程,空閒立即發現,非空閒繼續監聽,通道利用率最大,但衝突機率也大。

P-堅持型監聽演算法

:空閒時機率P傳送,非空閒持續監聽,降低衝突機率,P取值需根據實際情況取值。(二者折中)

衝突檢測方法(CD)

透過邊發邊聽的方法進行衝突檢測

乙太網的端到端往返時延為2倍的傳播時延(2τ),稱為

爭用期

,或

碰撞視窗

。(

傳輸時延>=2*傳播時延

考點

計算最短幀長:

幀長>=2*傳播時延*傳輸速率

傳輸時延=幀長/傳輸速率(通道頻寬)>= 爭用期(2*傳播時延(通道長度/電磁波的傳輸速率))(怎麼算要會)

注:實際應用中還可能存在中繼器,因此存在中繼器時延,多少箇中繼器就存在多少箇中繼器時延。(+2倍的中繼器時延)

IEEE 802。3定義了幀長範圍

64~1518

位元組(B)

發現衝突,停止傳送

發現衝突停止傳送後,發出產生衝突的訊號,告訴網路中的所有站點當前發生衝突。

衝突處理——隨機延遲重發(考過一次)

截斷二進位制指數退避演算法:

確認基本退避時間:2倍傳播時延

從離散的整數集合[0,1。。。(2^k-1)]中隨機取一個數,記為r。重傳應推後r倍的爭用期。引數k按照k = min[重傳次數,10]計算。

當重傳次數達到16次仍不成功時,就丟棄該幀,向高層報告。

假設a,b兩個站點發送資料,如果不小心同時傳送了,就產生了衝突(此時是第一次衝突),產生了衝突就要重傳,用二進位制退避演算法,就是在[0,1]範圍裡去取值。在此時可能會發生衝突,也可能不發生衝突,再次衝突的機率是1/2=50%,如果發生衝突,就說明a和b都取了同樣的數。如果a和b都取了同樣的數,那麼就產生了第二次衝突,產生衝突就又得重傳,此時的取值範圍就是[0,1,2,3],再次衝突的機率是1/4=25%。重灌的話就又可能發生衝突,如果發生衝突,就是第三次衝突,要再進行重傳,取值範圍是[0,1,2,3,4,5,6,7,8],再次衝突的機率就是1/8=12.5%。

常見考點:1、退避時間;2、後退時間,隨機值的範圍,後退演算法

計算類常見例題:一個執行CSMA/CD協議的乙太網,資料速率為1Gb/s,網段長1km,訊號速率為200,000km/s,則最小幀長是多少位元。

解:2*1Gb/s*1km/200000km/s

六、乙太網技術-MAC地址(物理地址)

長度為48bit=6B,以十六進位制表示

前24bit為供應商標識,後24為供應商對網絡卡的編號

具有唯一性

00-06-1b(IBM的標識)

00-0d-28(CISCO的標識)

在乙太網中透過物理地址區分報文是否轉發給對應的接收方

對於目的地址而言,第一個位元組的

最高位

I/G(第8位)

0-物理地址(單播地址)

1-邏輯地址(組播地址)某一組裝置

廣播地址:48位的二進位制全為1,FF-FF-FF-FF-FF-FF

七、乙太網技術-區域網的命名規則

(要記住快速乙太網和千兆乙太網的物理層標準)

以10 Base - T為例

10代表速率(Mbps):10、100(快速)、1000(千兆)、10000(10G)

Base代表傳輸機制:Base(基帶-數字通道)、Broad(頻寬-模擬通道)

T代表傳輸介質:T(非遮蔽雙絞線)、F(光纖)、數字(同軸電纜,最大段長)、C(遮蔽雙絞線)、SX(多模光纖)、LX(單模光纖)

雙絞線:

也就是網線

絞合可以減少干擾。STP可以提供更高的可靠性傳輸,成本也越高,僅在特殊場合應用。

無遮蔽雙絞線(UTP)又分為

3類UTP(CAT3) 電話線 10Mbps

4類

5類 100Mbps 常見

超5類(CAT5E) 1000Mbps

6類 1000Mbps

傳輸距離一般為100米

連線標準

T568A 綠白 綠 橙白 藍 藍白 橙 棕白 棕

T568B 橙白 橙 綠白 藍 藍白 綠 棕白 棕(

剪網線時候常背

區別在1236

直通線

T568B——T568B

(用於連線不同的裝置,DTE和DCE)

交叉線

T568A——T568B

(用於連線相同的裝置)

因為現在的網路裝置可以自適應,現實中更多采用

T568B

的方式。

同軸電纜:

內導體(銅芯)-絕緣層-外導體遮蔽層-絕緣保護套層,傳輸距離可達到幾百米(

現在已經不用了

光纖:

光訊號透過全反射原理傳播,需要電光轉變裝置

多模光纖(淘汰?):

纖芯直徑大,允許多種入射角度光訊號,波長分為850nm和1300nm,100Mbps最大傳輸距離2公里,1000Mbps一般最大傳輸距離

550米

,允許LED光源,成本低。

單模光纖:

纖芯直徑小,波長分為1310nm和1550nm,只允許一種角度的光訊號,更可靠,傳輸距離可以達到幾十公里,只允許LD光源,成本高。

注:實際上來講價格差不多

快速乙太網技術(IEEE802.3u)

:傳統乙太網只能夠承受10Mbps的速率,為了適應新的技術要求,需要增大速率,就涉及了物理層與資料鏈路層的改變。

技術特點

100Mbps

相同的幀格式

半雙工/全雙工

100Base-T

注:全雙工就不用CSMA/CD協議

傳輸介質標準:

100Base-TX:5類UTP/STP,支援全雙工

100Base-FX:光纖,單或多,全雙工

100Base-T4

:採用

8B/6T

編碼技術,由4對的3類UTP組成,其實3對用於資料傳輸,1對用於CSMA/CD。

100Base-T2:全雙工(瞭解)

千兆乙太網技術(IEEE802.3z,IEEE802.3ab)

技術特點

1000Mbps

相同的幀格式

半雙工/全雙工

採用幀突發的工作方式

傳輸介質標準:

1000Base-T:5類UTP,最長100m

IEEE802.3ab

1000Base-SX:多模,550m

IEEE802.3z

(下同)

1000Base-LX:單模,5公里(波長不一樣距離不一樣)

1000Base-CX:STP,25m 網路裝置間短距離高速傳輸

#FormatImgID_1##FormatImgID_2#

考點:下午考試的網路規劃中,根據網點距離選擇傳輸介質,大於兩公里,選擇單模光纖,550-2000m之間,注意傳輸速率,100Mbps採用多模光纖,1000Mbps採用單模光纖,小於100米直接選雙絞線。

萬兆乙太網技術(IEEE802.ae)

技術特點

10000Mbps = 10G;

相同的幀格式;

只工作在全雙工;

傳輸介質只使用光纖;

保留了802。3標準對乙太網最小幀長度和最大幀長度的規定。

傳輸介質標準:

區域網物理層

可選的廣域網物理層

(本章節內容太長做個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