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的學生都學過“語言學概論”,在中國的學生學的是中文的語言學概論,在英國的學生學的是英文的語言學概論,在德國的學生學的是德文的語言學概論。如果我們問,這些使用不同文字寫出的語言學概論,它們的內容有多少是一樣的?答案就是,除了一些基本的語法,大部分都不相同。這完全不像數理化等學科,不論使用哪種文字,數理化的原理和內容都是一樣的。

由於世界學術界對“語言是什麼”還不明確,在語言是什麼都還不清楚的時候,德國人使用德語,英國人使用英語,中國人使用中文,各自寫了一本“語言學概論”,可這些基於各自地域語言的“語言學概論”,真的就解釋了能包容世界上所有語言的思維特點嗎?當然沒有!中國北大有一個胡壯麟教授,分別使用英語和中文寫了“語言學概論”,那隻不過還是從西方引進的語言理論,還是中文的說的是漢語,英文的說的是英語,根本沒有說清楚語言是什麼。

這種對語言的描述,就像兔子專家基於兔子寫了“動物學概論”,猴專家也基於猴寫了“動物學概論”,鳥專家基於鳥寫了“動物學概論”。這些專家們寫的確實與動物有關,但都沒有說清楚什麼是動物。這就說明,現在的語言學家們完全不知道真正的語言是什麼,他們只是看到了語言狹小的區域性,就把它們當作了全部的語言。

中國文科考研的學習資料中,有“語言是什麼?”的可笑的標準答案:“從語言學的角度看,我們主要側重於從語言的社會功能角度來認識考察語言。從語言的社會功能看,人類語言雖然多種多樣,但歸結起來功能都是相同的,即作為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按照我們的教材給語言下一個定義就是;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

還有一些是這樣說的:“語言就廣義而言,是一套溝通的符號以及表達方式與處理規則。符號通常稱為文字會以視覺、聲音或者觸覺方式來進行傳遞。嚴格來說,語言是指人類溝通所使用的語言-自然語言。在一個先進的社會中一般人都必須透過學習才能獲得語言能力。語言的目的是交流觀念、意見、思想等。語言學就是從人類研究語言分類與規則而發展出來的。研究語言的專家被稱呼為語言學家。當人類發現了某些動物如海豚能夠以某種方式溝通,就誕生了動物語言的概念。到20世紀,由於電腦的誕生,人類需要給予電腦指令。這種對機器的“單向溝通”就成了電腦語言。”

把語言側重一面的認識就當做全部語言學來介紹,這不就是語言界裡的“盲人摸象”嗎?不懂就承認不懂,不要裝懂;有爭議就承認有爭議,不要抹殺爭議,使用一個側面的描述去代替全面本質內容,是中國學術界存在的一個很大問題。這是學術權威和學術面子最壞的結合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