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獲offer七連擊的同學,互動作品集有什麼不一樣?

Ted Huang本科:同濟大學 建築

託福:108 30/26/26/26

GRE:329+3.5

GPA:4.41/5

OFFER(截止發稿前):

UCB MDes

CMU MIIPS-Advanced Study

UW 華盛頓大學 互動 MSTI

Purdue CGT-UX Track

UMD HCIM

RIT MS HCI

IUB HCI

斬獲offer七連擊的同學,互動作品集有什麼不一樣?

01.自我/LIFE

受本科建築學的薰陶,我是個喜歡熬夜的夜貓子,進入午夜之後思維會更活躍(其實是失眠,打算去精神科看看)。從小在深圳的羅湖口岸旁邊長大,隨著城市化的過程搬了好幾次家,所以也喜歡到處旅遊,同時在現場觀察人的行為和情緒(很多次被同學覺得應該去做偵探才對)。

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使用者體驗設計的原因,透過細緻觀察來挖掘行為者的痛點以及需求,並把這種需求轉化成解決痛點的設計策略。

(黃同學錄取伯克利、CMU、華盛頓、普渡互動)

斬獲offer七連擊的同學,互動作品集有什麼不一樣?

△ From Ted Huang

斬獲offer七連擊的同學,互動作品集有什麼不一樣?

△ From Ted Huang

“藝術與邏輯共存”

感覺自己有多重性格,一方面喜歡堅持思考的邏輯完整性,另一方面又追求非常超脫的藝術形式感(其實也是大多數建築師/設計師的共同屬性)。

但是我認為不管是做建築、產品還是UX,最重要的還是設計師需要有批判性的眼光,面向未來的態度,做設計是為了解決當下時代的某個矛盾,批判某種社會現象,抑或是構建未來生活方式的展望等等。

作品集是設計師的臉,更應該成為設計師的宣言,而不應該僅僅作為拿去找工作或者留學的幾頁pdf或圖片。

(黃同學錄取伯克利、CMU、華盛頓、普渡互動)

“設計師的愛好”

我喜歡聽音樂、玩音樂,口味很雜,拉過小提琴、彈過豎琴。喜歡巴赫《馬太受難曲》一類的音樂巴洛克,也喜歡KSHMR《Bazaar》一類的電音,最近開始在學編曲和混音hhh做個DJ副業也不錯。

(黃同學錄取伯克利、CMU、華盛頓、普渡互動)

最喜歡的電影是降臨(Arrival),一段關於科幻,語言,意識和記憶的囈語,讓人重新思考時間與宇宙的概念的影片。

(黃同學錄取伯克利、CMU、華盛頓、普渡互動)

斬獲offer七連擊的同學,互動作品集有什麼不一樣?

△ 電影 《ARRIVAL》

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我的枕邊書之一(也是很多人讀過的一本書),採用“復調敘事”的手法構建了一種如同層層紗帳疊繞的朦朧美學,以特蕾莎和托馬斯之間牧歌式的愛情為主線探討輪迴、夢境、媚俗與藝術。感觸最深的是這一句——“

藝術以對抗時代的進步而獲得它自身的進步

”。可能因為入戲太深的原因,自己也會偶爾寫寫隨筆,記錄腦海中若有若無的思緒。除開隨筆本,我還有一個“夢記本”專門用來記錄印象深刻的夢,回頭翻閱時能收穫不少靈感與啟發。

(黃同學錄取伯克利、CMU、華盛頓、普渡互動)

斬獲offer七連擊的同學,互動作品集有什麼不一樣?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封面

“步履不停”

最近宅在家裡比較鹹魚,其實一直在反覆修改自己的作品集網站和中文簡歷,爭取在出國前再申請一段實習。

因為未來要接觸到比較多的程式設計課程,所以也開始在看一些網課。未來的職業規劃可能打算不會僅侷限於使用者體驗設計,而是結合HCI能做一些產品和社會創新的工作。

Kindle裡的一些書:《烏合之眾》《萬有引力之虹》《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畢設也可能是最後一次做建築了(還有點小不捨),希望可以為本科生涯畫上圓滿的句點。

(黃同學錄取伯克利、CMU、華盛頓、普渡互動)

02.申請回顧/REVIEW

“留學的動機”

其實我很早就有出國的打算,不過直到大三下學期我還是希望出國讀建築。但是我逐漸發現中國的建築業處於一個行業轉型的階段,縱觀歷史上幾次建築學科的進步都是在另一門學科介入的背景下發生的。

所以我希望在一個更宏觀的設計學科範疇去看待HCI、人工智慧等領域能為建築學帶來什麼機遇,甚至說不定我們未來在HCI/UX領域所做的事情會重新定義建築學。

目前中國的互動設計師不少,但是運用的工具和思考方式還有待提高。個人感覺美國的產品創新過程中,研究和投入使用的間隔會更短,落地性會更強,出國留學能獲得更多實戰經驗。因此我申請的除了HCI的專案以外,也有很多是以產品創新為導向的專案(UCB MDes、CMU MIIPS-Advanced Study、UW MSTI)。

(黃同學錄取伯克利、CMU、華盛頓、普渡互動)

“學習的過程”

我覺得首先要分清很多概念,比如UX Design(使用者體驗設計)、UI Design (使用者介面設計)、Interaction Design(互動體驗設計)、HCI(人機互動)、Service Design(服務設計)等等。在國內的語境下,網際網路公司中“互動設計”主要是指基於數字介面的使用者體驗設計,但是“互動”這個詞的翻譯又很容易讓人覺得互動設計師的關注點僅僅是在操作手勢、頁面跳轉流程這些,

但實際上UX包含的內容是很廣的

。這個其實我剛開始做UX的時候也挺迷惑,

如果要考慮學“互動設計”,先著眼於UX範圍內某個自己最感興趣的點比較好

(黃同學錄取伯克利、CMU、華盛頓、普渡互動)

其次說到HCI,感覺這個並不等同於互動設計+CS。我個人認為其本質就是一個研究人如何獲取資訊、人如何與機器和資訊媒介互動的學科,是我們這個資訊時代獨有的產物,這也是為什麼很多HCI專案是附屬於資訊學院的原因。假設在未來數百年後計算機被另外一種資訊媒介X淘汰或者吸收了,那麼人機互動學科便也會作為人-X互動史的內容。

不管X怎麼變,人是不會變的,所以我認為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人的行為必然是做UX Design/HCI的基礎之一

(黃同學錄取伯克利、CMU、華盛頓、普渡互動)

斬獲offer七連擊的同學,互動作品集有什麼不一樣?

△ From Ted Huang

“對互動的理解”

我是個很喜歡四處逡巡(瞎逛)的人,基本上旅行都是說走就走,而且喜歡跑一些人跡罕至的地方。在塞爾維亞獨自旅行的時候,粗野主義的建築形態和巨構的空間形式自帶一種崇高蒼涼的美感,重新整理了我對於尺度感的理解。當然也遇到了很多溫暖的人和事,特別是當地人對於兒童和弱勢群體的關注(每一個服務站都有兒童娛樂設施,有個mall裡每個餐廳都會給小朋友提供塗鴉本和彩鉛),讓我不管是做建築還是UX設計的時候,都儘可能多地考慮到這些underrepresented minorities。

(黃同學錄取伯克利、CMU、華盛頓、普渡互動)

斬獲offer七連擊的同學,互動作品集有什麼不一樣?

△ From Ted Huang

斬獲offer七連擊的同學,互動作品集有什麼不一樣?

△ 圖源:Thomas Gläser

03.作品集/PROJECT

文書

我的文書主要圍繞作品集和實習經歷展開,在Disney Research的研究經歷讓我接觸到了多學科最佳化解決問題的方式和使用者研究的方法(興趣起源),學校裡做的專案(技術背景)、作品集裡的一些專案和志願經歷(未來的目標)以及自己建築背景的一些優勢。

(黃同學錄取伯克利、CMU、華盛頓、普渡互動)

作品集主線

互動作品集不一定需要像建築的一樣需要一個統領全文的概念,但是一定需要傳達出自己的興趣點和未來的發展目標

。我的作品集專案很雜,並不是單純專攻UX方面。App、IoT產品、智慧建造和環境心理學研究都有,但主要都是圍繞如何運用前沿科技對於不同行業或人群的潛在痛點進行設計和研究。比如說運用物聯網技術為中國的LGBT人群設計有交友功能的耳機(和任同學合作),如何運用機械臂進行復合纖維的纏繞生產等等。之前我還做過類似裝置藝術和AR的產品設計,但是最終我選擇了能夠展示自己不同技能和思維方式的作品,這樣也能別人感覺到自己是個更立體的人。

(黃同學錄取伯克利、CMU、華盛頓、普渡互動)

▍專案簡介

· 專案1

這是一個將睡眠質量、闖關遊戲和線上募捐相結合的

睡眠習慣養成App原型

,靈感來源就是我的失眠症(甚至是在失眠的時候想到的)。前期的用研資料表明一部分青年失眠患者在養成睡眠習慣上缺乏一種鞭策和激勵機制。Nir Eyal提出的Hooked Model是這個激勵機制的一個設計思路,當然也借鑑了螞蟻莊園、螞蟻森林的一些互動方式。

(黃同學錄取伯克利、CMU、華盛頓、普渡互動)

斬獲offer七連擊的同學,互動作品集有什麼不一樣?

△ From Ted Huang

· 專案2

這個研究專案是三年級時的一個環境心理學研究,主要探討的是街道景觀如何影響行人的情緒體驗。我們小組前期閱讀了大量的論文,進行了不同工具的測試,最後到實地招募志願者進行實驗。其中用到的像EEG腦電波分析、SegNet語義分割之類工具其實都是很容易獲得並使用的,沒有太高技術門檻,但是

如何運用這些技術為設計和研究服務才是關鍵

(黃同學錄取伯克利、CMU、華盛頓、普渡互動)

斬獲offer七連擊的同學,互動作品集有什麼不一樣?

△ From Ted Huang

04.總結/SUMMARY

▍總結

1。

提早對自己進行定位

——我是想成為UX設計師還是產品設計師?我對哪個行業更感興趣?我更喜歡什麼樣的工作方式?……這些問題應該在申請最早的時候就要重視起來,並帶著這樣的問題去尋找自己的目標學校,這樣作品集和文書也能順水推舟地進行,也能比較好地結合起來。

(黃同學錄取伯克利、CMU、華盛頓、普渡互動)

2。

親自去了解學校的官網主頁

——申請是一個成為渣男/渣女的過程,你會向很多所學校示好,表示他們才是你的best school,但是你心目中肯定會有自己的dream school,所以一定要自己去親自了解才會知道哪所學校最適合。

(黃同學錄取伯克利、CMU、華盛頓、普渡互動)

3。 提早準備語言——如果確定要去美國,那就馬上開始準備GRE(5年的有效期呢),做同義詞表的方式來背單詞效率會高很多。如果想要申比較好的HCI專案,託福的分數也要刷上去(110+?口語26+),

不要讓語言成為申請的軟肋

(黃同學錄取伯克利、CMU、華盛頓、普渡互動)

▍感謝

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太多了,要感謝無條件支援我學業道路的爸媽,感謝在大二時的恩師、我的recommender-Ercu,感謝為我不厭其煩寫推薦信的Yanping,感謝浩然老師的悉心指導,感謝Philip F。 Yuan教授提供的機會、助教Jackie和Lim的指導和橋組同學的合作努力,感謝在RAC一起為作品集熬夜的小夥伴朱哥、小吳、小王、小李、小劉,感謝最後一起極限出圖的隊友任同學,感謝陪伴我渡過艱辛本科歲月的鄧先生和同窗。感謝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也祝大家big cong offer多多!

圖文資訊來源Ted Huang

編輯: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