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申研終於圓滿結束了,也算是對得起自己的努力,沒有辜負學校的教授、uxoffer的導師和所有朋友們的幫助。連續兩年兩次申研,我從2018fall的“全聚德”到2019fall的“小滿貫”,一路磕磕絆絆,走了許多彎路,很慶幸最後終於找回了自己。這兩年我受益於多位前輩的申研經驗和悉心指導,總結此文一是為答謝,二是為向前輩們學習“予人玫瑰”,希望自己的經歷能給未來的HCI申請者一些啟示,少走彎路。

本文重點覆盤了兩年申研的心路歷程,另附一篇總結了各部分準備的具體操作體會。

先簡單介紹一下大致情況:

2019fall錄取專案

UC Berkeley MIMS (Master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ystem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CDE

Cornell University IS MP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IS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HFE (Human Factor Engineering)

Waitlist專案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MHCI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MIIPS

被拒的專案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CI+D

本人背景

美高,2018年本科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認知科學專業,人機互動方向(B。S。 Cognitive Science, HCI Concentration),輔修計算機(Minor Computer Science);GPA 3。6/4。0,託福111(口語26),GRE提交了兩次考試成績 V160 + Q165 + 3。0 和 V154 + Q168 + 4。0 ;提交了幾個在校HCI設計專案;有兩份聖地亞哥當地startup相關實習經驗及畢業後半年的全職graphic design經驗。

為什麼選擇HCI研究生方向

2016年我讀大二時,正趕上UCSD開始大舉投入資金,建設HCI學科體系,學校招納多名HCI資深教授,並請來Don Norman成立了The Design Lab,使我有幸作為業界泰斗Don Norman的學生,上了一學期小班設計課,詳細學了他的成名作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沒什麼美術天賦的我一直認為設計師這個行業遙不可及,Don Norman的課讓我第一次瞭解到我對人類行為學的興趣,可以助力我成為一名設計師。透過大量詳細上網查詢瞭解,我萌生了未來做UX設計師的想法。當時瞭解到雖然UX設計師行業方興未艾,需求量很大,但行業要求在升高,招聘貼也表面企業傾向碩士畢業生,於是我決定向認知科學系的HCI方向努力,大學畢業馬上讀研。這個想法也滿足了我想在學校的象牙塔裡多待兩年的願望,也為不找暑假實習找到了藉口。當然之後18fall申請失利,印證了我當時想“逃避”的企圖是極端錯誤的,我非但沒成功讀研,還使得找工作更加被動。

為什麼選擇UXOFFER

UXOFFER是我2016年左右透過在網上搜索HCI,UX關鍵詞的時候發現的。透過Linkedin,各路文章stalk了每一個導師,看了導師們的portfolios,並在17fall申請群裡觀察了半年之後,我聯絡了石頭哥,並報名加入2017年春季班。選擇uxoffer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首先最重要的一點是,我想透過導師們來了解美國在職UX設計師的設計思路,從DIY過的前輩們這裡吸取經驗,為自己以後的設計師職業鋪路。其次是我當時在校做的幾個小專案只走過幾遍human-centered design設計流程,但成為像樣作品還需要反覆打磨提升,在學校沒有時間顧及,也沒人輔導怎麼做作品集,我需要有專業導師指導提高。三是,我很認同uxoffer的理念,即用美國思維指導申請,定位在助力提升能力,指點方向,而不是“包裝”服務。申請應該是一項早做規劃和準備的工程,而不是臨時抱佛腳的包裝。

很多人問我“UXOFFER價效比怎麼樣?”,我最近一直在思考難以找到最準確的詞來回答,因為我覺得在過去的兩年裡,石頭哥作為導師給我思維上的啟發和教導,以及大龍哥、雙雙姐等導師在申請和職業上給予我的幫助,已經不能用我所支付的金錢價值來衡量了。我的作品得到過多位導師的無數次點評;找工作的時候得到過雙雙姐的內推幫助;19fall申請拜託石頭哥寫了推薦信;在申請提交前正值美國元旦假期,石頭哥在家庭旅行期間還特意抽時間和我探討video essay ,為我提出了至關重要的方向性建議。。。

在同樣的資源面前,每個人得到的幫助註定是不一樣的,你能得到多少取決於你自己對資源的理解和利用程度,以及得到建議後的執行程度。我從一開始聽不懂石頭哥的建議,到暗自吐槽他要求過高、縮水執行,再到去年每次的對話我都會反覆琢磨,並根據insights執行改進我的設計和規劃,直到設計思維和作品集水平的總體提升,在這其中我經歷了認識和克服自己的不自律、 虛心求教、潛心思考的艱難過程,學到了書本里永遠學不到的東西。

UXOFFER不是中介機構,而是一個提供 UX Bootcamp & Professional Mentorship的教學機構,並最終延伸成申請時的堅強後盾,申請後一個alumni community共享資源。你需要DIY所有的設計專案,作品集,文書和申請材料。

關於選擇UXOFFER還是其他機構的問題,我沒有報名過國內的其他作品集輔導機構和中介,不想做主觀評價。但我曾瞭解過全託管中介,也曾幫無數老同學修改過文書。我覺得可以在選擇中介的時問自己幾個問題:

你是想切實提高自己的設計能力,做出一個像樣的作品集,還是隻想包裝出一個能申請到任意研究生專案的作品集?

你願意為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付出相應的努力嗎?還是想找人包辦所有繁瑣的申請流程,“圖省事”?

你希望從導師/機構/中介那裡得到什麼?

如果有清晰的答案,我相信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助力並不會那麼困難。

再多說兩句,“全包”的中介也許可以送你進一個美國研究生專案,但很難送你進入真正Top的專案;申研省下的力將來還是要還的。人終歸要靠自己的實力。

18fall “全聚德”

18fall的“全聚德”對我打擊很大。從小求學順風順水,每次升學都靠著一貫不錯的成績加上一點兒小運氣成功錄取到不錯的學校,沒費過力氣。18fall的申請我比以往任何一次升學都做了更多的準備:花了半年多時間製作作品集、多次細心修改了文書,拿到了三封學校HCI知名教授的推薦信,三維各項分數都拿得出手,還有uxoffer導師的幫助(儘管當時我沒有太多聽從導師的建議),我相當膨脹,選擇用CMU Metals做保底專案,只報了CMU、UW和Stanford,MIT四所學校6個HCI和ed tech相關專案。當時嘴上雖然說考不上就工作,心裡卻認為那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但是萬沒有想到我收到Metals的第一封拒信竟來自我的“保底專案“,我隱約感到了事態的嚴峻性,而當我擠在放學後的公交車上刷出UW HCDE的最後一封拒信時,我完全呆住了,之前設想了各種可能,唯獨沒有眼前這一幕——“全聚德”事情就這樣發生了。3月15號,我退出了18fall所有的申請相關微信群,一邊哭一邊給每一個小心安慰我的摯友和家人發小笑臉表情,告訴他們別擔心。面對未知的未來,我茫然了,徹夜無眠,凌晨3點我開始改求職簡歷,準備申請美國全職工作。

申請結束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十分沮喪,看著朋友圈裡鋪天蓋地的研究生錄取和工作錄取截圖,我覺得自己已經遠離了這個優秀人的圈子,是個徹底的loser,我覺得自己把一手好牌徹底打爛了。一想到19fall申請季我將與應屆的同學或找到了好的實習延遲畢業的同學競爭、想到我將不可能再找到三位知名教授做推薦人、想到自己還尚未發出的求職信,我感覺來年申請只會結果更差,毫無盼望,信心跌到了谷底。

重新起航

18fall考研失利,沮喪之餘,我還有不服氣。心情稍有平復,我就開始一遍一遍的讀自己的SOP,想弄明白哪裡出了問題。 當石頭哥指出作品集問題時,我依舊不服氣,認為那些被錄取人的作品集沒比自己的做得好(其實是因為我那時候看不懂好的作品集好在哪裡lol)。帶著種種想不通,我不得不面對自己的當務之急——“求職”,我在一週之內便覽所有求職網站,分三輪投出大量簡歷,然後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面試、被拒、託朋友內推、試工等求職過程,終於在七月份入職了與設計有關的全職工作。

工作中,我結交到很多年長我的朋友,他們各種曲折的經歷讓我釋懷了許多,我漸漸明白自己還這麼年輕,一切皆有可能,沒考上研究生並不等於“掉隊”,求學之路只是長路人生漫漫長路的開始,每個人的路走法不同,我要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路。我開始專心投入工作,半年裡我獨當一面完成了許多與設計有關的工作,完成了兩個大專案,我深深領悟到公司做產品決策和宣傳的複雜性,作為設計師,不僅要熟練掌握設計流程、技巧、靈活運用設計軟體,更重要的是會運用獨特的設計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具備與不同職能的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廣泛瞭解各個領域的知識,而這些恰恰是我需要繼續深造學習的。

工作半年後再次開始準備申研,再讀18fall材料,才驚覺每部分都有不少疏漏。當初自己並沒有真正理解本科HCI學生繼續讀HCI研究生的必要性,這導致我的申請文書中沒能充分表達出學習意願。另一方面,因為內心深處用考研逃避找工作的心理,致使申請文書中完全沒有表現出一個申請人應該有的熱情和希望接受挑戰創造價值的情緒。專案的設計思維缺乏邏輯性、技術技巧也簡單幼稚,回想起當時導師也指出過這些問題,但我置若罔聞,原因是自己沒理解,不信服導師。

回顧過去的一年,反倒要感謝18fall沒有收到錄取,讓我有了寶貴的一年時間,暫停被學校課程追趕的腳步,靜下來自省,並逐項提高各項技能。逼著自己面對求職身份等種種壓力,讓我透過工作體驗到用自己的設計創造價值的成就感,同時使我心智和為人處事也更加成熟。

今年情人節我收到了一份最心動的禮物——伯克利的電話錄取通知,我以半年的全職工作經驗,成功斬獲了錄取者平均工作年齡5年的伯克利MIMS專案。

找到你面前的牆,一步一步翻越它

每個人的境遇都是不一樣的,面臨的困難也不一樣,你永遠不知道人前的光鮮背後是多少汗水。我曾經以為自己已經足夠努力了,什麼都是該得的,但其實你每天都可以比昨天的自己更努力一點。我曾經看到自己那麼多的不足非常崩潰,不知從何下手。現在發現最重要的是發現並面對自己的不足,一點一點的改進才會離目標越來越近。像教授蘭迪所言,困難的存在是為了幫助有志之士展現決心,並阻攔沒那麼渴望實現自己夢想的人的。

“Remember, brick walls let us show our dedication。 They are there to separate us from the people who don’t really want to achieve their childhood dreams。” — Prof。 Randy Pausch

那麼面對你眼前的這堵牆,你是被攔住的那個人,還是翻過去的那個呢?

//申研準備的具體操作&體會//

選校

為什麼Fit很重要?

選校是一個fit的問題。每個專案都有他喜歡的學生型別和不同的教學重點。只有申請人和專案的意願互相匹配,學生在專案裡學習才會開心,才能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18fall

我完全是按照專案的名聲任性選擇的,選校原則只有兩條,學校有名地理位置好,或者地理位置不好但是專案有名。比如其實對教育設計沒有很大興趣,但因為自己有相關經歷,又想進斯坦福,申請了LDT。再比如聽說CMU MDes是互動設計最牛的專案之一,隊申請。

19fall

我在選校前對自己的個性和研究生學習目標進行了梳理。得出的結論是:

對藝術不是很敏感,喜歡有工科氛圍,實用性設計佔主流的環境,希望在研究生近一步提高自己的設計能力以及工作中與產品經理,工程師合作的能力,未來希望在西海岸中大型tech公司裡做設計。

這些考慮讓我放棄了偏藝術類的專案和學校,比如NYU ITP等。

為什麼地理位置很重要?

其實和國內情況相似,每個城市的氛圍不一樣,周邊環境和工作機會也不一樣。像紐約和西海岸可能各種機會更多,更便利。一些坐落在小鎮的學校比較安靜,適合專心學習,但可能課餘生活沒有那麼豐富。我認為每一段留學經歷都不僅僅是一段學習經歷,也是一段生活經歷。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你1-2年的研究生日常生活是什麼樣子。

因為在加州讀的本科,本身非常喜歡西海岸的氛圍,未來也希望留在灣區工作,所以19fall我著重篩選了西海岸的專案,並申請了個別CMU,密西根大學這種以工科見長的綜合大學專案。

整理專案

如果對美國學校整體瞭解很少,建議參考鄭芃學長去年寫的“HCI 申請覆盤與策略總結”裡面非常詳細的選校思路。最後推薦一個我今年使用的選校/申請狀態整理工具 airtable。裡面的 “multiselect”功能可以支援你做出很多標籤,追蹤成績提交狀態,以及推薦信提交狀態等。下面 附了我今年申請自制的可編輯模版,可供複製到自己的Base裡自行修改。

每個人都要翻越自己的那堵牆 - HCI 研究生 2018,2019 申請季覆盤

標準化考試

“三維”有多重要?

每當聽說一個前輩考上了某個專案,大家第一個關心的就是他的所有硬指標,三維,彷彿自己達到了同樣的指標就能考上同一個專案。不得不承認這是申請材料中最好比較的,然而留學多年,我瞭解美式思維方式更在意的是申請人的學習意向,背景與專案的契合度,而不是你GRE比另一個申請人多考了2分,尤其HCI相關專案很多都不要GRE了。所以當你的GPA已經不能改動,GRE也沒時間考的時候,多花時間在SOP,PS,portfolio或者video essay上,沒必要為了多幾分浪費申請前寶貴的時間。

託福口語

因為留學多年,GRE和託福並沒有消耗我太多精力。我的託福成績大多數學校可以waive,但為了滿足CMU的口語25分要求,我選擇了重考。因為考試技巧欠缺,又考了兩次才從24 達到25+(最高一次29)。我總結了一些可以提高口語成績的技巧,對於英語口語比較好,但是分數卡在21-23左右上不去的同學們適用:

答題邏輯:

託福口語,尤其是1,2題,要得高分不只需要你發音清晰,語法正確,還需要

提出明確觀點,邏輯清晰的用例子來支撐提出的觀點,並且要包含相關細節

“includes appropriate detail”(!!!)。所以重點不在你的觀點多新穎,或者例子一定關於名人。第一句明確指出觀點,之後詳細講生活中的1-2個小例子來支援這個觀點更重要。

模版:

用模版答3-6題,23-24分是可以達到的,但複雜的模版會佔用寶貴的幾秒答題時間。省去這些廢話,可以多說好幾個相關細節,讓回答更豐滿。模版的意義在於透過連線詞幫助你理清答題思路,等熟悉了答題思路,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用最精簡的連線詞,另外如果時間不夠,沒必要說總結句,多說細節和問題所問內容更重要。

語氣:

語氣,語調也是我花最多時間練習的一個方面。首先要用堅定,自信的語氣回答問題;其次,適當的停頓;最後,停頓以及句子結尾多用降調來使你的闡述更有力。TedTalk是一個非常好的資源,可以用於學習演講者的升降調和停頓。

作品集

**因為我並沒有研究藝術院校對作品集的要求,我提出的作品集相關建議只是基於我面向綜合大學裡面的hci相關專案準備的經驗。

18fall

我的作品集儘管囊括了不同設計成果的6個專案,但是強調成果,過程堆砌。每個專案都是按照Question,Research,Wireframe,Delivery的順序流水賬一樣記錄了我每一步都做了什麼,下一步是什麼。

19fall

我捨棄了所有18fall作品集上的專案。在詳細研究了很多優秀作品集,讀了很多Medium文章,和石頭哥進行了多次深度談話之後,我逐漸調整思維方式,學著解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以及我是如何分析總結調研發現,並把總結出的insights運用在最終設計裡解決提出的問題。每個專案的成果也不像去年展示的專案成果那樣炫酷。

選擇平臺

我選擇Squarespace是在uxoffer課程上和導師們瞭解到的幾個工具裡選擇的。一個是喜歡極簡風格,二是模版可調整空間相對小,可以限制我不停調整css,版面設計的想法,把重心放在作品內容上。對於非cs背景的同學,我比較推崇現成的模版工具,例如wix, squarespace, wordpress, webflow等 drag&drop平臺,而不是自己寫程式碼建站。我曾經參加過一個美國在職設計師組織的portfolio review webinar。我很贊同其中一個資深設計師說的話 — “設計師被考察的不是寫程式碼能力,如果你自己寫的的網站不如已有模版排版清晰,或有bug,那麼我們通常認為這個設計師選擇了一個糟糕的模版,而不會在意設計師是不是自己碼的網站。”

選擇專案

對於本科不是相關設計方向的同學,不要聽信各路謠傳,你的作品集不需要6個專案全是UX相關的,根據每個專案不一樣的要求,可能都不需要6個專案,我今年用了4個專案申請。Be yourself。 美國大學在意的是多樣化(diversity)。你的個人網站是展現你自己的平臺,擁有獨特的背景非常酷位元意為申請做好多個千篇一律的App UI設計強得多。當然,人機互動/使用者體驗的核心是人,要怎麼把自己過去的專案和這個大的“為人設計”的概念結合在一起,就靠你怎麼講你的設計思路和故事了。譬如我今年在石頭哥的建議下就選擇了雕琢一個調研公司入職培訓(Onboarding Process)的專案,最後的delivery是一個workshop。作品集重要的不是成品,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展示。

Storytelling!Storytelling!Storytelling!

最後再強調一遍,無論你放的什麼專案,一定要講故事!講故事!不要像我去年一樣按照流程記流水賬!

每個人都要翻越自己的那堵牆 - HCI 研究生 2018,2019 申請季覆盤

Source: https://www。reddit。com/r/IndustrialDesign/comments/aq1eoz/a_portfolio_is_never_finished/

就像這張漫畫說的,作品集(portfolio)製作改無止境,請一直保持陽光的心態,快崩潰的時候回頭看看自己已經做完的。最後引用一句本科計算機教授Rick Ord的名言 “start early, start often。”

文書

18fall

開始構思和研究19fall的文書時,我才意識到去年我字斟句酌寫的SOP就像我的簡歷擴充套件—— 面面俱到但是沒有細緻解釋我的任何一個實習、專案、ta經歷是怎麼讓我成長和啟發我思考 “讀研可以為我帶來什麼” 。我沒有講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展現出一個立體的自己。

19fall

我意識到了SOP,PS最重要的是講自己的故事,用詳細的例子佐證了為什麼現在讀研對我很重要,我能給學校帶來什麼,XXX專案可以為我帶來什麼。

19fall我的文書頭腦風暴&寫作流程

列出一些我覺得能表現我性格,或對我成長影響很深的小故事和興趣愛好(eg。 我的衝浪經歷,高中留學為自己爭取權利,etc)

列出對我希望繼續學hci影響深刻的專案和經歷

找靈感。今年重讀了Steve Jobs Stanford commencement speech 和 Randy Pausch Last Lecture: Achieving Your Childhood Dreams 以及網上搜索到過往成功錄取申請人的SOP。

最後把他們串聯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來講明白我是什麼樣的一個人,是什麼一系列的經歷讓我走到了申請hci研究生這一步,為什麼是xxx專案。

經過漫長的頭腦風暴,我最後決定用大學熱愛的運動 — 衝浪,作為切入點,引入我對設計的熱愛源於樂於挑戰自己的性格。我只著重寫了兩個例子,一個講我去年申請失利之後,透過做專案如何重新理解了HCI。另一個講我在工作中如何確定了要繼續讀研的意願。

19fall新的體會

發現自己的閃光點。

在一開始找靈感的階段,很容易會陷入imposter syndrome的魔咒,覺得自己不特別,一無是處。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靜下心想想自己到底有什麼性格特質,喜歡做什麼。

學會取捨。

1-2頁的SOP註定不能覆蓋你所有的成就。與其簡短的覆蓋所有優點,不如著重用詳細的事例強調幾個別的資料裡沒有的特點。

搜尋申請成功的SOP,借鑑思路和邏輯,而不是內容。

推薦一篇我非常欣賞的文章:

https://

sypvandy。wordpress。com/

cmu-mhci-statement-of-purpose/

我從她的文章中感受到了她對自己所做事情的熱愛。從寫作角度看,我拆開來分析了她的文章結構,如hook的選擇和作用,每個例子的篇幅和作用。

積極尋求幫助。

一開始寫的時候多找前輩們聊一聊思路。寫完了多找人proofread,不要怕麻煩朋友們,最糟的結果就是對方沒有時間。It doesn’t hurt to ask。 順便推薦fiverr上的rese1202。我在前期得到了石頭哥很多的修改建議後,在fiverr上找Rese做了幾次文字精修,確保我寫的是我想表達的精準意思。

推薦信

積累推薦人脈

我很早做出的讀研決定使我從二年級暑假就開始備考GRE,並參與教授的研究室工作,同時選修學校開設的project-based課程,積累了不少後期做portfolio可用的設計專案。事實證明這些早期的規劃和準備,為申研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一直相信,教授可以為你寫一封真誠推薦信的前提,是他足夠熟悉你的工作能力和學習能力。從大二決定考研開始,我就制定了長線規劃,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提早計劃與教授相互熟悉。我首先把專業裡做HCI相關方向的教授列下來,逐一詳細查詢閱讀他們每年教的課,個人網站上的所有資訊,包括cv, 實驗室方向,個人興趣愛好,並跟據每一個教授的課程大致制定了一個選課、爭取實驗室ra、ta機會的計劃。提早做計劃是因為很多和教授工作的機會是逐步產生的,上課 -> 瞭解實驗室機會 -> 做這節課的ta。關於申請前如何請教授寫推薦信和如何幫助教授寫好推薦信,在後面有詳細介紹。

兩個申請季,我一共請了5位教授導師推薦人。

18fall - 找“牛推”

:請了3位HCI相關教授,a是我做ta的設計課講師,和我關係一般;b是高冷大牛教授,我上過他2節設計小班課,去office hour詳談過幾次,關係一般;c是和我關係非常好的教授,我上過他的課,並在他實驗室長期工作。回頭看我認為a, b推薦人因為對我不夠了解,可能都寫的很概括。

19fall - 瞭解我不同側面的人:

我找了同一位c教授,並加了兩位推薦人,一位是之前實習了半年的已經解散的startup CTO;另一位是石頭哥作為我的professional mentor。每個申請人大致一個申請季幫我提交了6-7封推薦信。今年我的每位推薦人都和我很熟,並且有了去年的經驗,我都抽時間和他們進行了詳談。

選擇熟悉你的推薦人(!!!)

從我的經驗給出選擇推薦人的思路建議:

知名教授 vs。 熟悉你的人,一定要

找熟悉你的人寫推薦信

,除非知名人士牛到Don Norman這種程度。關於選擇推薦人這個問題我當面請教了UW HCDE的招生負責人,她很無奈的告訴我,儘管她們官方渠道一直強調要找了解你的推薦人,業界人士的推薦信和教授的推薦信會被同等看待,推薦人的title不如內容重要,但大家顯然更原因想象網上的傳言,而不是官方資訊。

儘量選擇瞭解你不同方面的推薦人,讓每一份資料從不同側面完善你的整份申請

禮貌的要推薦信 & 給推薦人提供資料

我給所有教授提供的資料參考了高冷的Scott Klemmer教授提供的指南: FAQ · Scott Klemme總結一下:

根據最早的申請截止日期,提前兩個月左右和教授溝通,提出想要推薦信的請求,說明你想讀什麼類研究生專案,簡單解釋為什麼你認為他會是你合適的推薦人,並禮貌的提出有時間可詳談。

至少提前一個月把推薦信參考資料和提交連結發給推薦人,可能包括:(和推薦人的共事經歷總結,簡歷,作品集,SOP初稿/提綱,申請的學校excel列表,成績單)

如何協助申請人寫好推薦信

最好的情況是推薦人非常樂意幫忙,為了協助他寫出你希望得到的高質量推薦,除了總結文字資料,最好和推薦人面對面長談,或者skype,聊一聊他可以推薦你的方面,HCI研究生看中申請人什麼技能,等等。這樣做可以幫推薦人更好的回憶起可用素材,也讓推薦人看到你的誠意和你對申請的重視。

無論國內外,很多推薦人會因為各種原因提出讓申請人自己先寫個稿子,他來改或寫完他直接簽字。在外因不可控的情況下,有以下幾個建議:

嘗試協商。提出你把一起共事的片段整理好,寫成中間段,再由推薦人修改,寫開頭結尾的總結推薦。

如果推薦人完全沒時間,要求你把全篇寫好,可以從這篇文章建議的推薦信格式著手

https://www。

thebalancecareers。com/r

ecommendation-letter-template-2062919

,再在Fiverr上找native speaker進行修改;或寫中文的找別人翻譯。這麼做的目的是,我曾經和美國Journalist交流得知,他們一眼就能看出來一個人的行文習慣和感覺。

聽取建議,但是相信自己根據多方資訊作出的分析和判斷

我在申請過程中有很多找不到答案的困惑。找不是教授的人寫推薦信有沒有影響?SOP我花200詞寫衝浪是不是非常不理智?我該不該寫去年申請失敗?。。。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各種相關資訊,但是如何篩選,信多少,最終怎麼去做,要相信自己的分析判斷。

//

在一年Gap時間裡做點什麼//

Gap year裡除了提高語言成績,繼續做設計專案,修改作品集,實習這些主線任務,還可以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自省 & 查漏補缺

工作相對穩定的8月份,我開始列舉所有我認為自己欠缺的,前輩們曾經提過我可以提高的,或他們擁有而我還有待提高的能力。我總結出的最重要的一條是提升我的專業寫作以及storytelling能力,其次是鍛鍊身體,增肌,讓自己精力更好。

寫作 + storytelling — “扒” 優秀作品集。

相信所有人都有個收藏夾,收集用來借鑑的其他設計師的作品集。為了增強自己的講故事的邏輯,我扒了3-4個優秀的設計師作品,逐個段落,逐個句子分析每句話的作用和上下文邏輯關係,並記錄一些可以通用的優秀詞彙。這個計劃讓我後續寫自己的作品故事的時候流暢了很多。

運動 — 設立短期目標(Interim Goals)。

雖然有很多運動愛好,並不妨礙我是個運動廢柴。為了讓自己堅持,我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小目標 “做一個標準俯臥撐”。我拉著一個健身很牛的朋友幫忙指導,從9月份堅持一週3次,每次1小時健身房訓練。努力了幾個月終於從只能用最輕的10lbs啞鈴到現在的10lbs,並可以做1個標準俯臥撐,體力也比以前更好了。完成目標也讓我變得更自信。

做自己感興趣的任何事情

Gap year是非常難得的一段時間。除了安排好申請必做的事,還可以規劃一下曾經想嘗試的事。我知道有些人會選擇去交換學一門新語言。我因為工作不能遠行,在家附近嘗試了很多好玩的事情,比如半夜懸崖垂釣,滑翔傘,德州撲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