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特殊的角度講,金融就是透支未來。誰做得好,誰做得差,無非比的是誰能更科學的透支未來,且透支未來本身會永遠存在,人性所致,有人就有江湖。而槓桿就是人為了透支未來定義的工具或規則。我們可以從交易商和交易者兩方角度來看:

交易商

越正規的交易商,越不可能提供高槓杆,即便有,也是階梯式的,例如對於小魚小蝦的散戶,給個高槓杆,但資金量達到某個量級,槓桿就會被強制降低。因為一旦發生「穿倉」,交易商要賠錢給背後的流動性供應商,所以越好的交易商,越不會把自己置於風險敞口中,風控比較嚴的交易商甚至對大資金客戶給出 1:1 的槓桿(即不能使用槓桿),這樣永不會穿倉,交易商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無懼黑天鵝。這就是交易商自己的風險管理。

而正規的基金(或者資管、代客理財)肯定會選一家好的交易商,而好的交易商對於大資金客戶也根本不會提供高槓杆。

交易者

對於交易者,槓桿的大小跟風險可以說沒有任何關係。這句話也許對於很多人來說很顛覆吧?且聽理由:

注:這裡闡述的任何觀點,都是建立在輕倉的前提下。任何成功的交易者,沒有不輕倉的,重倉的話,可以連續盈利一百次,但被市場掃地出門只要一次就夠了。「常在河邊走,必然會溼鞋」應該是交易者的共許。所以本文僅針對輕倉的交易者,重倉不在討論其列,必爆。

風險完全來自於交易者自身

打個比方,從 1 樓跳出去不會有事,而從 10 樓跳出去就摔死了,所以 10 樓就比 1 樓危險?關鍵是在 10 樓的時候為什麼要跳樓,沒人逼你跳啊,不會走樓梯嗎?風險都是自己造出來的,酒不醉人人自醉!

拿 MT4 平臺的黃金品種舉例,對於小數點後有三位報價的,開倉手數 =【當時淨值 * 槓桿 * 10】/【(1000 * 當時匯率)+(可抗點數 * 槓桿)】。

從此算式可以看出,不論槓桿多高,也可以透過擴大「可抗點數」來保持手數的輕倉,這完全是交易者自己控制的。槓桿僅是決定手數的其中一個因素,尚有其他因素可以牽制。粗略的打個比方,A / B = C,如果把 A 擴大 100 倍,但同時也把 B 擴大 100 倍,結果還是 C,主動權完全在自己手裡。

在輕倉前提下,槓桿對手數的影響微乎其微

根據開倉手數公式,我們可以算筆賬,假設賬戶淨值 1,000,000 美元,當時匯率 1246。052,可抗點數 300000 點(小數點後最後一位定義為 1 個點,且可抗 300000 點對於專業基金其實相當激進了),對於 500 倍槓桿和 50 倍槓桿,算出的開倉手數分別為 33。06 手和 30。78 手,可見槓桿縮小了 10 倍,但最終開倉手數的變化微乎其微(槓桿相當於被約分了)。

注:只有在槓桿非常低的情況下,比如 5 倍,開倉手數才會有明顯的降幅,經算出來是 18。21 手,因為槓桿大小跟開倉手數大小的關係是指數函式曲線圖,並不線性,槓桿由 500 縮小十倍到 50,手數縮小的很少,但由 50 縮小十倍到 5,手數縮小的幅度會擴大。

所以,對於正規基金(或者資管、代客理財等),輕倉是肯定的,因此槓桿的大小基本上無需考慮,對交易不會造成影響。(如果重倉,即「可抗點數」的值很小時,槓桿的變化對手數的變化影響會大很多,但由於這樣必死,就不做討論了。)

綜上所述,對於輕倉交易者,槓桿的大小跟風險沒有關係——要交易多少手數完全是自己決定的,槓桿的高低對開倉手數影響也不大。

那槓桿到底是幹嘛用的?槓桿的本質功能只負責對交易結果進行程度加強,推進成功或失敗的速度——如果勝,則擴大戰果;如果敗,則加速敗亡。通俗點說就是賺錢時賺得更快,賠錢時也賠得更快,讓你儘早原形畢露。

但槓桿不會改變結果的性質,賺不會變成賠,賠也不會變成賺。成功或失敗,只取決於交易者的理念和操作,與槓桿無關,它只是個輔助工具。

在現實中,槓桿往往被扣上負面的帽子。其實即便是沒有槓桿的交易,虧損者也佔絕大多數。人在失敗的時候總愛給自己找一些藉口,把責任推給槓桿,於是槓桿就成了替罪羊。上文已經說過,即便採用高槓杆,也可以透過調整其他引數來控制風險。只有賭徒才會把高槓杆看成賭博的工具。

其實從人生的宏觀角度考慮,高槓杆是有利的——使本來能賺錢的人更快的賺錢,不能賺錢的人儘快賠光,及時清醒,從而認識到自己並不適合參與這個市場,儘早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其他事情中去。如果高槓杆用一年就能賠光,而因為低槓桿的原因耗了十年才賠光,雖然短期內不會受突然打擊,但對於生命來講是災難性的——結局一樣,卻耗費更多的生命從事了沒意義的事。

不過從政治角度考慮,國家一定會提倡低槓桿,即便國家知道對於交易者來說長痛不如短痛,但依然希望廣大交易者在低槓桿的溫水煮青蛙效應中度過,避免出現短期大賠,以維持社會穩定性。

道匯原文:

槓桿在交易中的本質

微信公眾號:

道匯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