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小朋友上課,講她短片的分鏡頭設計,發現她遇到一個問題,也是很多新手導演小朋友容易遇到的,就是“

特寫鏡頭的過度使用

”。

到底什麼時候應該使用特寫鏡頭呢?先複習一下“狼來了”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小朋友,村裡的大人出去幹活,他一個人很無聊,就跑到山上喊:“狼來了!狼來了!”大人們聽到了,急忙趕回來打狼,發現被騙。如此反覆再三,大人們再也不上當了。後來有一天狼真的來了。小朋友去喊大人,再也沒有人相信他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撒謊。還有一點:當你一再強調一件事情,最後這件事情就失去了重要性。

特寫鏡頭本身是沒有含義的,但是當它出現在一組鏡頭的某處,代表“強調”。

這類似於在一句話裡,重讀某一個詞語。比如(黑體字代表重讀):

1 我們

明天

和三班比賽踢足球。

2 我們明天和

三班

比賽踢足球。

3 我們明天和三班比賽踢

足球

不同的重音,整句話傳遞給聽者的含義是有差別的。再看下面這句話:

我們明天和三班比賽踢足球

當每一個字都被重讀,等於每一個字都沒有重讀。

回到特寫鏡頭。

同一場景內,或同一組鏡頭之中,特寫鏡頭被過度使用,造成的結果就是,觀眾不知道你在強調什麼,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是重要的時刻。

在整個片子裡,如果存在特寫鏡頭被廣泛濫用的情況,那麼如果某一個時刻是導演特別想要用特寫來強調的,觀眾也感覺不到了,因為已經被之前普遍存在的特寫轟炸到麻木。

就像最後聽到“狼來了”也無動於衷的大人一樣。

到底什麼時候應該使用特寫鏡頭呢?

導演要問自己:我的故事是什麼?這個場景是關於什麼的?什麼是我在這個場景中,最想要強調的資訊,最希望引起觀眾注意的時刻?

如果只能用一個特寫,我希望用在哪裡?

撒謊的孩子如果只能喊一次大人,肯定是希望等到狼真的來了的時刻。

當然,這不是絕對的。不是隻有特寫才能起到強調作用。比如固定鏡頭內部,依靠演員動作的改變,也能讓觀眾感受到情感的波動。

請看我從b站發來的《花樣年華》截圖:

特寫鏡頭的運用和“狼來了”的故事

特寫鏡頭的運用和“狼來了”的故事

特寫鏡頭的運用和“狼來了”的故事

特寫鏡頭的運用和“狼來了”的故事

特寫鏡頭的運用和“狼來了”的故事

特寫鏡頭的運用和“狼來了”的故事

這三組截圖,來自同一個鏡頭。張曼玉的肢體動作,分別是:眼神不看梁朝偉--眼神看向梁朝偉--身體前傾對著梁朝偉。

感覺到情緒的暗流湧動了嗎?

如果你的分鏡頭列表裡包含了太多特寫,好好精簡一下吧!

不然就算狼真的來了,大人們也不會回來了。

(公眾號:SidoStudio/ 作品集輔導請諮詢微信:sido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