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皆是“圍城”中人

五年前一個春寒料峭的晚上,我拎著兩個大皮箱狂奔於通往火車站的路上,想要抓緊時間趕上那趟通往北京的晚間列車。就在排隊上車的間隙,一位中年大叔關切地問我:“去上學啊?哪個大學啊?”聽我隨口回答了一句,大叔接著問:“你的大學肯定是985/211吧?”

那一刻我心情很複雜,我深知我的大學並非擁有這兩項大眾所認可的標籤,但大叔的聲音、旁人好奇的眼光碟機使我在那一刻點了頭並怯懦地回了一聲“是的”。

讀懂《圍城》就讀懂了人生路上被困住的三座城,就讀懂了人生

坐上火車那個晚上,我沉默了很久,因為我第一次發現了自身似乎抹不掉的人性缺點。就在那短暫而匆忙的趕車間隙,我卻還不忘以虛榮傍身。我一邊在心底深愛著自己的學校,一邊卻因為一些外在標籤而投身虛榮的懷抱。

隨著閱歷的加深,我逐漸意識到這種人性缺陷的普遍性。

它存在於一個上課不傳授經典而不斷侈談自己和多少“名人”吃飯喝酒的教授身上;它存在於鮮少關注自身而把喜怒哀樂寄託於與張三李四比較的婦人身上;它存在於名校鍍金光鮮亮麗而實則肚中無貨的留學生之間;它也絕對存在於你我看似簡單而普通的人生中。

這種面對現實的不坦誠,

這種不敢揭開真面目的假意人生,往往像一睹不高不矮的圍牆。它橫亙在你我面前,既不會遮住你全部的視野,卻也阻礙了你暢快淋漓地去擁抱更自由的人生。

讀懂《圍城》就讀懂了人生路上被困住的三座城,就讀懂了人生

《圍城》及其作者

早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一本叫做《圍城》的長篇小說就以深刻的筆觸展現了這種

“假面人生”的真面目

。《圍城》的作者是錢鍾書,他是近代中國作家、文學評論家,著有《管錐編》、《談藝錄》、《圍城》、《寫在人生邊上》。如若一個人要了解中國近代文學史,錢鍾書一定是繞不過去的一環。

讀懂《圍城》就讀懂了人生路上被困住的三座城,就讀懂了人生

很多人在讀《圍城》這部小說之前可能就聽說過: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但《圍城》這部小說的著眼點絕不僅僅是婚姻這麼簡單。

小說發生在抗戰初期的大背景下,以方鴻漸這個留學生的故事為主線,描繪的是當時知識分子的群相,因而它也被譽為“新儒林外史”。主人公方鴻漸是一個受準岳父周經理資助留學歐洲的年輕人,然而他的精力並未放在學習上,整日遊山玩水到最後只能花錢買了個博士學位算是給家人一個交代。

回國正處抗戰初期,方鴻漸先後在銀行、三閭大學、報社就職,然而這三份工作皆是受他人之恩而獲得,方鴻漸的“真才實學”也逐漸為眾人所知。

與事業相似,方鴻漸的愛情也在不溫不火地發展著。與鮑小姐在歸國輪船上的打情罵俏,對仰慕自己的蘇文紈的猶豫不決,面對自己心愛之人唐曉芙的求而不得,以及最後與孫小姐的倉促婚姻都顯得蒼白且無力。

方鴻漸顯得可憐卻也有可恨之處,然而現實人生中,誰不曾在方鴻漸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呢?

今天我們就借《圍城》這本小說談一談到底是什麼讓你我陷入人生“圍城”。

因為不真,所以活得無趣

《圍城》裡的人,沒有一個是完美的,也沒有一個不是被虛榮心或虛偽包裹著的。

方鴻漸在歐洲無心學習,買假博士學位來糊弄他人;蘇文紈嘴裡說著愛方鴻漸,卻又少不了趙辛楣鞍前馬後的愛慕;孫柔嘉看似弱小平淡,實則工於心計,是個演戲的高手。這些人中沒有一個人是讓人覺得十分可恨的,但似乎都顯得不那麼有趣。

《圍城》中典型的“虛偽”場景之一是蘇文紈和曹元朗的互相吹捧。曹元朗寫了一首叫《拼盤姘伴》的詩,眾人看完心知肚明這首詩寫得不明所以,有些地方簡直胡說八道。蘇文紈卻盛讚這首詩不僅題目巧妙而且表達生動。小說中寫到,聽到蘇小姐的反應後,“方鴻漸忽然有個可怕的懷疑,蘇小姐是大笨蛋,還是撒謊精。”

明事理且都是留洋博士,難道連一首詩的好壞都品不出來嗎?類似蘇文紈的人只是缺少了委婉表達的真。而一旦人們把這種冠冕堂皇、虛偽奉承變成生活的常態化,便沒了趣味可言。

語言如果不是用來表達真與美,又所謂何用呢?

明末清初大文學家張岱曾說:

“人無癖不可與之交,以其無真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之交,以其無真氣也。”

若以這個標準來論,上述這些知識分子好像都缺了點兒“真情”與“真氣”。

學多識之士是人們認為的有趣的一類人,因為知道的多往往能有更多看待事物的角度。如果博學之士還能以真誠待人,那就更添一份可愛了。但《圍城》裡的知識分子也許太急於顯示自己的淵博,在很多情況下即使說著俏皮話也顯得沒那麼可愛了。

張德芬曾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分享過一個觀點:

人們往往會傾向於把自己的學識、工作、財富、伴侶等同於自身價值。

持有這種觀念的人會過分關注那些外在能帶給自己榮耀的事情。

讀懂《圍城》就讀懂了人生路上被困住的三座城,就讀懂了人生

方鴻漸表面上覺得知識無用,但最終為了顯得有面子而造假學歷,他若真的坦蕩,便有足夠的勇氣面對自己的無知;而五年前的我若非認同於我學校的標籤就等同於自己臉面的觀點,又何須在眾人面前撒謊呢?

看到真我以及意識到真我與一切外在虛榮之物並無本質關係才能讓一個人有勇氣變得坦蕩,活得有趣。那些過分關注外在虛榮、他人眼光的人又怎會有閒暇去區分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微妙滋味呢?那些最有趣的人,一定是有真氣,勇於做自己的人。

過度聚焦關注圈,機會就會擦身而過

史蒂芬·柯維在其書《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論述過

“影響圈”和“關注圈”

的概念。影響圈是指我們透過自己的行動能夠影響或者改變的事情,比如“學習”“健康”“工作”等等;而關注圈則是那些我們關注到但無法影響到的事情,例如我們知道某一個地區發生戰爭,但是卻無法做出任何改變。

《圍城》裡那些困於人生圍牆的知識分子也許就是過分對焦“關注圈”而導致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方鴻漸的工作際遇,他留學文憑造假本就心中有愧,而後回國也都是依靠個人關係才勉強找到三份“溫水煮青蛙”般的工作。第一次工作是方鴻漸的前岳父周經理幫忙打點的,第二份工作靠“昔日假情敵”趙辛楣舉薦到三閭大學當教授,結果因為文憑造假之事勉強混了個副教授;第三份工作仍舊是依託趙辛楣到報社混口飯吃。

也許當時社會大背景混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方鴻漸的際遇,然而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方鴻漸自身的態度更是造成其事業不得志的“罪魁禍首”。方鴻漸無疑是幸運的,他本出身於一個南方士紳家庭,而後又得人資助去歐洲深造。有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機會,但方鴻漸卻“四年中倒換了三個學校,倫敦、巴黎、柏林。隨便聽了幾門課,興趣頗廣,心得全無,生活尤其懶散。”

這樣的人生態度揭示了他後面假造文憑的根源——

使勁不夠就夠不著那些光鮮亮麗的東西

回國後方鴻漸先是在銀行工作,然而還未等他上心工作,就已經被突如其來的愛情忙亂了陣腳,工作自然是敷衍的。後來蒙幸得到趙辛楣舉薦去三閭大學教書,一路上經歷顛簸困頓,趙辛楣一語道破了方鴻漸的本質:

“你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

結果到了大學,方鴻漸並無一洗前恥的念頭,以為得了個副教授已經是不能再好了。得知自己要教授的是一門可有可無的倫理學課程,他對自己說:“自己大不了是個副教授,犯不著太賣力氣的。”正是這種可有可無、敷衍了事的態度,加上方鴻漸人際關係經營不善,導致第二年他丟掉了工作,成為了學校的笑柄。

看似在每一份際遇中方鴻漸都有一個敷衍的藉口:大環境不好,找不到工作;在前岳父銀行裡只能打雜,沒什麼出息;在三閭大學頂多是個副教授,太賣力氣就輸了……。他總是把每次際遇的原因歸向外界,認為環境的不可抗力才導致了他的境遇。

但如果方鴻漸是一個更關注自己“影響圈”的人,他也許就會有截然不同的人生:在歐洲用心求學,取得貨真價實的博士學位;在銀行認真工作,多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即使是個副教授仍專心教學,搞好人際關係,來年也許有更好的機會。然而,這個更聚焦於“關注圈”不得志的方鴻漸錯失了太多逃出圍城的生路。

盲目,才是婚姻圍城的罪魁禍首

《圍城》借褚慎明之口道出了一些人婚姻的本質:

“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之所以我會認為這是一些人而非所有人婚姻的本質,是因為陷入婚姻圍城的當事人在結婚之前很可能是像方鴻漸、蘇文紈一般盲目的。

讀懂《圍城》就讀懂了人生路上被困住的三座城,就讀懂了人生

方鴻漸的愛情就好似一隻被關在籠子裡很久的小野獸衝出去胡亂覓食。方鴻漸之前有一段訂婚的歷史,然而他對那位周家小姐知之甚少,也並不真心喜歡對方。周家小姐英年早逝,反而解了方鴻漸壓抑已久的心事。

此後他就像是突然得了自由的鳥在愛情的林裡肆意飛翔,先是在輪船上與已經訂婚的鮑小姐露水情緣;而後和蘇文紈藕斷絲連卻又不敢及時掐斷;遇上了唐曉芙之後的方鴻漸像是得到了真愛,然而好景不長,兩人以一場爭吵收尾。最令人不解的還是方鴻漸與孫柔嘉的結合,

好似一杯放置了很久的白開水,喝著隱隱覺得不對味。

方鴻漸與孫柔嘉因同去三閭大學就職而相識,一路並無太多交集,除了趙辛楣偶爾幾句玩笑話外,不見方鴻漸對孫柔嘉有過多少動心的念頭。二人任職後,除偶爾見面聊天也並未有多少交集,結果卻因一次“意外演戲”他倆就宣佈要訂婚了。這期間全無戀愛細節的描寫,也無任何雙方傾心細節的描述,這並非小說作者的無心遺漏,而是告訴我們這段情緣本就結合得莫名其妙。

方鴻漸也好,孫柔嘉也罷,都是愛情裡盲目的觀眾。方鴻漸情場失意,對孫柔嘉並未見得有多少感情;孫柔嘉也未必有多愛方鴻漸,只不過亂世相遇,借個名頭各自取暖罷了。他們在無甚愛情基礎的情況下訂婚,又倉促在香港結婚,回上海後各自不滿對方家庭,結婚後的高頻爭吵以至最後的分崩離析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若把愛情當做逛菜市場,由於時間不夠抓到什麼就買什麼,那就莫怪最後吃到的不是你愛的那道菜。

所有愛情裡的盲目和隨意將就,往往是陷入婚姻牢籠的開始。

結語

當我們看到《圍城》中的方鴻漸、蘇文紈、孫柔嘉、趙辛楣、李梅亭而覺得他們簡直荒謬可笑的時候別忘了檢視那個正在批判他們的自己。

當你為了一點虛榮心而說出違心的話語時,難道不像那些被困在“虛榮”圍城的知識分子嗎?當你在工作中試圖蠅營狗苟、虛度時日時,不正是那個不知經營自身“影響圈”的方鴻漸嗎?當你不再敢追求愛情而試圖將就某人時不就是方鴻漸、蘇文紈的典型寫照嗎?

人們往往身在圍城而不知,一不小心,你我也就成了圍城筆下那些可笑又可憐的小人物。

文學的力量之一在於,批判他人時讀者能看到自己。

當我們剖析了那些深處圍城而無法自拔的原因後,希望你我都能以此自戒。

試著做一個真而有趣的人,努力去做那些能改變境遇的事情,用真心與耐心去等待一份好的愛情。

人生的圍城有很多,但願我們都有足夠的智慧與膽識去跨越圍城,走向更自由美好的世界。

《圍城》:書中兩次對話,皆有深意,談中國人的“面子文化”

讀懂《圍城》就讀懂了人生路上被困住的三座城,就讀懂了人生

《圍城》

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部

具有獨特的中國風格的諷刺意義的小說

,有“新儒林外史”的稱譽,諷刺性再加上超長的篇幅。不管怎麼說,《圍城》其中蘊含著大量中國獨有的文化色彩和歷史背景賦予的特有的特徵,即使是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也是需要細心閱讀才能夠領悟其中所蘊含的深刻的道理和文化內涵。

初讀《圍城》,我們可能只是關注圍繞著主人公方鴻漸身上及其周圍的人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但是再讀的過程中我們慢慢會能夠感受到作者的

“小心機”

,其中有許多讓人驚喜的小細節,蘊含著濃厚的中國文化。

是的,

“面子文化”便是《圍城》中所蘊含文化內涵的其中之一

,雖然大家的普遍認知是中國人十分好面子,即使在國外中國人也難以避免的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辭典裡對於“面子”的解釋是一個人在社會中有所成就故而得到的其他人的認可,用社會地位和聲譽來衡量。

世界上

每一個民族、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

因此很難說有哪個國家是不要面子的,但是像中國這樣從古時候起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好面子”甚至都已經作為文化形成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讀懂《圍城》就讀懂了人生路上被困住的三座城,就讀懂了人生

中國人好面子也是與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及中國人情社會的特點是密不可分的

,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恥感文化、社會取向的文化都極大的影響到了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行為表現。《圍城》描述的是中國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生活百態,在這樣的背景下,從當時的人物社會交往中,我們也能窺見中國面子

文化的根源以及其帶來的深遠的影響。

一、《圍城》中提到的中國人的“面子文化”

1.孫太太和蘇小姐的對話

孫太太抱歉地拉皮帶道:

“你這淘氣的孩子,去跟蘇小姐搗亂!快回來。”

蘇小姐可是一向瞧不起這位寒磣的孫太太,而且最不喜歡小孩,可是聽了這些話,心上高興,倒和氣的笑道:“讓他來,我最喜歡小孩子。”她脫下太陽眼鏡,合上對著出神的書,小心翼翼的握著小孩子的手腕,免得在自己衣服上亂擦。

這裡用兩位典型的中國女性的對話表現了中國人在人際交往時的

人情世故

,孫太太首先,對著蘇小姐就是一頓誇,而像蘇小姐這樣的女性,自然是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所以孫太太這些話自然能夠滿足蘇小姐的虛榮心,所以蘇小姐也是懂人情世故的,明明不喜歡小孩子甚至已經十分生氣了,但還是

估計到自己的臉面和對別人友好的尊重

,“小心翼翼”地握著小孩子的手腕。

讀懂《圍城》就讀懂了人生路上被困住的三座城,就讀懂了人生

我們中國也有句古話,叫做伸手不打笑臉人,故而就算這位

蘇小姐再怎麼生氣、再怎麼討厭小孩子,

表面上還是裝作不在意、親切的樣子出來,這在某種程度上是還是蘇小姐自己的虛榮心在作祟。而這位孫太太雖然滿口都是稱讚對方

貶低自己的言語

,心裡卻未必真是這麼打算的,那個時代讀書人雖然地位高一點,但是也是受到許多偏見的。

2.方鴻漸和相親物件母親在麻將桌上的對話

八圈打畢,方鴻漸贏了三百塊錢。同局的三位,張太太、“有例為證”和“海軍大將”一個子兒不付,一字不提,都站起來準備吃飯。鴻漸喚醒一句道:“我今天運氣太好了!從來沒有贏過這許多錢。”張太太如夢初醒道:

“咱們真糊塗了!還沒跟方先生清帳呢。陳先生、丁先生,讓我一個人來付他,咱們回頭再算得了。

”便開啟錢袋把鈔票一五一十點交給鴻漸。

這裡方鴻漸是在與張太太的女兒相親之後,聚在一桌打麻將的情景。張太太畢竟是長輩,再加上方鴻漸又和她的女兒有可能結婚,對於這位未來可能的女婿,打麻將就算輸了錢是想著給他他也不會要的,所以

根本就沒有先提給錢的事。

讀懂《圍城》就讀懂了人生路上被困住的三座城,就讀懂了人生

但是方鴻漸由於在國外留過洋,所以儘管想要

估計長輩晚輩的禮儀秩序

,因為沒有固有的思想,再加上他也對於張太太的女兒不是很滿意,故而還是估計了大家的面子委婉的說出了要錢的話,反正在座的各位都能聽懂,但是方鴻漸心裡雖然痛快了,

張太太心裡還是不免感覺是被人駁了面子,

心裡默默的罵方鴻漸小氣不懂事。

二、為何中國人如此重視“面子”

1.中國作為東方禮儀之邦的歷史文化積澱

中華文化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出現了中華民族在禮儀方面循規蹈矩的嚴格體制的雛形。應該是受到早期

“百家爭鳴”

思想文化的影響,其中又屬儒家思想帶來影響最為大、深遠,在西周時期中國社會就已經形成了完備的禮儀制度,

君臣、夫妻、父子

,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要遵循的秩序,每個人都嚴格

恪守禮制、尊崇禮法。

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從幾千年就深入人的日常行為之中,

即使是發展到當代社會,我們中有許多人還是依然會遵守這些規矩和禮儀。

而這些禮儀規矩發展的結果就是家族的榮譽和個人的名聲幾乎就成為了一個人能否在社會中立足的根本,所以即使在抗戰時期,許多

中國人還是遵守舊時社會的禮法,

首先是將

個人的名聲放在立足社會的首位

,故而這一時期文學作品中中國人依舊是“好面子”就也不足為奇了。

2.中國文化與社會的隱性壓力

讀懂《圍城》就讀懂了人生路上被困住的三座城,就讀懂了人生

我們都深知中國是人情社會,是

人情世故、人際關係

的天下,一個人是否具有這方面的得體的禮儀行為便是他是否有情商、能在社會中生活的根本。

中國人十分重視“根”

,而已經發展了幾千年的禮儀文化自然不會再人心中消亡,而是隨著社會逐漸發展,到現在為止,仍然是作為評判一個人不可或缺的標準,在這樣的社會壓力下,幾乎沒有人能夠逃脫維護自己“面子”的巨大牢籠,儘管我們在逐漸接受新進的思想文化,這隻能徒增矛盾,而

解決不了愛面子的問題。

再有就是來自外界的期望有時候會成為我們變得“好面子”的催化劑,不管你身處什麼樣的社會地位,你總歸是在別人對你的期望中生活著的,再不濟還有自己對自己的期望。但是這些期望卻抑制了人類的本質,像《圍城》中對於知識分子的描述,

抗戰時期,知識分子是能夠過安穩生活、擁有更高的生存能力的“上等人”。

所以他們不免

“尾巴會翹起來”

,變得越來越傲氣,反而將知識當做滿足外界期望的手段,來維護自己可憐的面子。這些知識分子中方鴻漸是最為典型的,不僅從他的

假文憑、對事業的追求,包括從他婚姻中

也能窺出一二,為了自己所謂的面子,他能夠放棄他真正喜歡的唐曉芙,轉而投向符合世俗要求和外界期望的蘇文絝,後期又深陷自己內心的掙扎選擇了孫柔嘉。

三、從《圍城》一書中折射的面子的本質

許多人曾經說《圍城》中的主人公

方鴻漸的原型就是錢鍾書先生本人

,他的

求學經歷、愛情、事業和整個人生

,而事實上方鴻漸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他的行為表現,包括對現實和理想的掙扎、人前人後的人情世故的處理等等,都是每一箇中國人好“面子”的本質體現。其實就是對於理想中的自己和生活在現實世界中自己的鬥爭。

讀懂《圍城》就讀懂了人生路上被困住的三座城,就讀懂了人生

中國人“好面子”與其他民族的人不同之處在於,這個詞已經漸漸發展成為具有貶義和諷刺意味的詞語,因為中國社會的緣故吧,中國人通常會陷入

“表面上追求面子和接受新思想後人格要求自己要臉”

的矛盾,就是他本身能夠融入這個人情社會,而且能夠圓滑的處理複雜的社會人際關係,然而他自身又有某種自尊在作祟,希望自己不會成為這樣世俗的犧牲品。

《圍城》中在方鴻漸

“假文憑”

這一故事情節的刻畫中體現了這一矛盾,他為了自己的“面子”不會主動坦誠自己拿的是假文憑,但是又由於留洋接受了新鮮的思想,又無法讓自己陷入虛偽說謊的人格中。

四、結語

“城外的人想進來,城內的人想出去”

,這句話在中國社會中尤其能夠引起人們的共感,而在我看來,這句話其實也能夠揭示出《圍城》一書作者真正想要傳達給世人的道理,一些我們深陷而不能夠自拔的情景,讀完後我們便是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而中國獨有的發展出來的

“面子文化”

雖然是由幾千年的禮儀發展影響而來的,卻由於後世經濟飛速發展和各種其他的因素影響失去了本質,也逐漸變得世俗化起來。

讀懂《圍城》,就讀懂了人生路上被困住的三座城

現在我們經常聽說這樣一句話:“婚姻是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

以前或許不明白,但走進婚姻之後,我確實有著深刻的體會。以前站在城外,總覺得城內的煙火特別迷人,如今入了城,又特別想念曾經單身的日子,可以自由自在,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婚姻是一張束縛的網,把我們緊緊的困在城裡,然而,《圍城》裡不僅只有婚姻這一座城。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所著的長篇小說,也是一篇獨特的諷刺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被文學界譽為“新儒外史”,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社第1次出版。

雖然在起初發表的30年時間裡,它始終都是一本“禁書”,很少有人問津,但是自從1980年重印之後,它不僅超級受到讀者的歡迎,屢次被重印,

而且還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等許多版本,在全世界各地流傳。即使是在小說已經出版了七十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是常常能夠在暢銷書排行榜上看到《圍城》的身影。

書中主要描寫了知識分子在抗戰初期的眾生相,作者以細膩的手法給當時的知識分子做了深刻的剖析。

讀懂《圍城》就讀懂了人生路上被困住的三座城,就讀懂了人生

《圍城》裡除了為我們描述了“婚姻之城”之外,其實還隱藏著“事業之城”和“自我之城”,這三座城加在一起才構成了《圍城》的主旨。

直到如今,雖然我們的生活與七十年前截然不同,但是《圍城》裡描繪的三座城卻依舊壓在我們的身上,這也是它經久不衰的一個原因。

一、婚姻之城:透過主人公在四種愛情中不同的經歷與感受,揭秘婚姻這座圍城原本就矛盾的本質。

在圍城中,方鴻漸一共有四段愛情,在回國的輪船上他遇見了熱辣灑脫的鮑小姐並有了露水情緣,這對方鴻漸來說是初嘗情愛,可對於鮑小姐來說,方鴻漸不過是她旅途中的一劑調味品。

緊接著方鴻漸遇上了清高傲慢的蘇文紈,這位蘇小姐和前一位鮑小姐迥然不同,她是一名大家閨秀,同時也是貨真價實的留洋女博士。但是她過於高冷,甚至故意挑起方鴻漸與另一位追求者之間的矛盾,想讓兩個情敵為了自己爭風吃醋。方鴻漸雖然也喜歡蘇小姐,但是也不願意自降身份,蘇小姐越是用心良苦地設計,他越是發自內心地排斥。

後來,方鴻漸在之前那位蘇小姐的會客廳裡遇到了他一生摯愛——蘇小姐的表妹:唐小姐。唐小姐和外面那些妖豔嫵媚的人全都不一樣,她天真直率,調皮可愛。比起鮑小姐來說她更加青澀,比起蘇小姐來說她又更加單純。她像一陣清風,輕輕柔柔地吹進了方鴻漸苦悶的心裡。但是後來,因為蘇小姐的挑撥,他們在誤解中錯過彼此,再也沒有見過面。

楊絳曾經說過,其實錢鍾書最愛的就是唐小姐,正因為如此,才故意安排唐小姐決不能夠嫁給方鴻漸。因為美好的愛情永遠只能停留在記憶與想象裡,一旦落實到了柴米油鹽之中,就會失去原來純粹的模樣。

讀懂《圍城》就讀懂了人生路上被困住的三座城,就讀懂了人生

最後,方鴻漸遇到了最普通的孫小姐,孫小姐雖然在別的方面並不擅長,但是在自己的婚姻方面卻十分懂得經營。她與方鴻漸本來做著相安無事的同事,但是卻很會營造曖昧氣氛,以至於讓整個辦公室的人都誤以為兩人早就是一對。

本來輿論壓力還不至於讓方鴻漸就範,但是孫小姐還特地為自己偽造出一份來自父親的信,信中言辭激烈地質問她和方鴻漸的關係,順便還催促結婚。這樣一來,她順理成章地就成為了輿論壓力和父權壓力的受害者。

恐怕方鴻漸最後娶她,一半是出於憐憫,另一半也是出於木已成舟的無奈。

沒想到的是,孫小姐婚前婚後判若兩人,不再是之前沒有主見、柔柔弱弱的小綿羊,看似普通的她,卻早已為方鴻漸布好了圈套。孫小姐開始變得高高在上,事事與方鴻漸計較,從而使他們的婚姻變得面目全非。

透過方鴻漸的愛情婚姻軌跡,錢鍾書為我們揭露了婚姻這座城原本就矛盾的本質。經歷過愛情的人都知道,婚姻的確像是一座城,無數男男女女都為著婚姻這個目標而日夜兼程地趕來,有的人,甚至剛進去就急著想出來,有的人,一直徘徊在進或著出的門口,更多的人,進進出出,最終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處。

讀懂《圍城》就讀懂了人生路上被困住的三座城,就讀懂了人生

二、事業之城:主人公的三份工作代表了知識分子實現自我價值的三種途徑“銀行經濟救國、學校教育救國、報社啟發民智救國”。但是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永遠是事業這座圍城最無奈之處。

方漸鴻雖然是留學生,但是他在歐洲學習的專業很令人費解,一開始他學的還是社會學與哲學,但是後來實在跟不上,就轉而開始學習中國文學。

與現在的海外漢學發展情況不同,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一個中國留學生去外國學習中國文學,實在是莫名其妙。這還不算,他因為沒寫完論文,根本就無法正常畢業,於是只得購買了一個假的博士學位證書,帶回家來哄騙父母。

這位假博士回國之後一共輾轉了三個地方,做了三份不同的工作。

方鴻漸歸國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銀行,他本是中國文學系畢業的留學生,卻進了老岳父家開的銀行,與其說是上班,實際上不過是掛個虛職,整日裡渾渾噩噩,無所事事。

後來隨著時局動盪,他不得不離開上海的溫柔鄉,隨著幾個朋友一起奔赴湖南的一個小小縣城,去一所戰時新創辦的三閭大學任教。

他剛到三閭大學的時候也想著:要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讓青年一代重新振作,改造我們的國家,可見他骨子裡還是有熱血的。

但是一所剛剛創辦的大學,學生總數不過一百來人,其組織機構之複雜就比得上一個龐大的幫派系統,方鴻漸在學校處處受到排擠。

他原本被聘任教授,結果等到正式入職的時候只有副教授的職稱。無論他怎樣苦心經營,卻都攀不上教授的帽子。

讀懂《圍城》就讀懂了人生路上被困住的三座城,就讀懂了人生

在學校裡當權的都是不學無術之輩,有學有術之輩卻又不把心思放在教學上,方鴻漸的內心是苦惱的:好不容易重新換了一個地方準備從零開始,好好施展自己的抱負,卻發現他只不過是從一座看上去很像銀行的城,轉而逃到了一座看上去很像學校的城。看上去不一樣,實際上都一樣。

後來,方鴻漸因為受到同事檢舉被學校解聘,只得離開湖南,又回到上海。後經好友推薦去了一家報社。方鴻漸並不灰心,他認為報館和學校的實質是一樣的,都是開發民智,從精神上拯救國民。但實際上呢?由於報社各個部門都不缺人手,方鴻漸最後負責的是《家庭與婦女》和《文化與藝術》兩本刊物。

三份工作,沒有任何一份能夠讓他實現自我價值,甚至沒有任何一份能夠讓他衣食無憂。每當換一份新工作的時候,起初他總是充滿期待和欣喜,但是等到不得不再換另一個工作的時候,就只剩巨大的失望在前面等待著他。看似從一座城裡掙扎著出來,最終只能陷於另一座城的禁錮。

讀懂《圍城》就讀懂了人生路上被困住的三座城,就讀懂了人生

三、自我之城:對於歸屬感與認同感的渴望,往往成為人們禁錮自己的枷鎖。

縱觀整部小說,無論是在婚姻中還是工作中,方鴻漸一直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尋求歸屬感和認同感。

他明明確信學識的真假與學位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在歸國之前還是心虛地買了一張假文憑。好像只有被證明的學問,才算得上是學問。

愛情中的他也十分怯懦,彷彿別人說了什麼,比自己做過什麼還要更加有說服力。他並沒有勾引過蘇小姐,也沒有給過她愛的承諾,但是當蘇小姐在唐小姐面前汙衊他的時候,他卻像啞巴一樣不能反駁。最後娶孫小姐更是莫名其妙,完全是因為辦公室裡的其他同事和家鄉的長輩以為他和孫小姐已經是一對了,於是他就大闊步地走進對方設好的圈套裡,主動向孫小姐求婚了。

事業中的他更是可笑,在三閭大學任教的時候,明明自己擅長的是中國文學,但是卻心甘情願地去教一門叫做“論理學”的公共科目。在報社做編輯的時候,明明希望能夠負責經濟和時政版面,最後居然只能寫如何在菠菜上面淋麻油的廚房小知識。

讀懂《圍城》就讀懂了人生路上被困住的三座城,就讀懂了人生

方鴻漸並非是一個沒有半點學識的人,對於愛情更不是隨波逐流而是有自己明確的追求,事業上他何嘗沒有自己的期待?

但是他卻犯了一個十分致命的錯誤:終其一生,他都努力想要活成別人所期待的樣子。這才是人們心中最牢固最難衝破的一座圍城。方鴻漸對歸屬感和認同感的盲目渴望,使他無論怎樣掙扎都逃不開被束縛的命運。

“自我之城”是世界上最難衝破的一座城。

錢鍾書敏銳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他用盡諷刺與戲謔的筆法,透過一個小小的方鴻漸,寫盡了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中都難以擺脫的困境與孤獨。

我們每個人都能從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人生的圍城,就如同天意的牢籠,如果認命,就只能在不同的圍城之間徘徊、掙扎。如果要打破牢籠,或許我們不得不洞穿人性,看透世俗,從而坦然面對世間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