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們講述了一個溫(Gui)馨(yi)的睡前故事,如果還沒看過,請點選下面補課先。

延續上期話題,繼續分享一些讓大家寢食難安的溫馨內容。

1+1=蘋果

上期節目中“億年機器人”這個思想實驗,來自丹尼特的《直覺泵與其他思維工具》,他認為,根本不需要什麼神秘的大腦特殊機理,只憑藉著層層巢狀的運算,就足以

湧現

出與人類相當的智慧,人類智慧就是這麼來的。那一堆看似冷冰冰毫無生命的零件和物體,最終是有可能產生智慧的——這就是“

湧現

”。

「睡前故事」番外:我的大腦就像牛糞……

“湧現”(emergence)

的想法,最早在亞里士多德時期就已經被提出,後來被多位哲學家討論和闡述。它描述的是無數的簡單個體,在短時間內變成一個複雜系統,由量變到質變的現象。

我們都知道 1+1=2 ,但在“湧現“的世界,有可能等於一個蘋果。儘管我們如今仍不能明確定義什麼是生命,但我們已經知道

生命是從組成它的“非生命體”中“湧現”出的特殊現象。

數以百萬計的細胞,需要同步發出動作電位才能讓心臟規律跳動。細胞聚集併攏、互相合作、各司其職,演化出人體複雜的功能。細胞會彼此交換化學物質好讓對方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並決定接下來幹什麼,就像蟻巢裡的小螞蟻那樣。細胞並不依賴於某個“中樞”發出命令,當一個細胞發現身邊的細胞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時,它也會跟著幹這件事,以保持與身邊的“同事”同步。

「睡前故事」番外:我的大腦就像牛糞……

生命是從組成它的“非生命體”中“湧現”出的特殊現象。

原子組成分子,分子組成蛋白,蛋白組成細胞,細胞組成器官,器官組成個人,個人聚集在一起形成國家。然而反過來,

組成國家的是它的人口嗎?

還是各種企業、機構?或者是國家所包含的城市、擁有的領土?還是民族、文化?——無論選哪個,都會發現這些

沒有任何一個是永恆的。

人口會變化,企業、機構開張又倒閉,城市興起又被廢棄,國家的邊界在歷史中也在不斷變化。甚至連民族和文化,如果從歷史的長度來看,也在不斷變化之中。一個國家並沒有任何一成不變的可以用來歸納它的事物,但是國家與整個世界不斷髮生互動。

所以,定義國家的存在,是其中無數人的互動。

「睡前故事」番外:我的大腦就像牛糞……

諸多複雜的存在,都是透過簡單個體“互動”湧現出來的,最終形成的特性和功能都遠遠超過組成它們的個體。

雖然我們目前還無法解釋“湧現”的奧秘,但科學家們卻躍躍欲試。本世紀80年代,一群離經叛道的科學家(包括夸克之父蓋爾曼、經濟諾貝爾獎得主阿羅以及遺傳演算法之父霍蘭等人)成立了聖塔菲的研究所——在這裡他們打破了學科間的界限,用一種全新的,統一的視角來認識生命系統、神經系統、經濟系統、計算機系統等等,不再關注每個領域的細節,而是大量運用隱喻和類比的方法,尋找不同系統之間的共性。

「睡前故事」番外:我的大腦就像牛糞……

聖塔菲的研究所的建立,標緻著複雜性科學的誕生

“我的大腦就像牛糞”

「睡前故事」番外:我的大腦就像牛糞……

上期的終極腦洞:人或許只是基因的

“載體”

。無論基因對人來說是好是壞,它們的終極目標就是——繁衍下去。它們完全不會考慮載體的利益,從這點上,可以說它們確實非常“自私”。

但似乎還有更厲害的……

「睡前故事」番外:我的大腦就像牛糞……

心理學家丹尼特透過上面一番充滿畫面感的描述,非常形象地定義了

“模因”

是怎樣一種存在。從這個角度來講,大腦從我們出生開始,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就開始被外界的各種觀點侵蝕、洗腦。它們在你腦中不斷複製,直到成為你的一部分,然後你就從一個被傳播者變成一個傳播者了。

模因的概念,最早起源於《自私的基因》,簡單理解就是

“透過模仿的文化基因”

。現在比較公認的定義是“一個想法、行為或者風格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的文化傳播過程”,其中包括宗教、謠言、新聞、知識、觀念、習慣、習俗甚至口號、各種網上的段子、熱搜詞彙等等。模因透過語言、文字、影象等各種介質在人腦中傳播,傳播方式更多樣化,很容易複製——學習、閱讀、聽音樂、看電影等等都是模因繁衍的方式,而網際網路的出現進一步加速了這一過程。

「睡前故事」番外:我的大腦就像牛糞……

網際網路上meme文化,已經超越了學術一開始對於“模因”的定義。不明真相的“我”因為別人的傳播而傳播著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這一切就像謎一樣讓人無法理解。

模因和基因也會協同適應。例如,很多宗教都有類似防止墮胎、鼓勵早婚和多生育等教條,這些教條大大增加了基因繁衍下去的機率。但模因比基因更厲害之處在於:如果一個人在幫助基因繁衍之前意外死亡的話,基因就消失了。但模因卻幾乎不受個體死亡的影響,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不斷擴散,尋找新的宿主。

假如人類真的是基因或模因的載體,那當我們作為一個載體的自身利益,與基因的利益發生衝突時,人類該如何與他們相處?

人與基因的博弈

基因想要全面的控制權,但為了讓自己安全繁衍,不得不出讓更多的控制權給到人類這個“機器人”。因此兩者必定存在

博弈。

舉個栗子。大多數人都對脂肪和糖類有特殊的偏好——你一定早就困惑於為什麼好吃的食物往往熱量都很高,但我們有時根本無法控制自己,對,這就是基因要牢牢掌握的“控制力”——在食物不充足的人類存在早期,一旦有條件就多吃這類食物儘可能儲存熱量,能增加人類作為載體的存活率,進而提高基因的繁衍機率。然而大概基因沒有預料到人類社會發展得如此迅速,現在全球大多數地區人們都處於營養過剩的狀態——即便你已經胖的穿不下一個月前的褲子了,但基因依然害怕你被餓死,導致基因自己繁衍不下去。

「睡前故事」番外:我的大腦就像牛糞……

於是人類有了自己的反擊計劃,我們會下意識地努力控制自己的飲食、加強鍛鍊,制定健身計劃,下載各種健身 APP……這就是人類依靠“理性”和基因在進行的一場博弈。

人類引以為傲的“理性”似乎在這場博弈過程中處於優勢地位,但還有一個更核心的問題:

人的理性如何判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基因或模因的意願,還是我們作為載體自己的意願?

前面提到的人類控制飲食以保持身材健康,本質是為了提高求偶的機率,這不最後還是在為基因順利繁衍努力嗎?那基因為什麼還想讓我們吃吃吃吃。又例如,傳宗接代究竟滿足的是你作為載體的利益,還是你的基因的利益,甚至,是模因的利益?

這些問題的答案在哪裡?

<完>

更多類似內容:

關注微信公眾號:薛定餓了麼(xuedingeleme)

看完我們三分鐘漏洞百出的科學小影片,你的生活也並不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