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上一篇文章時候,我提到了三類社會,一是華北平原北部,京畿周邊的庶民社會,二是江南太湖平原為核心計程車紳社會,三是華南閩粵沿海平原及其周邊丘陵的宗族社會。這三類地區的國家,民族,地方意識是如何的呢?

華南宗族社會對民族的理解,我認為是血緣意義上的,這是因其本身處在血緣為聯結的宗族結構中,同時懷有強烈的尋根情結。他們將自己視為中原千里迢迢南下的漢族,也自然有著較為濃烈的漢族意識。這種尋根情結與漢族意識,在海外南洋北美的閩粵華人身上體現更味明顯。

血緣意義上的民族共同體的想象顯然帶來一個問題,就是無法將其他少民視為一個與自己一樣的整體,會不自覺認為彼此有完全不同的祖先,這在北方邊疆的少民上體現更加明顯,遠離北方的華南漢人極少能有機會與他們通婚,實際也無法有血緣意義的聯絡。

華南漢人儘管自認為是漢人,但他們卻無法徹底切割與本土底層百越血脈以及文化的關聯。他們遠離中央的邊陲位置,強大的民間宗族自治力量,都天然與大一統帝國的皇權專制統治發生衝突。他們雖然也拜祭孔子,熱衷佛道,但他們也擁有自己一套完整豐富的本土鬼神體系。他們具有非常強烈的地方意識。

華北庶民社會則是另一種極端。

華北漢人的民族意識是相對淡漠的。他們沒有強大的宗族組織,且較為接近北方邊疆的少民聚居區,存在大量實際的接觸,交往乃至通婚。因此,他們無法像華南一樣透過宗族組織建立血緣意義上的民族想象。

過於靠近京城的位置,也導致華北社會長期處於皇權的高度嚴密統治之下,而這些皇權背後的王朝並不一定都是漢人。這裡被金,遼。元,清這些異族王朝都或短或長統治過,且許多是大一統王朝,所以,這裡不太具有民族意識,地方意識,但卻有比較強烈的國家意識,統一意識。

江南士紳社會是處於兩者之間的,最複雜的社會。

江南社會的主導是依託官方儒家思想背書計程車紳階層,這裡沒有華南那麼強大的宗族組織,所以,這裡對民族的理解更多是文化意義上的,也就是將儒家思想視為漢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以此來區分漢人與異族。表面看起來,這種民族觀念要比華南開明一些,但事實上,儒家思想本身卻是高度依賴於漢人農耕民族的生產方式以及衍生的家族結構,所以,這種文化意義之下其實又有血緣意義的底色。

江南士紳相對華南族長,更深入的參與國家政治,國家對這裡的控制也要更加嚴密一些,所以,江南漢人的國家意識比華南強烈,但要比華北略微淡薄。江南漢人依然保留了一定的吳越地方文化底色,但大體已經融入整個漢民族之中,其地方意識多是以一種將吳越民系視為漢人最優秀群體的觀念表現出來。

江南社會同時具有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所以,當大一統王朝為漢人政權時,則兩者並無衝突,但王朝為異族統治時,則會出現劇烈矛盾,民族意識會超越國家意識。不過這種情形,可能會隨著異族統治者宣佈尊儒而得以區域性緩解,畢竟江南的民族意識,一部分還是建立在文化意義上而非絕對血緣意義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