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資料忘月冰天 2012-02-27

吳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其故里江蘇淮安東南馬甸鄉二堡村有修葺一新的墓園,淮安市有其紀念館。另有,由六小齡童主演的大型神話連續劇《吳承恩與西遊記》於2010年初熱播。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海人氏。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樅陽縣雨壇鄉高甸),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先世漣水(今江蘇)人。父吳銳,字廷器,賣“彩縷文羯”,是“又好譚時政,竟有所不平,輒撫幾憤惋,意氣鬱鬱”之人。因隨祖輩遷徙至淮安府(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著名小說之一《西遊記》的作者。他生於一個由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 吳承恩自幼喜歡讀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科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現實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吳承恩還寫過一部短篇小說集 《禹鼎志》,不過已經失傳,只能看到一篇自序。而《西遊記》的作者是不是吳承恩,學術界對此一直頗有爭論,有學者認為《西遊記》的作者不是吳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詞宰相”李春芳。 吳承恩傑出的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經的經歷為藍本,在《大唐西域記》、《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作品的基礎上,經過整理、構思最終寫定。作品藉助神話人物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改變現實的願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賢神明”的王道之國的政治理想。小說藉助唐僧師徒在取經路上經歷的八十一難折射出人間現實社會的種種情況。小說想象大膽,構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採用人、神、獸三位一體的塑造方法,創造出孫悟空,豬八戒等不朽的藝術形象。全書組織嚴密,繁而不亂,語言活潑生動且夾雜方言俗語,富於生活氣息。主題上衝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豐富了作品的現實內容,具有民主傾向和時代特點。作品諷刺幽默。呈現出不同於以往取經故事的獨特風格。 《西遊記》的出現,開闢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通嚴肅的批判巧妙的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長篇小說浪漫主義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美國大百科全書》認為它是“一部具有豐富內容和光輝思想的神話小說”,《法國大百科全書》說:“全書故事的描寫充滿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味。”從19世紀開始,它被翻譯為日、英、法、德、俄、等十來種文字流行於世。 吳承恩的詩文多散佚,有後人輯集的《射陽先生存稿》4卷存世。吳承恩寫的《西遊記》第一回被選進了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學期第二十一課中。《三打白骨精》被選為蘇教版六年級第八課。另《花果山擁立美猴王》入選滬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學期第三十一課中。《孫悟空棒打白骨精》也入選滬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學期第三十二課中。《火焰山寶扇滅火焰》選入滬教版語文下學期第三十三課中。

吳承恩自幼聰慧,喜讀野言稗史、志怪小說,“嘗愛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輩所 吳承恩肖像

著傳記,善模寫物情,每欲作一書對之”,“髫齡,即以文鳴於淮”,頗得官府、名流和鄉紳的賞識。嘉靖八年(1529年),吳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創辦的龍溪書院讀書,得到葛木的賞識。 朱應登認為他“可盡讀天下書”,而“以家所藏圖史分其半與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六年後,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浙江長興縣丞,常與友人朱曰藩豪飲,寄趣於詩酒之間,和嘉靖狀元沈坤,詩人徐中行有往來。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約六十七歲時到過杭州,活了大約82歲,晚景淒涼。

《天啟淮安府志》評價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游之風。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不過都是他死後的事了。他一生創作豐富,但是由於家貧,又沒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據記載有志怪小說集《禹鼎記》已失傳。目前只遺留後人輯的《射陽先生存稿》四卷。一般公認他是中國的《西遊記》的最後定稿作者,但也有觀點認為不是,目前在學術界保持著爭議(舊時傳說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處機)。

出生於一個由下級官吏淪落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親吳銳性格樂觀曠達, 奉行常樂哲學,為兒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帖。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受到人們的賞識,認為他科舉及第,“如拾一芥”。 他除勤奮好學外,特別喜歡搜奇獵怪,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或野史,這類五光十色的神話世界,潛移默化中養成了搜奇獵怪的嗜好,隨著年齡的增大,這種愛好有增無減,這對他創作《西遊記》有著重大的影響。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後完成《西遊記》的創作,歷時7年。。

《西遊記》的作者是不是吳承恩?數百年來一直是一個歷史懸案。二十年代,胡適與魯迅從清代學者中論證出《西遊記》作者是淮安嘉靖中歲貢生吳承恩。但是,從目前所能見到的各種《西遊記》版本,都沒有一部是署名吳承恩所作的。最近,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推出《話說吳承恩———〈西遊記〉作者問題揭秘》一書,提出《西遊記》的作者不是吳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詞宰相”李春芳。 其考證思路是從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大字官板西遊記》卷首的“華陽洞天主人校”的“校”字入手,對比楊致和《西遊記》和朱鼎臣《釋厄傳》兩個版本之間增、刪、改的故事情節變化及發展,論證小說的成書過程,理順這三個版本的出版順序,結合其中所體現的佛、道、儒三家思想脈絡,追根溯源論證《西遊記》作者的閱歷及身份,考證出《西遊記》一書與吳承恩毫無關係,真正作者應為明嘉靖時代的“青詞宰相”李春芳。 吳承恩有詩《贈李石麓太史》,石麓為李春芳的號。李籍隸江蘇興化縣,嘉靖年間狀元及第,因善撰“青詞”而累升宰輔。少時曾在江蘇華陽洞讀書,故又有號“華陽洞主人”。曾受命總校《永樂大典》。在《西遊記》第九十五回有一首詩:“繽紛瑞靄滿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載清河海,電繞長春賽禹湯。草木霑恩添秀色,野花得潤有餘芳。古來長者留遺蹟,今喜明君降寶堂。”沈先生髮現,這首詩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跡”,與卷首“華陽洞天主人校”指的是“編撰《西遊記》”之意。 胡適與魯迅主張吳承恩為《西遊記》作者的根據是明天啟間《淮安府志》,該志記有吳承恩作《西遊記》,但未說明此為何類圖書。清代咸豐重刻《淮安府志》刪去這一條。 從晚唐五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元代的《西遊記平話》、《西遊記雜劇》,到明中葉百回本的出現,《西遊記》的創作由民間說話的樸拙、稚嫩,漸次向文人化過渡,終於達到了藝術創作的一個巔峰,成為神魔小說創作的典範。對於《西遊記》的研究、解讀,從世德堂百回本問世之日起,幾乎就一直沒有停止過:關於作者、關於主旨、關於成書,一直是見仁見智、眾說紛法。迄今為止我們所發現的不同版本《西遊記》,明代的也好,清代的也好,要麼署朱鼎臣編輯,要麼署華陽洞天主人校,要麼署丘處機撰,要麼乾脆不署作者姓名,偏偏沒有一本註明“吳承恩”三字。 使吳承恩成為《西遊記》 近乎不可動搖的作者要歸因於胡適、魯迅兩位大學者的努力。 民國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1980年以後,有關《西遊記》作者的研究漸成熱點。仍不斷有學者對吳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質疑。理由是今存吳承恩詩文及其友人文字中從未提及撰寫《西遊記》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載吳承恩著《西遊記》一事並未說明是演義、稗官,而通常情況下演義、稗官是不錄入地方誌的;三是在清朝藏書家黃虞稷所著《千頃堂書目》中吳承恩所著《西遊記》被列入輿地類(即地理類)。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遊記》是邱處機所著,或是其弟子、傳人所著。也有極少數學者立論:《西遊記》是明朝的“青詞宰相”李春芳所著。但是由於論據稀少、牽強,絕大多數學者都不贊同此說。另外一方面,證明吳承恩就是《西遊記》作者的論據似乎更多起來,而且更有說服力。

原因主要有:

一,吳承恩的個人情況與《西遊記》創作者的特徵完全吻合。 二,對各種質疑給出了較為合理的符合實際情況的解釋。 三,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是關於《西遊記》各文字中方言的研究。1980年以後這方面的研究有突破性進展,幾乎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吳承恩就是《西遊記》的作者。 1983年末,章培恆先生在《百回本〈西遊記〉是否吳承恩所作》中指出,從《西遊記》問世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三百餘年裡,各種刊本或署朱鼎臣編輯,或只署華陽洞天主人校而不署作者姓名,或署丘處機撰,沒有一本承認吳承恩的著作權。胡適1921年的《西遊記序》也說此作“是明朝中葉以後一位無名的小說家做的”。後來魯迅先生力主吳承恩說,胡適得到魯迅抄給他的材料,便在《〈西遊記〉考證》中也持此主張。然而細觀他們的考證,所依據的間接材料有二條,直接材料僅一條。

間接材料1:

吳玉搢(1698年-1773年)《山陽志遺》卷四: 天啟舊《志》(指天啟《淮安府志》)列先生(指吳承恩)為近代文苑之首,雲“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初不知雜記為何等書,及閱《淮賢文目》,載《西遊記》為先生著。考《西遊記》舊稱為證道書,謂其合於金丹大旨,元虞道園有序,稱此書系其國初邱長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謂出先生手。天啟時去先生未遠,其言必有所本。意長春初有此記,至先生乃為之通俗演義,如《三國志》本陳壽,而《演義》則稱羅貫中也。書中多吾鄉方言,其出淮人手無疑。或雲:有《後西遊記》,為射陽先生撰。 吳玉搢距《西遊記》問世已近二百年,判斷的依據又唯有明天啟《淮安府志》,他的發言權其實和我們差不多。

間接材料2:

阮葵生(1727年-1789年)《茶餘客話》卷二十一: 按舊《志》,稱射陽性敏多慧,為詩文下筆立成,復善諧謔,著雜記數種。惜未注雜記書名,惟《淮賢文目》載射陽撰《西遊記》通俗演義。是書明季始大行,里巷細人樂道之,而前此未之有聞也。……按明郡志謂出自射陽手,射陽去修志未遠,豈能以世俗通行之元人小說攘列己名?或長春初有此記,射陽因而演義,極誕幻詭變之觀耳;亦如《左氏》之有《列國志》,《三國》之有《演義》。觀其中方言俚語,皆淮上之鄉音街談,巷弄市井婦孺皆解,而他方人讀之不盡然,是則出淮人之手無疑。 這裡判斷的唯一依據仍是天啟《淮安府志》,據魯迅先生分析,阮葵生實際上是據吳玉《山陽志遺》卷四寫成,因為它沿襲了該書將《淮安府志》中“復善諧劇”作“復善諧謔”的誤書。吳、阮兩人都提到書中淮上方言,但都是在先肯定吳承恩之作就是小說《西遊記》之後的旁證,但學術界對小說中的方言問題一直有較大爭論,清初黃太鴻《西遊記證道書跋》就已稱:“篇中多金陵方言”。清代稱吳承恩為作者的還有丁宴《石亭記事續編》、焦循《劇說》等,但他們或據《淮安府志》,或依《茶餘客話》,這意味著將著作權判給吳承恩的依據其實只有一條。

直接材料:

天啟《淮安府志》卷十九《藝文志》一《淮賢文目》: 吳承恩:《射陽集》四冊四卷;《春秋列傳序》;《西遊記》。 章培恆先生根據這條材料,從正反兩方面進行了論證。

正面:

《淮安府志》沒有說明吳承恩《西遊記》的卷數或回數,也沒說明該篇的性質。歷史上常有兩種著作同名的現象,如清初沈謙與唐孫華就各有一部《東江集鈔》,明代與清代都有一部小說名為《如意君傳》。約比吳承恩大二十歲的安國也寫過《西遊記》,不過那是遊記之作。因此,並不能據此斷定吳承恩的《西遊記》就是百回本《西遊記》。

反面:

清初著名藏書家黃虞稷的《千頃堂書目》卷八史部地理類有如下著錄: 唐鶴徵《南遊記》三卷吳承恩《西遊記》沈明臣《四明山遊籍》一卷 其時距萬曆二十年(1592年)《西遊記》首刻刊行已有半個多世紀,它已是大家熟知之書,可是黃虞稷卻將吳承恩的《西遊記》明確歸入地理類,足見該書只是一般意義上的遊記,就像與吳承恩同時代的人寫過《東遊記》、《南遊記》之類的遊記一樣。 專家們認為,關於《西遊記》作者歷來有種種不同說法,大都否認為吳承恩所作。也有人認為,關於《西遊記》作者,以往也有人提出是李春芳。只根據《西遊記》中的一首詩是暗含李春芳,還不夠有說服力,這隻能是一家之言。要真正解開《西遊記》作者的歷史之謎,還需要進一步發掘更多的第一手資料。 吳承恩擅長繪畫、書法,多才多藝。然而科舉不利,至中年始為歲貢生。60歲時出任長興縣丞,又因與長官不諧,拂袖而歸。後又聘任過荊王府紀善。

吳承恩與“新野猴戲”

新野猴戲,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近年來在新野出土的大量漢畫磚上,除了雜技、遊戲之外,猴子、狗和人在一起狩獵、嬉戲的精彩畫面屢見不鮮。到了南北朝時期,猴戲已在新野盛行。明清時期,新野民間玩猴就已經較為流行。那時,玩猴者多半將這營生作為養家餬口的生計門路而代代相傳。 新中國成立後,猴戲作為一種地方民間文化,有了新的內涵。玩猴藝人一副扁擔兩個箱,足跡遍及祖國的大江南北。玩猴藝人每到一處,放下挑子,不用搭臺,只需在一塊空場上,拽住猴陣子,揚起手中的小扎鞭,用嘴那麼一吆喝,便和這小精靈同臺演出了。你看這小毛猴戴上假面具,穿上小戲服,模仿著人們的舉止行動,爬杆、擔水、騎車、犁地、走鋼絲、打籃球,要多像有多像,實在是滑稽。 新野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猴戲市場。野性十足的小毛猴,透過新野民間藝人耐心的調教,成了妙趣橫生的喜劇演員,這不能不說是一件絕活。 新野的猴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這裡做過縣令的吳承恩也對這猴戲無比鍾愛。 據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縣誌》和乾隆十九年《新野縣誌》記載:吳承恩,貢士,安徽桐城人,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1557年)任新野知縣。 《新野縣誌》、《名宦卷》中稱其“賦性明敏,清慎自持,革吏弊,禁遊民,修理學校,表揚貞節,刑清政舉,吏畏民懷……” 吳承恩在任新野知縣的兩年中,不僅德績兼優,對新野的民間藝術研究也頗深。 《西遊記》第一回中刻畫孫悟空的前身——仙石的形態,就是以新野現存的漢議事臺為背景。仙石的通體三維尺寸與漢議事臺的尺寸完全相同,可見吳承恩對新野的人情風貌多麼熟悉。 吳承恩在任期間,深居簡從,處處留心,耳濡目染了新野縣的民俗風情,尤其對新野的傳統民間藝術猴戲更是入耳入腦,瞭如指掌。 不僅如此,《西遊記》中大量地運用了新野的方言,如新野人稱“餃子”為“扁食”,稱動物“不安靜”為“骨冗”等,此類方言在《西遊記》中比比皆是,足見吳承恩對新野的民間習俗瞭解之深。 也許,因為有了他對新野猴戲細緻入微的觀察,有了新野猴戲中活龍活現的猴子情態,才有了神話力作《西遊記》中招人喜愛的猴王形象。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明代中葉淮安人。淮安在漢代曾叫射陽縣,縣的東南有一湖泊叫射陽湖,所以吳承恩以“射陽”為號,經常自署為“射陽居士”。後代亦有人稱他為“射陽山人”,這大約不是他當年的自號。淮安地處淮水之南,秦漢時期為淮陰縣。唐代為楚州,一度時期也曾改稱過淮陰郡,故他在署名時,前面往往冠以“淮陰”二字。這是明清時代兩淮文人的普通風氣。 關於吳承恩的家世,目前人們瞭解的還是很少。 吳承恩,以祖先聚居安徽桐城高甸(今樅陽縣雨壇鄉高甸),故稱高甸吳氏。吳承恩、吳承顏,系同族兄弟,學行和政聲,有名於時。承恩以選貢官潞南通判;承顏以貢生官監察御史,謇諤敢言,聲震一時。吳承恩因隨祖輩從祖籍安徽桐城高甸是後來遷到遷徙至淮安府。與吳承恩同時,還有吳時逢,又名天啟,以諸生通任俠,結識很多豪俊之客,名賢亦推許之。 元朝末年戰爭頻繁淮安所遭戰禍尤為嚴重,土著居民死散殆盡,人口銳減。據黃梨洲為淮安楊士傑作的傳記,以及曹鑣《淮城信今錄》、楊慶之《春宵囈剩》等記載,“明初淮人存者止七家”。“淮人”大概指的是城內居民,“七家”可能是指七個姓。據說這七姓是一“節孝徐(積)、槐樹李、梅花劉、切面張、面合王、裱背王、南門潘(壎)”等幾家。此外,還有人說七姓中有姓吳的,但那是指的是後來中進士做過御史的吳節、吳那一家,與吳承恩並無瓜葛。吳承恩的祖先不是淮安元代遺民,而是元末明初從漣水遷入的。明初,明太祖針對江北居民稀少的狀況實行移民政策。來淮的移民多遷自江南,而且多為富戶或軍官。至今淮安許多人還世代相傳說自己老家是江南蘇州或其他什麼地方。吳承恩家由北向南,自然不屬於這個潮流,應該是元末明初破產農民的流遷。 吳承恩祖先遷淮後是從事什麼職業的呢?《先府賓墓誌銘》中沒有談及。當時遷淮的人中有的是軍籍,隸戎於淮安衛、大河衛、寬河衛等衛所;有的是商籍,從事商業活動;也有一些人是先人在淮做官而定居下來的;有些人家從事醫業,如潘家、盧家;還有很多人家從事儒業,依靠讀書做官吃飯,等等。吳承恩家不是軍籍,也不是做大官人家的後裔,也不象一開始就是業儒的。據《先府賓墓誌銘》記載,吳承恩家出過兩代學官:曾祖吳銘做過浙江餘姚縣的訓導,祖父吳貞由例貢做過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的教諭(同治《山陽縣誌》卷九、光緒《杭州府志)卷一0二的記載均為訓導)。訓導與教諭都是官微俸薄的冷官,遠離家鄉,顛沛流離,妻兒往往不能團聚在一起。當吳承恩的父親吳銳四歲時,其母梁氏,帶著他一起去仁和,夫妻父子團聚以享天倫之樂。團圓的日子還未過數月,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吳銳的父親即吳承恩的祖父吳貞競病逝任所。梁氏無奈,只有帶著四歲的孤兒吳銳回淮。由於他家兩代經營的是“九儒十丐”的“窮儒”,既無什麼積蓄,更無其他收入,所以家境越來越窮。因為窮,又無親友接濟,吳銳到了上學的年齡也不能上學,比別人家孩子遲了好幾年,才開始進入社學讀書。因為無錢給社學先生送禮,先生就不怎麼教吳銳。但是,吳銳很聰明,在旁邊專心聽先生給別人講,居然學到了所有的課業,並且學得很好。吳銳的聰慧感動了社學先生,得到了先生的讚賞,推薦他到鄉學去繼續讀書。但終因吳家家計困難而沒有去成。梁夫人痛心疾首地說:“吳氏修文二世矣,若此耳,斯孤弱奈何!”先是梁夫人哭泣,接著吳銳也跟著哭,母子抱頭痛哭一場了事。吳銳失學以後幹些什麼我們無法知道,但他到二十歲的時候,便娶了小商人徐家的女兒成了家。佛家世代賣花邊花線一類小商品,吳銳便承襲了他家的行業,坐在店堂裡成了一個小商人。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吳承恩家的一些老底。所謂“修文二世”,大概就是指的承恩的曾祖吳銘和祖父吳貞。再進一步細細琢磨這句話,似乎吳家業儒的也僅此兩代,其先世並不是讀書人家。吳家先世既非業儒,又非軍籍,更非官宦,此外要麼就是從事農業,要麼就是經營商業。兩相比較,我認為他家初遷淮時經營的是小商業可能更象些。這裡有兩條理由。

吳承恩家並無地產收入

有人說,吳家遷淮後原住在二鋪灌溝,從事的是農業。他們的根據是因為吳承恩死後葬在那裡,並稱那兒為“先壠”。這個證據是不足為憑的。“壠”就是墓地,“先壠”是先人墓地的意思,並不說明他家在那兒有多少土地。城裡人死了總不能埋在城裡,葬到鄉下去是必然的,在鄉下買一塊土地作為墓地是正常的事情。當然,吳家一開始就置下這塊地產,自然用不著再去買的。但我想那樣是不大可能的。吳家由漣水遷來,如果原來就是地主富戶,那他就不會放棄原有的土地,拋開家園到這兒來重置田產,如果是破產農民遷來,那他更不會有錢到淮安鄉下買田。明初從江南向江北移民,是因為江北地多人稀,動員江南富戶到江北墾荒,是有開發江北的目的的。當時是用行政手段“趕”來的,淮安至今農民中仍有“洪武趕散”的說法。明初漣水的經濟狀況不會比淮安好,吳家遷淮決不是因為是富戶而被“趕”來的。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如果吳家擁有一定的地產,當做教諭的吳貞死後,吳家不至於窮到那種地步,吳承恩的父親連個社學都上不起,遲了幾年才上;上了社學又無錢給先生送禮,以致受人歧視;到了最後還是輟學了事。依我的推測,他家簡直沒有什麼地產,他家先輩遷淮後根本不是農民。

我認為吳家來淮後就住在河下

當時河下在淮河(當時也叫黃河,黃河奪淮後,這一帶淮河下游也是黃河的下游。),西邊則是運河,河下處在兩河之間,是一個商埠。當時從各地來的商人和各種職業的人很多,大都聚居在這裡。這些人後來都逐漸入了山陽籍。他家遷淮後落腳於河下,處在一個家家經商的街市之中,從而受其影響,從事某種小商業來謀生是很自然的事情。從現在他家在河下的周圍環境來看,正是這樣的情況:打銅巷、釘鐵巷、粉章巷、估衣街包圍在他家的四周。這些巷子裡的居民基本上經營著巷名中所列的行當。當經商有了餘利,生活狀況有所改善,就向讀書做官的方向進取,並且有了一些成效,出現了兩代學宮(儘管吳貞是例貢生出身,可能要出一點錢,但正好證明他家既有讀書子,經濟上又小有富餘)。這時,他家便拋棄了原來所經營的與現在做官(雖然是不入流的小官)身份不相稱的商業,生活來源就靠做學官的微薄俸祿來維持。一旦這條道路出了問題就會出現麻煩。果然,吳貞死了,沒有官俸了,全家生活立即出現危機,連吳說上社學讀書都困難。如果是官僚兼地主的家庭,是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的。吳家沒有地產,生活艱難,是可以想見的。這時為生活所逼,“修文二世”的書香子弟,中途輟學,弄到店堂做起小生意來,一下子又退回到了小商人的地位。這對於吳家來說,祖上經營過的職業,後人重新拾起,輕車熟道,一般情況下是很自然而不突兀的。 吳承恩說他家的境況“窮孤”。“窮孤”是他家世的主要特徵。所謂“窮”,主要是指經濟上困難。如前所述,他家確實不富裕,有時比較艱難。另外,也可能兼有指命運不太好的意思,幾代以來曲曲折折不發達,沒有交上當大官、發大財的好運。已經做了兩代小官了,結果不但沒有上升,反而又回到了原來的地位,陷入艱難困境。所謂“孤”,大概指人丁不興旺,幾代單傳,勢單力薄,人口不多。吳家困難了,無人資助,受人欺侮了,也沒有人為他撐腰;吳承恩的父親受盡了官府胥吏的敲詐勒索,也沒人為他說句公道話。這些明顯看出他的家族是多麼“窮孤”、寒微。家族內既沒有做大官賺大錢的人可以作為他家政治上或經濟上的靠山,恐怕本族中的兄弟叔伯都很少,現在還沒發現他的家族中其他人的記載。種種跡象表明他家可能幾代單傳。 吳承恩的親戚關係中,也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祖上的親,吳承恩沒有談到過,大概無足稱道。祖母梁氏孃家何處不清楚,八成是淮安人。當時淮安梁家也不顯耀,舅祖的情況也不知道。未見有祖姑母的記載,無從談起。嫡母徐氏是個商人的女兒,生母張氏何許人也更一無所知。關於舅家及姑母家,竟連片言隻語也未見,或者乾脆就沒有姑母。吳承恩的父輩以上親屬情況,簡直是個謎。 有人樂於稱道吳承恩自己這一代中的兩門親戚:一是姐夫沈家,另一是妻舅葉家。他們分別是沈翼和葉淇的後裔。沈翼和葉淇二人,分別在景泰年間和弘治年間任過南、北戶部尚書,這兩家在淮安都很有地位。但是,吳承恩的姐夫和妻子大概只是這兩家的族人,並非這兩位尚書大人的嫡傳裔孫。然而總算是沾親帶故,有一點親戚關係。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兩門親戚的情況。 先說姐夫沈家。《先府賓墓誌銘》雲:“徐夫人生一女承嘉,適同郡沈山。”據此可知,吳承恩的姐夫叫沈山。怎麼知道沈山與沈翼是本家的呢?這是沈山的女兒的兒子即外孫,也就是吳承恩的表外孫丘度,為他的父母撰寫的墓誌銘中反映出來的。該墓誌銘雲。“向淮郡稱大姓者,先尚書沈公之族也;吾母乃公之族,同知公之孫女也。”此墓誌銘又云,其外祖母是“吳太夫人”,“射陽吳公,母舅也”。由此可知,丘度的母親沈氏是吳承恩的外甥女,即“吳太夫人”吳承嘉的女兒。那麼,吳承恩的姐夫沈山當即為“先尚書沈公之族也”。淮安當時姓沈的尚書只有沈翼一人,所以,沈山是沈翼的族人。此外,丘度的中表兄弟在沈翼的族譜中均有明確記載,而且沈氏族譜中還把丘度作為重要親戚記載進去。這些都是確證。

吳承恩資料記憶の漩渦ee2a58b 2012-02-29

吳承恩吳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其故里江蘇淮安東南馬甸鄉二堡村有修葺一新的墓園,淮安市有其紀念館。另有,由六小齡童主演的大型神話連續劇《吳承恩與西遊記》於2010年初熱播。

中文名: 吳承恩

別名: 射陽山人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

出生日期: 公元1501年

逝世日期: 公元1582年

職業: 小說家

代表作品: 《西遊記》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海人氏。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樅陽縣雨壇鄉高甸),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先世漣水(今江蘇)人。父吳銳,字廷器,賣“彩縷文羯”,是“又好譚時政,竟有所不平,輒撫幾憤惋,意氣鬱鬱”之人。因隨祖輩遷徙至淮安府(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著名小說之一《西遊記》的作者。他生於一個由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 吳承恩自幼喜歡讀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科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現實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吳承恩還寫過一部短篇小說集 《禹鼎志》,不過已經失傳,只能看到一篇自序。而《西遊記》的作者是不是吳承恩,學術界對此一直頗有爭論,有學者認為《西遊記》的作者不是吳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詞宰相”李春芳。 吳承恩傑出的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經的經歷為藍本,在《大唐西域記》、《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作品的基礎上,經過整理、構思最終寫定。作品藉助神話人物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改變現實的願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賢神明”的王道之國的政治理想。小說藉助唐僧師徒在取經路上經歷的八十一難折射出人間現實社會的種種情況。小說想象大膽,構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採用人、神、獸三位一體的塑造方法,創造出孫悟空,豬八戒等不朽的藝術形象。全書組織嚴密,繁而不亂,語言活潑生動且夾雜方言俗語,富於生活氣息。主題上衝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豐富了作品的現實內容,具有民主傾向和時代特點。作品諷刺幽默。呈現出不同於以往取經故事的獨特風格。 《西遊記》的出現,開闢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通嚴肅的批判巧妙的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長篇小說浪漫主義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美國大百科全書》認為它是“一部具有豐富內容和光輝思想的神話小說”,《法國大百科全書》說:“全書故事的描寫充滿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味。”從19世紀開始,它被翻譯為日、英、法、德、俄、等十來種文字流行於世。 吳承恩的詩文多散佚,有後人輯集的《射陽先生存稿》4卷存世。吳承恩寫的《西遊記》第一回被選進了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學期第二十一課中。《三打白骨精》被選為蘇教版六年級第八課。另《花果山擁立美猴王》入選滬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學期第三十一課中。《孫悟空棒打白骨精》也入選滬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學期第三十二課中。《火焰山寶扇滅火焰》選入滬教版語文下學期第三十三課中。 承恩草堂

編輯本段幼時

吳承恩自幼聰慧,喜讀野言稗史、志怪小說,“嘗愛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輩所 吳承恩肖像

著傳記,善模寫物情,每欲作一書對之”,“髫齡,即以文鳴於淮”,頗得官府、名流和鄉紳的賞識。嘉靖八年(1529年),吳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創辦的龍溪書院讀書,得到葛木的賞識。 朱應登認為他“可盡讀天下書”,而“以家所藏圖史分其半與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六年後,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浙江長興縣丞,常與友人朱曰藩豪飲,寄趣於詩酒之間,和嘉靖狀元沈坤,詩人徐中行有往來。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約六十七歲時到過杭州,活了大約82歲,晚景淒涼。

編輯本段評價

《天啟淮安府志》評價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游之風。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不過都是他死後的事了。他一生創作豐富,但是由於家貧,又沒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據記載有志怪小說集《禹鼎記》已失傳。目前只遺留後人輯的《射陽先生存稿》四卷。一般公認他是中國的《西遊記》的最後定稿作者,但也有觀點認為不是,目前在學術界保持著爭議(舊時傳說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處機)。

編輯本段出生背景

出生於一個由下級官吏淪落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親吳銳性格樂觀曠達, 吳承恩雕像

奉行常樂哲學,為兒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帖。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受到人們的賞識,認為他科舉及第,“如拾一芥”。 他除勤奮好學外,特別喜歡搜奇獵怪,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或野史,這類五光十色的神話世界,潛移默化中養成了搜奇獵怪的嗜好,隨著年齡的增大,這種愛好有增無減,這對他創作《西遊記》有著重大的影響。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後完成《西遊記》的創作,歷時7年。。

編輯本段西遊懸念

《西遊記》的作者是不是吳承恩?數百年來一直是一個歷史懸案。二十年代,胡適與魯迅從清代學者中論證出《西遊記》作者是淮安嘉靖中歲貢生吳承恩。但是,從目前所能見到的各種《西遊記》版本,都沒有一部是署名吳承恩所作的。最近,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推出《話說吳承恩———〈西遊記〉作者問題揭秘》一書,提出《西遊記》的作者不是吳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詞宰相”李春芳。 其考證思路是從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大字官板西遊記》卷首的“華陽洞天主人校”的“校”字入手,對比楊致和《西遊記》和朱鼎臣《釋厄傳》兩個版本之間增、刪、改的故事情節變化及發展,論證小說的成書過程,理順這三個版本的出版順序,結合其中所體現的佛、道、儒三家思想脈絡,追根溯源論證《西遊記》作者的閱歷及身份,考證出《西遊記》一書與吳承恩毫無關係,真正作者應為明嘉靖時代的“青詞宰相”李春芳。 吳承恩有詩《贈李石麓太史》,石麓為李春芳的號。李籍隸江蘇興化縣,嘉靖年間狀元及第,因善撰“青詞”而累升宰輔。少時曾在江蘇華陽洞讀書,故又有號“華陽洞主人”。曾受命總校《永樂大典》。在《西遊記》第九十五回有一首詩:“繽紛瑞靄滿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載清河海,電繞長春賽禹湯。草木霑恩添秀色,野花得潤有餘芳。古來長者留遺蹟,今喜明君降寶堂。”沈先生髮現,這首詩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跡”,與卷首“華陽洞天主人校”指的是“編撰《西遊記》”之意。 胡適與魯迅主張吳承恩為《西遊記》作者的根據是明天啟間《淮安府志》,該志記有吳承恩作《西遊記》,但未說明此為何類圖書。清代咸豐重刻《淮安府志》刪去這一條。 從晚唐五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元代的《西遊記平話》、《西遊記雜劇》,到明中葉百回本的出現,《西遊記》的創作由民間說話的樸拙、稚嫩,漸次向文人化過渡,終於達到了藝術創作的一個巔峰,成為神魔小說創作的典範。對於《西遊記》的研究、解讀,從世德堂百回本問世之日起,幾乎就一直沒有停止過:關於作者、關於主旨、關於成書,一直是見仁見智、眾說紛法。迄今為止我們所發現的不同版本《西遊記》,明代的也好,清代的也好,要麼署朱鼎臣編輯,要麼署華陽洞天主人校,要麼署丘處機撰,要麼乾脆不署作者姓名,偏偏沒有一本註明“吳承恩”三字。 使吳承恩成為《西遊記》 近乎不可動搖的作者要歸因於胡適、魯迅兩位大學者的努力。 民國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1980年以後,有關《西遊記》作者的研究漸成熱點。仍不斷有學者對吳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質疑。理由是今存吳承恩詩文及其友人文字中從未提及撰寫《西遊記》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載吳承恩著《西遊記》一事並未說明是演義、稗官,而通常情況下演義、稗官是不錄入地方誌的;三是在清朝藏書家黃虞稷所著《千頃堂書目》中吳承恩所著《西遊記》被列入輿地類(即地理類)。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遊記》是邱處機所著,或是其弟子、傳人所著。也有極少數學者立論:《西遊記》是明朝的“青詞宰相”李春芳所著。但是由於論據稀少、牽強,絕大多數學者都不贊同此說。另外一方面,證明吳承恩就是《西遊記》作者的論據似乎更多起來,而且更有說服力。

原因主要有:

一,吳承恩的個人情況與《西遊記》創作者的特徵完全吻合。 二,對各種質疑給出了較為合理的符合實際情況的解釋。 三,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是關於《西遊記》各文字中方言的研究。1980年以後這方面的研究有突破性進展,幾乎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吳承恩就是《西遊記》的作者。 1983年末,章培恆先生在《百回本〈西遊記〉是否吳承恩所作》中指出,從《西遊記》問世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三百餘年裡,各種刊本或署朱鼎臣編輯,或只署華陽洞天主人校而不署作者姓名,或署丘處機撰,沒有一本承認吳承恩的著作權。胡適1921年的《西遊記序》也說此作“是明朝中葉以後一位無名的小說家做的”。後來魯迅先生力主吳承恩說,胡適得到魯迅抄給他的材料,便在《〈西遊記〉考證》中也持此主張。然而細觀他們的考證,所依據的間接材料有二條,直接材料僅一條。

吳承恩資料qq466482656 2012-02-27

吳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其故里江蘇淮安東南馬甸鄉二堡村有修葺一新的墓園,淮安市有其紀念館。另有,由六小齡童主演的大型神話連續劇《吳承恩與西遊記》於2010年初熱播。

吳承恩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樅陽縣雨壇鄉高甸),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先世漣水(今江蘇)人。父吳銳,字廷器,賣“彩縷文羯”,是“又好譚時政,竟有所不平,輒撫幾憤惋,意氣鬱鬱”之人。因隨祖輩遷徙至淮安府(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著名小說之一《西遊記》的作者。他生於一個由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 吳承恩自幼喜歡讀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科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現實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吳承恩還寫過一部短篇小說集 《禹鼎志》,不過已經失傳,只能看到一篇自序。而《西遊記》的作者是不是吳承恩,學術界對此一直頗有爭論,有學者認為《西遊記》的作者不是吳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詞宰相”李春芳。 吳承恩傑出的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經的經歷為藍本,在《大唐西域記》、《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作品的基礎上,經過整理、構思最終寫定。作品藉助神話人物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改變現實的願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賢神明”的王道之國的政治理想。小說藉助唐僧師徒在取經路上經歷的八十一難折射出人間現實社會的種種情況。小說想象大膽,構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採用人、神、獸三位一體的塑造方法,創造出孫悟空,豬八戒等不朽的藝術形象。全書組織嚴密,繁而不亂,語言活潑生動且夾雜方言俗語,富於生活氣息。主題上衝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豐富了作品的現實內容,具有民主傾向和時代特點。作品諷刺幽默。呈現出不同於以往取經故事的獨特風格。 《西遊記》的出現,開闢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通嚴肅的批判巧妙的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長篇小說浪漫主義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美國大百科全書》認為它是“一部具有豐富內容和光輝思想的神話小說”,《法國大百科全書》說:“全書故事的描寫充滿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味。”從19世紀開始,它被翻譯為日、英、法、德、俄、等十來種文字流行於世。 吳承恩的詩文多散佚,有後人輯集的《射陽先生存稿》4卷存世。吳承恩寫的《西遊記》第一回被選進了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學期第二十一課中。《三打白骨精》被選為蘇教版六年級第八課。另《花果山擁立美猴王》入選滬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學期第三十一課中。《孫悟空棒打白骨精》也入選滬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學期第三十二課中。《火焰山寶扇滅火焰》選入滬教版語文下學期第三十三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