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慶檔電影,臨下線之際來拔草了。說實話作為一個從小南方生長的人,雖然也在北京這個文化大熔爐裡生活了十多年,但是對於北方獨有的幽默而言,接受程度上還是會有很多的偏差。

影片講述了東北的小城集安,因為多年前的破吉他手搖滾樂隊的流行,興起了全城的搖滾熱潮,而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小學生胡亮在心中點燃了一個搖滾的夢想,雖然生活不易,卻始終堅持自己要組建一支搖滾樂隊,要然搖滾樂在集安重新流行,重新點燃希望的夢想,以此來捍衛和阻止拆除搖滾之城的象徵——搖滾公園。而胡亮相中的經紀人是曾經風靡一時破吉他樂隊的前經紀人——程宮,一個同樣有著搖滾夢想的年輕人,卻因為陰差陽錯的命運安排,與自己的搖滾音樂之路走岔了,成了一個落魄的經紀人。胡亮將自己的音樂DEMO透過各種方式發給了程宮,希望程宮作為自己的經紀人在集安籌辦一場演唱會以拯救自己夢想標誌——搖滾廣場的大吉他雕像。最初的程宮在金錢的驅使下,答應了胡亮,開始一系列的樂隊組建與演出籌備。樂隊的成員是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員,貝斯手——丁建國,個性反差極大的名字,是個叛逆的富二代,家境富裕,卻就是為了追求自己的搖滾理想,剛剛失戀,只是因為前男友沒有抵禦住父親的金錢攻勢;鼓手——炸藥,一個耍酷青年,為了追尋自己暗戀後消失的女孩——麗麗,喜歡背對觀眾打鼓;吉他手——楊雙樹,曾經破吉他樂隊的前吉他手,因為一次表演中意外腦血栓,不得不離開舞臺,隱匿在一家小醫館當一名婦科醫生,卻偷偷把醫館改造成了一個隱藏的搖滾練習房;鍵盤手——希希,鋼琴老師的女兒,有著跆拳道黑帶媽媽,被逼迫向研究原子彈的爺爺看齊,刻苦學習數理化,卻深受父親影響,熱愛音樂。人物設定上,背景不一,卻有著搖滾人的趨同形象,對現實的叛逆、對音樂的執著、對夢想的堅定,也使得在樂隊表演中每個人是趨同的,但是現實中又是各異的形象。

故事是個Happy Endin的大喜劇結局,雖然有遺憾,老的大吉他雕塑被拆毀了,但是新城市的地標建築新吉他形象卻留存下來;縫紉機樂隊在廢墟上開始的無觀眾表演,到最後全國各地的搖滾迷齊聚一堂,實現了集體演奏、合唱《不再猶豫》,以此致敬曾經中國樂壇的輝煌——Beyond樂隊,這一刻給觀眾有內心的小震撼。

拋開現實本身不說,搖滾樂作為小眾音樂種類,能夠欣賞並熱愛,甚至為之瘋狂的總歸是少數,現實中也很難出現影片中的情況,在工地廢墟中的演出、萬人湧現的場面,這一系列不是依靠夢想就足以實現,也不是僅有的幾個人憑著一腔熱血能夠成功達成的,而做為影片在於向觀眾傳導一種信念,人一定是要有夢想的,哪怕你只是一個小人物,你也可以擁有大夢想,併為夢想去不懈追尋。也許尋夢的路異常艱難,也許夢想在很多人眼裡不切實際,也許依靠夢想不能讓自己安身立命,但是有了夢想,卻能夠促使自己前進;有了夢想,能夠讓自己內心不再寂寞;有了夢想,就總有希望在心頭縈繞鼓舞。

《縫紉機樂隊》上映之後,各方的評論褒貶不一,這裡筆者作為一名觀眾不去評判電影本身的好與壞。用一個小故事的手法,用一種近似誇張的手法,把小人物的形象刻畫到讓觀眾印象深刻,剔除演員本身的演技、劇本講述的手法、導演的拍攝的技巧以及電影本身的製作,《縫紉機樂隊》的上映推出,獲取了還算不算的票房,就已經獲得了成功。電影藝術本身就屬於消費產品,每一個觀眾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多元化的文化發展就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有一樣的觀賞需求,不可能要求所有的觀眾都喜歡同樣的物品。一部影片只要能在快速消費的經濟時代中,迅速獲得票房收入,就可以算得上商業的成功。

從個人角度而言,其實很喜歡看到《縫紉機樂隊》舞臺版的改編,電影作為快消費藝術形式,這種短暫的歡樂之後能讓人回味的內容還是略顯單薄。而這樣的故事、這樣的節奏安排,用舞臺的形式更能夠發揮藝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