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之後皇帝怎麼給考生封官?csbls 2011-11-19

以清代而定,會試(每三年在京都的考試) 中舉的貢生(地方儒學生員(秀才)升入京師國子監就讀的稱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在太和殿舉行進士考試,取得第一名次的考生,由皇帝欽定即“狀元”,二、三名為“榜眼”、“探花”。這頭三名合稱為“一甲進士”,可以得到皇帝賜的“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可賜“進士出身”,“三甲進士”可賜“同進士出身”的頭銜。但只有這“一甲進士”在金殿唱名後,立即按規定封授官職。“狀元”的職名叫做“翰林院修撰”,是個從六品官,相當於現在的地區任職級別;而“榜眼”、“探花”二人,則封授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官職,相當於現在的縣長之職,是個地地道道的“芝麻官”。“編修”一職,是個修國史、實錄、會要的官稱。

而其他人,要加試一次,稱為朝考。經過朝考之後,成績優異的與一甲三人一起進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三年任滿後散官,或者繼續在翰林院任職,或者到六部或地方任職。成績不理想的直接派遣到地方任知縣等職務。

古代科舉之後皇帝怎麼給考生封官?啼笑孤魂 2011-11-19

呃。。。這個問題很難確切的回答。。。

首先,咱們知道古代科舉制度分“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院試透過的叫“生員”也就是秀才,第一名叫“案首”;鄉試透過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會試透過的叫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殿試透過的叫進士,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

至於對應什麼品級的官和工作地點很難說。其實古代科舉制度也無非是一種考試,對中國現在教育上的應試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就像現在我們所說的考研啊、考公務員啊等,考試只能證明這個人有這個資格,但是有沒有工作的能力就得另說了。而殿試是在皇宮考,主考官是皇上,皇上也要親自根據考生的文章中的語言啊、字型啊、見面啊等,來了解考生的性格和能力來判斷那個人能做什麼工作,在什麼崗位上。皇上喜歡的,可能就留在身邊,在宮裡。一般的就根據能力分配出去。

透過鄉試中舉後,就可以做官,升官發財了。

古代科舉之後皇帝怎麼給考生封官?ouyangbat 2011-11-19

一般而言只有三甲皇帝才會親自封官,大多是在翰林院,其他的都的去吏部報道

古代科舉之後皇帝怎麼給考生封官?21柒嫿 2011-11-19

考得好的在翰林院,差一點的就候補在差一點的就回家候補,在差一點的就撞運氣啦

古代科舉之後皇帝怎麼給考生封官?危險細菌 2011-11-19

1111111111111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