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天一般持續多久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4-06-22 回答

一個月左右

黃梅天一般持續多久 深海精靈 1級 2014-06-22 回答

每年6-7月份我國江淮地區梅子黃熟時期,常常陰雨連綿,有時多半月連續不見太陽,人們習慣把它稱之為梅雨天氣;又因這段時期潮溼多雨,衣物及器具容易發生黴變,所以也叫“黴雨”。從大氣角度來看,梅雨是初夏時期,從我國長江中下游及黃海直到韓國、日本南部雨期較長的連陰雨,它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氣候特色之一,也是東亞特有的一種氣候現象。 在我國,梅雨的主要區域位於北至淮河一線,南至28°n附近即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到浙江北部一線,西至宜昌地區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範圍。從形成因素來看,梅雨一般出現在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邊緣的梅雨鋒面中,它是冷暖空氣連續相持在長江流域所造成的。梅雨鋒面從長江中下游延伸到日本南部,形成多雲、多雨、多霧、多雷暴天氣,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和特大暴雨相間出現。在東海、黃海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帶上,海面能見度極低,常常出現鋒面氣旋,加大海面風力。梅雨鋒能維持穩定多長時間,梅雨就能持續多久。當副熱帶高壓再次北抬,脊線移到北緯25度附近時,暖溼空氣越過江淮一帶,北方冷空氣也開始北退,梅雨期結束,北方雨季開始。 每年梅雨的開始日期稱為“入梅”或“主梅”,結束日期叫做“出梅”或“斷梅”。氣候統計表明,梅雨大約在6月上中旬開始,7月上旬結束。有時梅雨期間連陰雨過程中斷幾天,會出現兩段或以上陰雨天氣,有兩段梅雨的,俗稱“二度梅”。平均而言,每年6月17日入梅,7月10日梅雨結束,梅雨期24天。但具體到每一年,入梅、出梅的時間稍有不同,梅雨期的長短不完全一樣。 在梅雨季節,長江中下游常維持著一條穩定持久的雨帶,但雨帶上降雨並不均勻,常有一個或幾個暴雨中心。據統計,長江中下游的大到暴雨有40%集中出現在梅雨期內,梅雨期的暴雨在整個梅雨期乃至全年的降水量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每年梅雨期的平均總降水量約為200一300毫米,具有北部較少、南部較多的分佈特徵。我國氣候學家根據每年梅雨期間降水量和降水日數的多少,將梅雨強度分為3個等級。陰雨日數多、降水量大的年份稱為 “豐梅”,豐梅年梅雨期間降水量有時可達400毫米以上,約佔全年降水總數的1/ 3到1/2;降水日期和降水量比較少的年份稱為“枯梅”或“旱梅”。少數年份,雨帶從華南迅速躍過長江、淮河,進入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一帶不出現梅雨,或者只有很少幾天降水,降水量也寥寥無幾,這種年份叫做“空梅”。 研究發現,入梅時間的早晚與梅雨持續時間、梅雨量有著一定對應關係,即入梅偏早的年份,梅雨持續時間長,梅雨量大;反之,入梅偏晚的年份,梅雨持續時間短,梅雨量小。因此過早入梅或過遲入梅的年份往往是降水異常的年份,非澇即旱。在平均入梅日附近入梅的很多年份,其梅雨量在平均值附近,基本出現了較為正常的年景,呈現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的現象。 正常的梅雨降水,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和人畜的正常生活。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大量種植的水稻,需要適當的水分滿足水稻的正常生長髮育需求。適當的降水給流域提供充足的水資源,彌補冬季降水不足的現狀,適應人類、動物用水的需求;但若降水時間過長或出現暴雨,則容易造成積澇成災,甚或造成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的洪澇災害。梅雨期間空氣明溼度大、溫度高,易造成黴菌大量繁殖,危害人畜健康。海面梅雨鋒附近的海霧和大風,對海上航運和漁業生產也極為不利。 梅雨期間,陽光罕見,空氣的溼度大,各種物品極易發黴,令人的心情鬱悶。但是,梅雨期間是水稻等作物播種的好季節。如果這段時間缺雨或梅雨期太長,農作物的產量都會受到影響。另外,由於梅雨期,降雨強度大,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江河水位猛漲,容易出現洪澇災害,並引發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或國家經濟帶來巨大損失。或是沒有出現明顯梅雨,導致大範圍的嚴重乾旱現象,也同樣給社會生產、國民經濟帶來重要影響。 總之,梅雨與江淮地區旱澇關係極為密切,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因此,對梅雨的氣候規律進行分析,對梅雨與社會經濟的影響做進一步研究,正確評估梅雨的社會影響,也包括做好梅雨的短期氣候預測工作,及時地給廣大農民朋友提供梅雨資訊,為各級防汛抗旱部門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