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再也不香了。

起因是前天(8月24日)監管對國有大行的兩則指導:

1、2021年底以後,不得再存續或新發攤餘成本計量的定期開放式理財產品。

2、9月1日以後,理財產品新增的直接和間接投資,都應優先使用市值法進行公允價值計量,已使用成本法估值的存量資產,應於10月底前完成整改。

這裡面專有名詞比較多,

我們先直接說影響:銀行理財未來收益波動將會變大。

收益波動變大意味什麼?

1、銀行理財要麼失去一大批厭惡風險的保守投資者;

2、銀行理財要麼為了維持穩定收益,將降低高波動資產的投資,進而影響收益率。

大家都記得,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後,銀行理財不再承諾保本。

在以上變化背景疊加下,

銀行理財未來有可能變成:既不保本,收益還會更低的投資品種。

你說它還香嗎?固收+基金比它香多吧?

……

為什麼說銀行理財以後收益波動會變大?

先來簡單理解新舊計量辦法的區別:

1、市值法(新)

:能直接反映資產價值每個交易日漲跌的。

比如銀行理財買了某債券,按市值法去計量,若債券當日價格上漲,自然該理財產品淨值也會跟著漲。

換句話說,

這樣的計量方式是能讓投資者看到“市場心電圖”的,風險是資料視覺化的。

2、攤途成本法(舊)

:用實際利率作計算利息的基礎,反映某個時點上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

很拗口,但簡單理解就是:

資產價值不按市場價格來算,而是按我的買入成本加應計利息來算。

這種計量方式會帶來怎樣的問題呢?

1)銀行理財淨值不能充分反映市場風險!

你所看到的銀行理財淨值是經過修飾的:

因為每日的收益率是將持有到期收益分攤到每一天進行返息,這是個可以預期的固定的值。

所以反映到理財產品淨值上,淨值波動會很小、甚至沒有回撤風險。

但這都有前提:理財產品背後的資產不爆雷、不違約。

那一旦違約,資產價格明明是大跌的,但反映在銀行理財淨值上卻還是一條緩緩上升的爬坡線,投資者根本不知道這背後的風險。

你說若知道了,投資者還知道贖回,但因為不知道,很多投資者往往是被犧牲的。

2)不利於銀行徹底打破剛性兌付

攤途成本法還是會給投資者帶來一種假象:銀行理財穩得很!保本咧!

但正如招商證券所言:

銀行理財估值不規範的現象普遍存在,攤餘成本法估值有被濫用之嫌。

這有悖於資管新規公允價值計量的原則,也不利於銀行徹底打破剛性兌付。

參照公募基金做法,儘量採用市值法估值應是大勢所趨,迴歸代客理財之本源。

攤餘成本估值理財產品規模大幅增長,容易積累風險,危險銀行體系的穩健經營。

所以,對於銀行理財,大家明白以後要怎麼投資了嗎?

文章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可以點贊+分享喔 ~ ~

更多理財內容,關注公眾號「菜鳥理財」獲取知識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