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地產數字化的“三國”遊戲。

故事緣起:

l

7月末,易居配股引資阿里,阿里18。6億港元買買買,持股易居至13。26%躍居第二大股東;

l

雙方將成立由阿里控股的合資公司,第一期計劃投入50億元,阿里股權佔比85%,為控股股東,易居股權佔比15%;

l

雙方將在包括線上線下房產交易、數字營銷和交易後相關服務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共同建立

線上線下交易生態閉環

。阿里協助易居全面提高現有業務的數字化和線上化水平,易居則將發揮自身在房地產代理領域的專業優勢,組建獨立技術運營團隊配合合資公司開展工作及提供專業支援。

阿里投了易居,地產人該不該後背發涼?

丁祖昱稱這次合作為“十萬億的市場迎來一個新物種”,打造的產品定義為“房地產線上線下數字化交易平臺”,目標明確、路徑清晰。而這次網際網路與地產的再度跨界聯姻,在同行間的探討卻並不多。作為一枚開發商客研人員,我倒從故事中讀出了更多的可能性,不妨從各角色角度出發嘗試探討一下。

阿里——皇叔並非姍姍來遲

阿里投了易居,地產人該不該後背發涼?

地產這塊有著16萬億量級的巨型蛋糕,不論是阿里還是騰訊都垂涎已久。

阿里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但

如果沒有地產,這天下就不完整

。於是早在2010年,阿里巴巴就和口碑網聯合上線了房產頻道,但僅僅一年時間口碑網就宣傳失敗,房產頻道最終停滯不前。2011年之後的多年間,阿里又聯合萬科推出了系列線上購房活動,但也僅限於活動而非正式涉水。直到最近幾年阿里法拍業務做得風生水起,大量的法院都透過阿里來進行房產銷售,這讓阿里有了網際網路房產的經驗以及積累,最終阿里房產成功上線。阿里顯然並不滿足於此,但地產與傳統消費行業的交易模式畢竟有著本質區別,

快速精準的引流埠與成熟可用的交易模型至關重要

,而易居恰好就是這樣的存在。於是2018年易居於香港上市之際,阿里就以3。9億港元認購易居新股,成為易居的四大基石投資者之一。這期間阿里收穫了多少我不得而知,但合作的再度加碼,充分說明阿里覺得還有更多糖分可以吸取。

騰訊作為同樣近5萬億市值的另一網際網路巨頭,對於流量寸土必爭,地產領域也不例外。2019年3月,螞蟻金服和老虎基金聯合領投蛋殼公寓C輪。2020年,在阿里和易居宣佈戰略合作之前,7月24日貝殼找房正式向美國紐交所遞交IPO申請,估值千億,成為截至目前中國企業年度最大規模的赴美IPO專案。貝殼找房的背後正是騰訊的加持:招股書顯示,騰訊相關方持有貝殼12。3%的股權,為貝殼第二大股東。再後來,我們在微信的九宮格中,看到了貝殼找房。不同於阿里易居對於地產交易生態鏈改造的豪言壯語,騰訊與貝殼的合作,更像是資本投資與流量共享。

對比之下,阿里顯示出了更大的野心與威脅力。儘管對於雙方合作的目標,丁祖昱表示是:“為置業者提供更便捷、高效、透明的增值服務;為房產經紀人提供更多的產品、工具和實惠;為開發商提供降本增效的線上線下、數字化的交易平臺等”。其對於購房者和開發商的便利連結,我們絲毫不懷疑。

但當客戶抓取與引流足夠精準、VR技術足夠強大、線上交易平臺足夠成熟之後,這個工具對於地產經紀人和開發商營銷部的威脅,會不會如同淘寶對於實體電商的威脅?甚至,它會不會成為吞噬掉易居傳統代理模式的新物種,都未可知。一切,取決於阿里的學習能力與場內野心到底有多強大。

易居——縱橫之道,籌謀長遠

阿里投了易居,地產人該不該後背發涼?

易居一直是代理行業中,比較“好學”與“上進”的存在,共享、整合、打通,正是易居的核心基因。除了目前的三大核心業務(一級營銷代理、克而瑞、房友)之外,易居從未停止主動發掘一些新賽道,做一些新嘗試,當然有成功也有失敗,但是其志可嘉。創始人周忻更是最擅長縱橫聯合之術,從其上市時股東名單中有恆碧萬融等25家房企就可見一斑。儘管如此,不論從成交總額還是營業收入,易居還是被貝殼拉開了距離:

阿里投了易居,地產人該不該後背發涼?

不同的是,貝殼的主要營收來自二手交易,新房交易上主要依靠渠道服務,而易居主要以新房為主。易居想要當地產行業“最好”的服務生,一方面需要保持新房業務的固有優勢,利用資源、技術、服務等保持此核心業務的高速增長;另一方面,迫切需要開闢出有競爭力、有增長勢能的第二業務賽道。數字化,是易居目前迫切需要的、能趕超貝殼的利器,它能提高房源與客源的精準匹配度,能使易居釋放出更強的戰鬥力,而這也正是阿里最擅長的。阿里可利用自身優勢和未來合資公司的平臺優勢,為易居提供企業發展所需的各項戰略決策諮詢,同時將為易居各項業務的線上化、數字化提供支援和解決方案。

阿里投了易居,地產人該不該後背發涼?

資料來源:富途研究,Wind

這種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新服務生”顯然會對貝殼造成威脅,也會讓其它傳統服務生望其項背。但容易讓人忽略的,是易居旗下一個看起來營收不高的板塊(2019年收入9。8億)——克而瑞。

阿里投了易居,地產人該不該後背發涼?

作為幾乎每個開發商都會使用的資料庫,克而瑞不滿足於“工具”的角色,除了對區塊鏈等技術的學習引用和自身資料庫的不斷豐富升級外,還與許多開發商聯合開發了開發商內部研判系統,這些系統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開發商的研判效率,同時開發商也為克而瑞在方法論上做了反向賦能。

未來阿里的“真氣”輸入,可以進一步完善克而瑞資料的豐富度與精準度,同時能在系統和演算法上為克而瑞再度升級,再疊加近年來從開發商內部吸取的實操方法,目前一鍵生成簡略版投研報告的功能,未來可能會變為一鍵生成精準定位報告,到那時,開發商內部市場和客研人員的差異化優勢,又在哪裡?

開發商——奉“天子”以贏山河

阿里投了易居,地產人該不該後背發涼?

阿里與易居的這次聯姻,在開發商從業人員間幾乎沒有引起任何討論。大概至少從明面上看,應該引起警覺的是貝殼、房多多、世聯、中原……畢竟這場婚姻的雙方都有共同的說辭:更好地服務於購房者與開發商。你看,貌似爸爸還是爸爸,兒子還是兒子,說到底這個聯盟的觸角也還不至於伸到自己做開發。

但請不要忘記,這個爸爸是開發商公司,而非個人。對於開發商內的從業人員,尤其是營銷、客研、招採從業人員而言,不可不計深遠。當AlphaGo被正確的演算法和模型餵養了足夠多的資料之後,人類就再也不是它的敵手。

況且,當乙方過於強大之後,甲方的話語權和議價權又何在呢?如今營銷人員被渠道綁架的慘狀,不夠痛麼?我想,開發商是不想被掐住喉嚨的。

那麼,開發商及內部從業人員的最後一條護城河到底是什麼?

竊以為,是開發商和易居共同的爸爸——購房客戶。

早在2018年,中國住宅人均套數就已達1。1套,也就是說,未來大部分的購房客戶,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的客戶,已經是某個開發商的成交客戶了。(所以你看,每當VK銷售遇到瓶頸時,都會拿出老客戶名單call一遍,大機率能一解燃眉之急。)阿里和易居費盡心思想得到的更精準的客戶資料,現在就躺在各大開發商的檔案系統裡。只是

這個資料的顆粒度還不夠

。目前大部分開發商對於成交客戶的資訊錄入,還僅限於姓名、身份證號、電話、住址等基礎資訊,在交房的時候會增加家庭成員資訊。客研系統較為成熟的公司,會在交房後進行回訪,蒐集客戶對於產品的使用反饋,方便進行下一階段的產品最佳化和迭代。但是,也僅此而已。

完全可以做得更多。

舉例,目前多數專案做定位時,需要涉及到配套的體量和內容。易居克而瑞這類的外部單位,多半以其它專案為參照物,給出一個粗略的內容建議,做2000㎡的會所,裝修要高大上,運營找專業機構,在其中做恆溫泳池、做雪茄吧、做紅酒吧……靠譜麼?相信甲方人員會統一呵呵噠~這就是甲方思維與乙方思維的差異。一個強大的開發商,如VK這類,在全國擁有足夠多已交房的專案,有足夠多已運營的會所,那麼就有足夠多可供研究的範本。這些範本的深度資料,外部單位無從獲取。之前有哪些專案運營的會所是盈利的,這些會所體量與專案體量、客戶數量的比例關係是怎樣的,會所中經營的各業態,哪些是客戶使用率高的,哪些是客戶滿意度高的,哪些是客戶再購房希望增加的,每一類業態對應來使用和消費的是哪一些客戶,各業態投入產出比怎樣,不同城市不同地段的經營表現怎樣。新專案的定位,以此為依據,才可能談得上精準,這,就是開發商客研的護城河。

若有決心,開發商可利用既有客戶建立更加精細的資料庫,結合人力與技術,將他們的家庭結構變化、生活軌跡變化、消費偏好變化、空間需求變化形成動態跟蹤庫,為開發商各方面決策(尤其是產品打造、營銷活動)提供最真實準確的依據。利用物業與營銷聯動增加客戶粘度,建立更為順暢的再購、推薦機制及通道……競爭壁壘有多厚,取決於你對客戶有多瞭解和尊重。

藍光的老闆曾說,房地產已經從高速公路轉向“川藏路”了。

如今,路上還多猛虎。

所以你我只有更加生猛,才能持續飛馳。

阿里投了易居,地產人該不該後背發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