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討論了一個話題,中醫裡“風”那些事,分為4部分,①六淫中,“暑”的意思是熱;②“風”的類比;③《黃帝內經·素問·風論》的“風”;④《黃帝內經·靈樞·九宮八風》中的“風”。

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陳勝昔,網名Water,今天帶給大家“茶話《傷寒論》”第8講。有人問我,《傷寒論》汗、吐、下等這些方法中,邪氣在體表,發汗解表是正確的治法。但是桂枝湯證已經有“汗自出”的狀況,既然已經自汗了,為什麼身體卻沒能夠汗出而自愈?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不難理解,這裡的“汗自出”所流的汗是人的正氣,而不是邪氣。就好比家長拿錢給小孩讓小孩自己去吃早餐,雖然每天都給錢,但小孩卻拿了錢去玩了遊戲。錢是花了,卻沒有用在刀刃上。桂枝湯中芍藥的作用,就是約束他把錢花在刀刃上。當芍藥把這個“樞機”(旋鈕)旋轉過來以後,以前的錯亂秩序就會恢復正常,這時候,所排出的汗才是邪氣。很多中醫書把桂枝湯列為“汗劑”,我認為這是錯誤的,桂枝湯只是恢復了秩序,並沒有顯著的發汗效果,汗是人體自己發的,是人體排出外邪的本能。桂枝湯能發汗的話,還喝熱粥以助藥力做什麼?還溫覆做什麼?麻黃湯才是汗劑,正常人喝了麻黃湯就會出汗。

中醫裡,“風”那點事

中醫基本的名詞和概念大多要從《黃帝內經》找起。我最早學習《傷寒論》的時候,對於太陽中風桂枝湯證這個“風”理解不了。我想著,寒和暑就是溫度高低;躁和溼就是溼度高低;火也比較容易理解,著火了嘛。這些在生活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看到。但是這個“風”,到底是個什麼?風只是空氣流動的話,如果溫度、溼度適中,又怎麼會傷到人體?《黃帝內經》中出現“風”字約400次,如“虛邪賊風”、“八風之理”、“風雨不節”、“賊風數至”、“勞汗當風”、“發為風瘧”、“風客淫氣”、“因於露(lù)風”、“春傷於風”……,從字面來看,除病名使用之外,“風”所指的主要是六淫之一,即風邪,大體上,既包含空氣流動的那種風,又包含空氣中所能致病之物。但是,我總覺得風不是邪氣,所以面對風邪產生的這樣那樣的影響,我無法接受這個現實,困擾了我很長時間。

先捋清一個觀點,我對《黃帝內經》中的六淫有一個結論,風寒暑溼燥火,這裡的“暑”是“熱”的代指,並非後世醫家所說的“溼熱”。在《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溼勝則濡瀉。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溼風。”,前面“熱勝則腫”的“熱”,在後邊不見了,卻出現了一個“暑”。《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少陰司天,熱氣下臨”;《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厥陰所至為風生,終為肅;少陰所至為熱生,終為寒;太陰所至為溼生,終為注雨;少陽所至為火生,終為蒸溽;陽明所至為燥生,終為涼;太陽所至為寒生,中為溫。”,六氣中的少陰與熱對應。《黃帝內經》中其它包含“暑”字的還很多,如“喜怒傷氣,寒暑傷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陰居以避暑”、“逆寒暑之宜”、“天有寒暑,人有虛實”、“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夏傷於暑”、“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暑”往往和“寒”相連,寒的對面是熱,絕對不是溼熱,更詳細一些,“天暑地熱”,熱邪在天為暑在地為熱。所以,在《黃帝內經》中,六淫中的“暑”就是熱的意思。還有一個問題,很多人不知道怎麼理解“熱”和“火”,看看生活很容易明白。比如夏天室內溫度很高,這就是熱;這時候,你家室內著火了,這就是火。反過來,冬天室內溫度很低,就是寒,但是冬天你家室內著火了,也是火。溫度高低與是否著火沒有關係,火是火,熱是熱,一定要區分開。容易見到一些寒性體質的人,他們中有些人很容易上火,說明體質寒熱與是否上火沒有關係。中醫有君火和相火的區別,很多人在這個問題上一團亂,實際上,君火的問題就是熱的問題,相火的問題就是火的問題,這樣來看待,則明明白白。

六淫風寒署溼燥火,之所以如此命名,並不是因為什麼成分,而是人體對他們的反應,即,六淫中於人體以後人體的反應形態。這個一定要分清楚。有的人口口聲聲說“客觀”,但是,一切客觀都立足於主觀反應,也就是說,人只有精神存在才有感受存在,對我們起作用的不是別人怎麼說,而是自己的感受!比如,房間溫度25度,有的人說太冷了,有的人卻說太熱了,所以,溫度冷熱只與具體的個人感受有關。再比如說學習,學習這件事本來沒有好壞之分,但對於有的人來說是快樂的,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卻是痛苦的。六淫也是一樣的道理,外邪中人,表現出疏洩、遊走、動的狀態,這就是風邪,只需要看人體對它是什麼樣的表現,不需要管是什麼成分。

《黃帝內經》“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孫子兵法》“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黃帝內經》“清靜則肉腠閉拒”,從營衛講,汗孔緊閉(表實),風邪無從而入;從精神上講,“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精神內守,不為物慾所動,堵得嚴嚴實實。同為古代經典,《黃帝內經》防範外邪相侵,而《孫子兵法》卻伺機收拾對方,事物的正反兩面躍然紙上。在我們目前已知的範圍內,自然環境中無時無刻都存在病毒、細菌之類的微生物,當然,還有大量我們未知的一些東西,這其中對我們健康有害的那部分就是邪氣。我們能夠在自然環境中生存,說明環境對人來說總體上是處於平衡狀態的,也就是說,環境之物對我們有益的部分與對我們有害的部分相互抵消,大體上是平衡的。或者也可以這樣講,環境與我們之間是處於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平衡狀態,也就是“五行”所代表的思想。在自然界中,風是空氣的流動,看看江河湖海,水液的流動又何嘗不是另一種“風”。當人的正氣不足的時候,不可能能堵住各種窟窿實現《孫子兵法》所言的“先為不可勝”,所以自己處於一個漏洞百出的狀態,接觸更多的風,就必然會被更多的“邪氣”所侵蝕,邪氣積累越多,對人造成的傷害越大。另一個角度看,不論是風還是水,如果流通的體量過度,除了會增加侵蝕,也可能會稀釋主體,對人體有“洗”的作用。我非常不主張喝“純淨水”,就是因為長期喝下去,這種純淨的東西必然會稀釋人體,讓人的身體成分的比例和自然環境偏離更遠。風這件事,用社會現象打個比方,和風氣、潮流是一個道理,比如我們堵不住自己的獵奇心理,就會對一些流行的新奇事物保持興趣,因此,則可能會被很多無用和無益的東西所幹擾,被騙取錢財或者荒廢時間。

那麼,風邪在人體的表現都是怎樣的狀態?

《黃帝內經·素問·風論篇第四十二》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願聞其說。岐伯對曰:風氣藏於面板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洩。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dié)慄(lì)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zì)。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洩,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洩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shù),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䐜(chēn)而有瘍(yáng),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癘(lì)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面板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

風中五藏六府之俞,亦為藏府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洩。外在腠理,則為洩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帝曰:五藏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pěng)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yì)幹,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墯,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máng)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tái),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gé)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chēn)脹,食寒則洩,診形瘦而腹大。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rú),口乾善渴,不能勞事。洩風之狀,多汗,汗出洩衣上,口中幹,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帝曰:善。

這段話比較長,為什麼要費這麼大力氣讀完?因為這段話很有代表性。前面說過,《黃帝內經》中,“風”字出現了近400次,而這篇《風論》是對六淫之一“風”最為完整的表述。分別講述了“藏於面板之間”、“風氣與陽明入胃”、“風氣與太陽俱入”,然後又有“偏風”、“腦風”、“目風”、“漏風”、“內風”、“首風”、“腸風”、“洩風”,接著又講了“肺風”、“心風”、“肝風”、“脾風”、“腎風”、“胃風”,最後重點解釋了“首風”、“漏風”、“洩風”。

這麼多的“風”有什麼共同點呢?“肺風”、“心風”、“肝風”、“脾風”、“腎風”、“胃風”、“首風”、“漏風”,全部都有“多汗”、“惡風”的特點。“洩風”只有“多汗”,沒有惡風。回過頭來,看我們《傷寒論》中的桂枝湯,“【6。14】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汗出”、“惡風”二字和《黃帝內經》對風的描述完全一致!病雖然在營衛,但是同樣具有出汗、怕風的特點。人對六淫中某種的憎惡,可能會比較容易地讓我們瞭解到疾病的根源,所以,對細節的感受不容忽視。

之前說過,中醫裡面有很多極容易讓人混亂的地方,接下來我們看《九宮八風》這一篇,因為這一篇也包含了很多的“風”,但是,這和我們桂枝湯中的“風”完全不是一回事。

《黃帝內經·靈樞·九宮八風第七十七》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

太一日遊,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返於一。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

太一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則多雨,後之則多汗。太一在冬至之日有變,佔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變,佔在相;太一在中宮之日有變,佔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變,佔在將;太一在夏至之日有變,佔在百姓。所謂有變者,太一居五宮之日,病風折樹木,揚沙石,各以其所主,佔貴賤。因視風所從來而佔之,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衝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謹候虛風而避之,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

是故太一入徙立於中宮,乃朝八風,以佔吉凶也。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心,外在於脈,氣主熱。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脾,外在於肌,其氣主為弱。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肺,外在於面板,其氣主為燥。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小腸,外在於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腎,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lǚ)筋,其氣主為寒也。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兇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大腸,外在於兩脅腋骨下及肢節。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肝,外在於筋紐,其氣主為身溼。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兩實一虛,病則為淋露寒熱。犯其兩溼之地,則為痿。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僕偏枯矣。

第一段話,太一在某地多少天,可以理解為節氣片段,簡單說,就是以地球為中心,以28星宿為一個面,太陽在這個面上跑一圈就是一年,以冬至時候的位置為起點,把這一圈分成8份,每一份就是所謂的一個“宮”,每個宮佔的時間長度大約45、46天。當然了,如果你學過占星術或天文學的話,還牽扯到黃道面、白道面、歲差、章動之類的問題。古人把28星宿叫“日月之舍”,“舍”就是房子,意思是太陽和月亮從哪裡來,再回到什麼地方去。古人根據節氣或者某些特定的日子的天氣現象,來進行一些農業、自然災害、社會等方面的預測,這就叫“占候”,在《玉匣記》裡面仍然能看到這些東西。古人把時間和方向聯絡起來,這個在數術中有大量的應用,比如風水、奇門,瞭解一下就明白了。

《九宮八風》篇的後半段,風從什麼方位而來,如果這個方位和季節屬性相反的話,就是對人有害的。很明顯,這裡的風不是前面《風論》篇所謂的“風”,當然也不是《傷寒論》桂枝湯的“風”,而是邪氣的統稱。我們把這麼大一個段落挪過來,就是為了把這個區分清楚。

最後。六淫“風寒暑溼燥火”,我們依然用這些詞眼,但我們需要明白暑就是熱就行了。六淫中的哪一種對人造成了傷害,人就怕哪一種。比如傷寒了,人就怕冷;傷暑了,人就怕熱。不用說,傷風,人就怕風。道理就是這樣。但是,問題不止於如此,在六淫中,風邪會讓人體處於一種疏洩狀態,這種靈活遊走的疏洩會幹很多壞事。風在五行中屬木,會感應人體的木氣,木具有生髮、疏洩的作用。如果風邪感應木氣,那麼木的狀態就會異常,就會出現“木克土”的腹痛、“肝乘脾”消化不良之類的情況,而風邪傷脾,就是《傷寒論》太陰篇的桂枝湯證。有人說,《傷寒論》三陽為熱,三陰為寒,如果這種觀念橫塞胸中,太陰篇的桂枝湯證也是低熱的狀態,哪裡來的寒?去年冬季某一天下午,小學班主任打給我電話說我兒子肚子疼,讓我接回家。我為兒子把脈,脈浮緩,易出汗,但是腹痛很明顯,我認為是風邪克脾引起的,弄了桂枝湯,加大了白芍的量,也有建中湯的意思,喝下1小時以後就不再腹痛,第二天一切如常。按道理來說脈浮病在表,又為什麼會出現腹痛?我認為,這是“同氣相求”的原因,即體表的風邪感應了體內的風邪,也有可能是風邪由太陽傳太陰,但是,不論怎麼說,風邪傷脾這個是肯定的。有人認為外感病和內傷病的治法不一樣,我個人也不敢苟同!我上面的例子就說明了,外感病的治法和內傷病的治法是完全一樣的思維方式。

總結一下,本講的話題是中醫裡“風”那些事,分為4個部分,①六淫中“暑”就是熱;②“風”的類比;③《黃帝內經·素問·風論》的“風”是風邪,以出汗、惡風為主要特徵;④《黃帝內經·靈樞·九宮八風》中的“風”只是邪氣的意思,不是風邪。

這一講就到此為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