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將中世紀裡東西羅馬之間的愛恨情仇簡單和大家梳理了一遍,也講了很多在那個動盪不安卻又十分漫長的年代裡藝術隨其產生的變化。也許對於中世紀來講,我們只需要將他作為一個歷史必經的過程去看待,而無需過多的貶低或者是嘉獎,歷史的發展有他的必然性或者偶然性,任何站在上帝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並喜歡指手畫腳的習慣都不算太好。

聖彼得、聖馬可、聖索菲亞三做大教堂的區別到底在哪?-中世紀藝術尾聲

聖彼得大教堂

多納託·布拉曼特,這個有點陌生的名字與聖彼得堡大教堂密不可分,他正是這所教堂的第一任建築設計總監,同時他也是拉斐爾的朋友,當然也是米開朗基羅的死對頭,之後我會在文藝復興時期再講講他們幾個人之間的恩怨。

老哥在接到了教皇給到的任務後已經50多歲了,雖然他很希望能夠為羅馬再創奇蹟,但他設計的教堂在去世後也沒有建完,無奈之下只能轉交到拉斐爾的頭上。

古羅馬式的教堂一般可以分成

傳統的羅馬式、拜占庭式

哥特式

三種,而這座教堂由於經歷了太多的時間和設計者,所以等同於它將教堂的建築樣式進行了融合。對於教堂建築風格分類的理解是欣賞作品必須要知道的知識點。首先我們如果從平面構圖上來理解,羅馬時期的教堂分為

集中式

巴西利卡式

希臘十字式

拉丁十字式

等。

而如果你從高度和穹頂的複雜來思考的話,那則會出現傳統的圓拱、尖拱、交叉肋拱、飛扶拱等建築,例如越來越高的哥特式建築。

以下重點梳理內容(必讀):

集中式:

可以理解為所有東西以一箇中心點而擴充套件,完美的代表就是萬神廟。這是東正教也就是拜占庭帝國常用的教堂設計,因為他們認為所有人都有資格領聖血聖體,所以集中在一起就是凸顯這人們平等。(聖血聖體可自行百度檢視)

聖彼得、聖馬可、聖索菲亞三做大教堂的區別到底在哪?-中世紀藝術尾聲

集中式教堂設計-萬神廟

集中式非集中式:

是西羅馬帝國的偏愛,因為那邊的天主教認為不是誰都有資格與上帝溝通,領聖血是神職,需要專業的人,而普通訊眾只可以領聖體。所以,將教堂分成了幾個部分,巴西利卡就是這種設計形式。這也體現了中世紀西邊教皇統治的極致,等於從骨子裡告訴你神職和普通人是有區別的。

聖彼得、聖馬可、聖索菲亞三做大教堂的區別到底在哪?-中世紀藝術尾聲

巴西利卡式

巴西利卡:

建築形式為東西走向,用圓柱將內部空間縱向分成了幾個部分。一般分割的區域會呈現中間大、兩邊小的樣式。原本設計的是東側為大門,圓拱在西側。後來完全反了過了,圓拱即聖壇的位置改成了東側,西側為大門,據說是因為祈禱耶穌受難的時候不用換方向。這種分割的形式也會與集中式結合,既中間為集中式,前後或兩邊進行分割。

聖彼得、聖馬可、聖索菲亞三做大教堂的區別到底在哪?-中世紀藝術尾聲

拉丁十字式

拉丁十字式:

隨著宗教儀式的複雜性,人越來越多,不同的儀式就要去到不同的位置。所以將原來長方形的巴西利卡式在橫向上進行延伸,就像十字架一樣的結構,但是這仍然具有很強的主次等級之分。

聖彼得、聖馬可、聖索菲亞三做大教堂的區別到底在哪?-中世紀藝術尾聲

希臘十字式

希臘十字式

希臘十字式:

四個方向等長延伸,少了很多階級等級,有點集中式的意思。

前面說過,布拉曼特去世後,聖彼得大教堂重建的任務交到了剛剛而立之年的拉斐爾身上,1513年,他接過重任,將之前希臘十字式的教堂設計改成了巴西利卡式,但後由於政治和戰爭原因被迫暫停。

7年後拉斐爾卻英年早逝,使得教堂的建築設計總監又要換人。順便說一句,之前講萬神廟的時候說過,他去世後被安葬於羅馬萬神廟裡面,可見當時的地位,如果拉斐爾沒有去世的那麼早,我們今天看到的聖彼得大教堂就一定不是這樣的設計形式。

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設計演變過程(圖片來自網路,加以自己的文字註解)。由這張複雜的圖片能夠看出,最初布拉曼特在接到這個專案的時候是想回歸到古羅馬文明的建築輝煌,採用均衡的希臘十字結構。

聖彼得、聖馬可、聖索菲亞三做大教堂的區別到底在哪?-中世紀藝術尾聲

拉斐爾去世後,在1534年,教皇保羅三室委派義大利著名的建築師帕魯奇·艾伯託尼繼續這項浩大的工程。帕魯奇在保留了第一任建築大師布魯曼特的希臘十字結構的同時,縮短了其寬度,又融合了拉斐爾當時設計的巴西利卡,但他的設計沒有實施就被直接“腰斬”了。1536年,小桑加羅出馬,他的名氣在當時也是不輸於任何人的,聰明如他,他的設計就是將之前三個人設計進行融合。整體上偏拉丁十字式,只不過兩邊縮短了。同時又在教堂的西側兩邊加進了哥特式的穹頂,畢竟這種象徵著羅馬教皇至高無上的地位的建築不能丟。他對於拉丁十字的保留完美的展示了既不與民同樂但又有想平易近人的觀點,這一波神操作想必教皇應該滿意了吧!

在這裡簡單說一下,哥特式建築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尖尖的穹頂,這種建築風格的形成其實是對於基督教文化的一種精神上的不斷昇華,說白了就是傳統的古羅馬乃至古希臘的圓形穹頂被逐漸往上延伸變成了尖的穹頂,並且穹頂越高就越能體現出宗教精神的力量,所以就是越來越尖,越來越高,有的直接就是塔。

事情到了這裡你以為結束了嗎?小桑加羅的方案完成了嗎?答案是當然不會,1546年,小桑加洛去世了,該專案被由朱里奧·羅馬諾主持,但不幸的是在同年羅馬諾也去世了。

我個人感覺這是一個極度高危的職業,難怪下一位“繼承者”十分的不想接這個專案。

此時,72歲高齡的米開朗基羅

被迫

出山了,1547年,這個拖了長達半世紀之久的工程成了個燙手的山芋,準準的落到了小米的手裡。但你可以拒絕甲方,但決不能拒絕教皇。

其實聖彼得大教堂未最終落成也有很多戰亂和複雜的政治鬥爭原因的影響,但無論如何,大師就是大師。文藝復興三傑的拉斐爾已經去世,此時他為了榮耀而戰,出山後終於給出了一個完美的方案。

米開朗琪羅保留了最初布魯曼特的

希臘十字結構

,只是他將教堂四角設計的更圓滑。雖然他們之間有些愛恨情仇,但活到72歲的米開朗基羅對於藝術是完全不帶有個人情感色彩的。

我個人的猜想是希臘十字式結構在當時仍然複雜的政教體制下是最不觸碰大家底線的,不偏不倚,不多不少,有高高在上的神權,也有平民百姓,這點做的剛剛好。

1564年,米開朗基羅去世,此時的專案基本已經完工了,教堂收尾工作落在了吉亞科莫·德拉·波爾塔和多美尼克·豐塔納的身上,名字你記不住沒關係,

你要記住他們又改了設計!!!

在1626年聖彼得大教堂竣工時,前面多了

三段巴西利卡式

的建築,整體看下來有點更偏向與拉丁十字式。

總之,這個長達120年的建築終於問世了,它雖然飽經著滄桑與戰火,經歷了漫長的政治歷史鉅變,但終於與文藝復興一起迎來了曙光。

如果你能堅持的看到這裡,我會反手就給你一個大大的贊,這是多麼熱愛藝術的小夥伴啊!

但如果你還是有點暈的話可以稍微冷靜一下,其實在古羅馬後期,很多教堂的建築都是將幾種形式融合在一起的,只要你看懂了我精心總結的重點梳理內容,分清了巴西利卡和集中式的區別,那麼曙光也同樣屬於你。

在上一篇文章中講過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即是巴西利卡式的長方形分割走向,中間又是集中式的機構,是典型的拜占庭建築。

聖彼得、聖馬可、聖索菲亞三做大教堂的區別到底在哪?-中世紀藝術尾聲

聖索菲亞大教堂

所以你不用過多的糾結它一定是某一種建築形式,只能說他包含了某一種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聖彼得大教堂是中世紀教皇國天主教的中心,而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東正教也就是拜占庭帝國的中心。這些教堂雖然都慣用個“聖”字,讓人傻傻分不清楚,但區別是非常的大的。

聖彼得大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接下來還得說一個

聖馬可大教堂

。聖馬可大教堂位於水城威尼斯市中心的聖馬可廣場上,公元828年有一個威尼斯商人將聖馬可的屍體運回到了威尼斯,頓時那裡成了聖地。(聖馬可是耶穌的使徒,是《馬可福音》的作者)。

聖彼得、聖馬可、聖索菲亞三做大教堂的區別到底在哪?-中世紀藝術尾聲

聖馬可大教堂

在公元829年,由於聖馬可的威望,威尼斯開始修建這座教堂,並在公元1043~1071年間進行重建。這座教堂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是集拜占庭、中世紀、哥特式、文藝復興等多種建築藝術元素於一體,其中教堂的5個穹頂的靈感據說是來自聖索菲亞大教堂。

教堂內部有400根大理石柱子,內外鑲嵌的4000平米的馬賽克鑲嵌畫,這些真的都很拜占庭。

聖彼得、聖馬可、聖索菲亞三做大教堂的區別到底在哪?-中世紀藝術尾聲

聖馬可大教堂內部鑲嵌畫

聖彼得、聖馬可、聖索菲亞三做大教堂的區別到底在哪?-中世紀藝術尾聲

說它有意思不是因為它很“豪氣”,而是它與之前兩所教堂截然不同,

聖彼得大教堂是天主教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東正教教堂這是非常明確的事。但聖馬可教堂的神操作就是它本身有著天主教堂的靈魂,卻非要貪戀東正教拜占庭的奢華。要知道當時基督教被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時候,是打的多麼的不可開交。但在中世紀時期也就只有威尼斯敢這麼做,因為當時他在脫離了拜占庭的統治後,也是經濟武力兩手抓,他是唯一一個不受西方黑暗教皇摧殘的國家。或許,威尼斯當時長期受到拜占庭帝國統治,根深蒂固的信奉者天主教的信眾卻仍然難以捨棄那份對於拜占庭藝術嚮往,畢竟誰也不想跟中世紀裡西邊那些不洗澡的人學。

於是,硬核威尼斯硬是把天主教的教堂用了最最純正的東正教建築設計模式,五個大穹頂和數不完的鑲嵌畫讓人以為自己是去了拜占庭的東正教教堂。

但威尼斯其實也沒有那麼有錢,畢竟以前就是拜占庭管轄的一個小區域,但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他們就不一樣了,聖馬可大教堂中很多的寶貝都是來自拜占庭,他們從東邊帶來了大量的戰利品,據悉那4000平米的鑲嵌畫裡的各種寶石就是從聖索菲亞大教堂的聖壇中裡洗劫來的。

聖彼得、聖馬可、聖索菲亞三做大教堂的區別到底在哪?-中世紀藝術尾聲

聖馬可大教堂外部鑲嵌畫

當然,成功的人總是有自己獨特的為人之道,威尼斯後來因為拜占庭帝國的滅亡而開始迅速調轉馬頭,

哥特式的尖尖穹頂蓋了起來

,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畫也不能丟,必須要讓教皇知道,我威尼斯已經是天主教皇的人了。

這就是我前面所說的,聖馬可大教堂是融合了很多種不同建築元素的原因,由於政治和歷史原因,我們今天見到的樣子是一個有著天主教靈魂加上東正教與天主教外衣的綜合建築藝術。

聖彼得、聖馬可、聖索菲亞三做大教堂的區別到底在哪?-中世紀藝術尾聲

聖索菲亞大教堂VS聖馬可大教堂,這兩個聖字打頭的“冤家”足以見證了東西羅馬帝國的強盛與衰落。也確立了天主教和東正教勢不兩立卻又一脈相承的關係,所以說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句話真的很實用。我們在瞭解西方那些著名的教堂時,一定要知道他們的設計形式,因為建築和純藝術不同,它具有很強的功能性,例如裡面所有的雕塑和壁畫肯定都是圍繞著宗教來的。集中式還是巴西利卡式,希臘十字還是拉丁十字有的時候能夠看出它背後的歷史故事,有背景的去欣賞藝術作品才能真正理解藝術本身。下一期,會繼續這個篇章,講講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式教堂建築藝術,對於建築藝術方面,由於我本人並非專業,在查閱很多資料才能夠寫成,如果其中有哪些錯誤的地方,希望小夥伴們第一時間在後臺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