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我國海上風電新開工建設7800萬千瓦專案,產業出現大躍進隱憂的新聞瞬時把海上風電這個剛剛步入規模化發展初期的產業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海上風電發展現狀的真實情況如何?海上風電下一步該如何發展?

秦海巖:海上風電大躍進?無稽之談!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秦海巖

首先,要看清楚海上風電的政策導向。海上風電目前還需要高強度的國家補貼,這一點毫無疑問

。因此,他也必然是一個政策性很強的產業。在投身這個產業之前,瞭解清楚政策的導向就是非常關鍵的。關於海上風電,最關鍵的一個詞就是“積極穩妥”,

積極的意思就是積極開展建設實踐和技術研發,穩妥就是防止冒進。

《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對於中東南部、三北和海上風電的建設分別用了“加快開發”、“有序推進”和“積極穩妥”三個不同的表述,箇中意味不言而喻。同時考慮到海上風電發展的不確定性,在《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中非常罕見的對各省到2020年的併網目標和開工建設的目標進行了細緻的分解,對於開工建設1005萬千瓦的目標並沒有像慣常一樣加有 “以上”兩個字,硬約束的意味非常明顯。

在國家能源局組織各省編制的海上風電資源規劃中,也對2020年海上風電的併網和開工目標進行了明確要求。風電產業規劃從“十二五”開始,科學性有目共睹,對行業的指導意義也無需更加強調,所以建議企業在建設專案前,一定要仔細考慮政策風險。畢竟不管是2016年印發的《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辦法》還是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的有關規定,專案是否符合規劃本身就是地方能源主管部門核准專案和專案建成後獲取國家財政補貼的必要條件,廣東深水區的海上風電專案就因為不符合規劃已經明確叫停。其實大家可以仔細回想下,這些年,主管部門的各級領導,從來沒有對海上風電提出過“積極發展”或者“加快發展”的說法,反而總是不忘附帶“穩妥”二字,這無疑是主管部門真實想法的明確體現。

其次,要正確認識海上風電所處的發展階段。

目前,我國大部分已經併網的海上風電價格執行的是每千瓦時0。85元,補貼大概佔了一半。隨著“十二五”龍源,中廣核,華能等少數幾個企業篳路藍縷的實踐,剛剛步入產業化發展的初期階段。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國海上風電剛剛系統的知道怎麼幹。各方面需要補的短板還有很多,比如軸承,主軸,大型鑄鍛件,還有大型葉片的產能都是能數得過來的,適用於海上的大型風電裝置無論技術還是產能尚需提高。此外,現在適用於海上風電的大兆瓦級風電機組,一定要進行充分的研發驗證,否則,會帶來很大風險。此外,現在全國海上風電的安裝船也只有30艘,即使考慮兩年內可能新增的也只有40艘左右,考慮到施工視窗期,每年的極限安裝能力也只有200-300萬千瓦,如果考慮到現有的大型的液壓打樁錘的數量,這個數字可能會更小。所以整個海上風電想要不受約束盲目發展,在現階段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所謂的“大躍進”也是無稽之談。

實際上,相關的主管部門對於真正踏實幹事的企業還是呵護備至的。對於2018年底前核準的專案,只要在2021年底前全部機組完成併網的專案,仍然可以享受每千瓦時0。85元的電價。之所以強調全部機組,就是希望將目前有限的施工能力和裝置的供貨能力集中到少數幾個真正具備建設條件的專案上,避免專案全面開花給未來補貼造成太大的負擔。按照目前的價格政策,這些專案如果沒有完成併網,專案執行的電價就會直降到每千瓦時0。75元甚至很可能更低。對於很多專案來說,這樣的降幅差不多是顛覆性的。所以那些施工條件和施工能力沒有絕對把握的專案,到底要不要盲目開工建設,專案決策方最好還是慎重一點。

第三,要明確海上風電下一步的主要任務。

就像一切需要補貼的可再生能源品種一樣,海上風電下一步的主要任務仍然是千方百計降成本。實際上,這一點遠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我國第一個海上風電專案,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專案單位千瓦造價差不多25000元,隨著後來龍源等一批企業的實踐,目前長江以北的專案單位千瓦造價穩定在15000元,長江以南穩定在17000元左右,但是目前已經進入平臺期,多年沒有進一步實質性下降,廣東等海域的施工成本甚至有上升的趨勢,這絕非一個好的現象。

我們以目前海上風電裝機排在全世界第一位的英國為例。英國海上風電的每兆瓦時平準化成本從2011年的142英鎊下降到最近一次差價合約的競標價格57。5英鎊,九年左右的時間差不多降了一半還多,而且基本上已經快要實現平價了。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英國海上風電這幾年每年的增量都穩定在100萬千瓦左右。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要推動海上風電成本的快速下降,需要保證一定的市場規模,但是不需要太大的規模。競價才是最有效的手段,實際上英國海上風電技術進步最快的階段恰恰是補貼方式從固定補貼改為競爭招標之後的幾年。所以,千萬不要把價格競爭當作洪水猛獸,對於一些有志於長期在這個領域發展的企業來說,反而應該歡迎這一機制。任何企圖鎖定價格突擊建設和突擊核准的做法,首先在格局上就顯得低了。目前,上海市已經完成了首個競爭性配置的海上風電專案,在0。85元的基礎上直降了0。12元,甚至有企業在競標中報出了0。65元的低價,這無疑是一個可喜的訊號。風能人應該有信心,透過埋頭苦幹,持續創新,力爭在“十四五”末期實現平價。

另外一個爭議比較多的還是海上風電未來的戰略定位問題,這一點實際上仍然取決於海上風電成本下降的速度。經濟性決定一切,如果海上風電不能在5-6年的時間裡面實現平價,那麼整個這個產業是沒有未來的。有人說,沿海省份負荷集中,海上風電是實現能源轉型的重要手段,但是細細想來,實際上經濟性更優的選擇還有很多,比如陸上風電即將實現平價,分散式光伏的發電成本也在快速下降,應用場景也不斷拓展,如果海上風電不能快速的實現成本的下降乃至平價,那麼能源轉型的空間必將被上述品種所佔據,同樣的綠色能源,我們沒有理由選擇更加昂貴的。若想不被淘汰,唯有加倍努力,儘早實現平價。

根據統計資料,截止到2019年6月底,我國海上風電併網裝機403萬千瓦,其中上半年新增40萬千瓦,開工在建724萬千瓦。預計到2020年底,併網裝機約790萬千瓦,開工在建1000萬千瓦左右,基本上還是按照規劃平穩有序的在發展,並沒有出現外界說的大躍進的情況。網傳的7800萬千瓦專案開工的情況,應該是記者將海上風電整體的資源規劃總量誤以為開工建設的規模,實際上不是同一個概念,但是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謹慎對待,無疑也對外界表露了希望海上風電穩健有序發展的意圖。

所以,不管是海上風電的相關市場主體還是沿海省份的能源主管部門都必須意識到,規模化發展應該是平價之後的事情,現階段的主要任務還是苦練內功,推動成本快速下降。行穩方能致遠,欲速往往不達。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往往意味著企業要承擔全部的決策風險。我國目前的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缺口已經很大,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規劃目標還是價格政策的執行標準都提前3-5年說得清清楚楚,千萬不要想著有政策的空子可以鑽,更不要幻想未來會法不責眾,因為決策失誤造成專案虧損甚至爛尾的時候,勿謂言之不預也。

我國海上風能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海上風電不僅具有巨大的環境效益,還可以拉動上下游近百個相關行業的上萬億元市場,併為數十萬人提供就業崗位。對我國發展海洋經濟,建立海洋強國具有戰略意義。“十四五”無疑是我國海上風電產業發展的關鍵期,這需要全行業一起,推動我國海上風電保持平穩有序發展,從而培育出一個可以釋放巨大經濟社會效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我國引領全球能源轉型程序、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注入強大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