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一為什麼不等於100?「已登出」2018-07-01 14:19:32

謝邀,你提問的是“一階算術系統”,這在以前真的解決不了,但如今是解決了的。

在以前,人們是依據經驗對它直接進行定義的,比如一袋大米和另一袋大米就是兩袋大米,一個蘋果再加一個蘋果就是跟倆蘋果放一起一樣重。

但在在當今是完美解決了的,解決方法叫做“皮亞諾公理”,後來又根據集合論的發展重新進行了定義。

這種定義知識直接貼上百度百科吧,系統學習需要去關注集合論和數理邏輯,有興趣歡迎加入數學生行列。

皮亞諾的這五條公理用非形式化的方法敘述如下:

Ⅰ 0是自然數;

Ⅱ 每一個確定的自然數a,都有一個確定的後繼數a‘ ,a’也是自然數(數a的後繼數a‘就是緊接在這個數後面的整數(a+1)。例如,1’=2,2‘=3等等。)

可是僅有這兩個公理還不夠完整地描述自然數,因為滿足這兩條的有可能不是自然數系統。比如考慮由 0, 1 構成的數字系統,其中1的後繼為0。這不符合我們對於自然數系統的期望,因為它只包含有限個數。因此,我們要對自然數結構再做一下限制:

Ⅲ 0不是任何自然數的後繼數;

但這裡面的漏洞防不勝防,此時仍不能排除如下的反例:數字系統 0, 1, 2, 3,其中3的後繼是3。看來,我們設定的公理還不夠嚴密。我們還得再加一條。

Ⅳ如果b、c的後繼數都是自然數a,那麼b = c;

最後,為了排除一些自然數中不應存在的數(如 0。3),同時也為了滿足一會兒制定運算規則的需要,我們加上最後一條公理。

Ⅴ 設S⊆N,且滿足2個條件(i)0∈S;(ii)如果n∈S,那麼n’∈S。則S是全體自然數的集合,即S=N。(這條公理也叫歸納公理,保證了數學歸納法的正確性)

注:歸納公理可以用來證明0是唯一不是後繼數的自然數,因為令命題為“n=0或n為其它數的後繼數”,那麼滿足歸納公設的條件。若將只考慮正整數,則公理中的0要換成1,自然數要換成正整數。

一加一為什麼不等於100?Wunn2018-07-06 13:26:37

我覺得1+1=2是數量上的變化,1+1=其他的就涉及到性質的變化了。比如兩袋蘋果,每袋50個,一袋蘋果+一袋蘋果=兩袋蘋果,但是你也可以說一袋蘋果+一袋蘋果=100個蘋果。前者只涉及數量,後者還涉及性質變化——從整體變為個體。當然,上述觀點是建立在數字的常規設定的基礎上。如果你規定蘋果A+蘋果B就號稱是100個蘋果,那也無話可說。

一加一為什麼不等於100?楊學志2021-01-31 09:27:48

標準答案在這裡 :依照休謨的認識論,1+1=2的根據是什麼? - 楊學志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4397

99671/answer/1683924196

一加一為什麼不等於100?匿名使用者2021-02-18 17:50:49

2個相同的鐵球 跟 100個和那2個鐵球一樣的鐵球熔鑄成的大鐵球 會一樣重嗎?(狗頭)

啥時候一樣重了,1+1=100沒毛病。(狗頭)

﹉﹉﹉﹉﹉﹉﹉﹉﹉﹉﹉﹉﹉﹉﹉﹉﹉﹉﹉

下面是我引用的我在別人問題下的回答:

這個問題我從三個方面來回答:

我的最終回答是:

因為我們本來就把「一個量本身」抽象表示為1,把「一個量和另一個相同的量疊加後形成的整體」抽象表示為2,把疊加這個過程抽象為運算“+”,故1+1=2。而3表示「一個量和另一個相同的量疊加後,再和一個相同的量疊加所形成的整體」,與「一個量和另一個相同的量疊加的結果」不同,故1+1≠3。

即:

「■」⊕「■」↔「■■」

「■」→1

「■■」→2

⊕→+

↔→=

∴1+1=2

形象一點的回答:

往空的手上放一個鐵球●,再放一個相同的鐵球●,舉起來,跟把兩個鐵球綁在一起(●●),放在手上舉起來,費的力氣是一樣大的,故●加上●與(●●)等效,●+●=(●●)。但如果把三個鐵球綁在一起(●●●),放在手上,舉起來,費的力氣比之前的大,故●加上●與(●●●)不等效。所以1+1=2,1+1≠3

然後是皮亞諾算術公理的簡述:

每個非負整數h都有其後繼數h‘,且非負整數加法的兩條公理為:0+m=m,m’+n=(m+n)‘。0的後繼為1,1的後繼為2,故:

1+1=0’+1=(0+1)‘=1’=2

﹉﹉﹉﹉﹉﹉﹉﹉﹉﹉﹉﹉﹉﹉﹉﹉﹉﹉﹉

首先我要明確一點,我這裡不討論“命名”的問題。你既可以把「■■」的數量命名為2,也可以命名為3,如果把「■」的數量定名為1,把「■■」的數量定名3,1+1=3當然是成立的,然而這並沒有改變它的邏輯實質。換句話說,商品沒變,只是換了個標籤罷了。

﹉﹉﹉﹉﹉﹉﹉﹉﹉﹉﹉﹉﹉﹉﹉﹉﹉﹉﹉

從很早開始,人們意識到各種各樣的東西有著“量”的不同,可以是長度、體積、質量,也可以是“力氣”、“壓感”,當然還有最基本的數量。

往空的手上放一個鐵球,把它舉到頭頂,你會感覺到舉的過程中會費力氣。再放一個同樣的鐵球,進行一樣的動作,你也會感到費力氣,但是費的力氣是不一樣大的。如果再放一個相同的,進行同樣的動作,力氣費得會更大。如此反覆,你會感到費的力氣越來越大,直到最後你都舉不動了。

這時候你就會發現:放置鐵球這個動作重複不同的次數,費的力氣也是不一樣的。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最原始的“量”的概念就出現了。往手上不斷放球的過程看上去像是這樣:

●,●|●,●|●|●,●|●|●|●………

(“●”之間的“|”表示先後依次放置)

然後你又會發現,往手上放一個鐵球●,再放一個鐵球●,舉起來,跟把兩個鐵球同時綁在一起(●●),再舉起來,費的力氣是差不多的。

●|●↔(●●)

於是人們意識到,部分的疊加,和某個整體的效果是一樣的。

同樣地,不僅僅是鐵球,銅球、鉛球、木球、玻璃球,凡是稍微有點分量的球,都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直接用一個抽象的符號○,來表示隨便哪種球。在把球一個個放在手上的過程中,我們好像看到了這樣一個序列:

○,○|○,○|○|○,○|○|○|○………

因為這些球是一個個放在手上的,彼此獨立,所以用符號“|”隔開它們。

又因為把好幾個球一個個放在手上,跟把一些球綁在一起放在手上,舉起來費的力氣是相同的,所以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對應關係:

○|○↔(○○)

○|○|○↔(○○○)

○|○|○|○↔(○○○○)

………………

我們又會發現,把一些捆綁在一起的球,跟另一些被捆綁在一起的球,再合著捆起來,跟某些本來就捆在一起的球,舉起來的力氣也是一樣的。

((○○)(○○))↔(○○○○)

((○○)(○○○○))↔(○○○○○○)

((○○○)(○○○))↔(○○○○○○)

這就形成了一些最基本的量的關係。

為了表示方便,我們用一些符號代替表示:

○→1

(○○)→2

(○○○)→3

(○○○○)→4

(○○○○○)→5

……………………

○↔1

○|○↔2

○|○|○↔3

○|○|○|○↔4

……………………

再根據整體和部分疊加的關係:

由(○)|(○)↔(○○)

得1|1↔2

由(○)|(○)|(○)↔(○○)|(○)↔(○○○)

得1|1|1↔2|1↔3

以此類推

因為A|B表示先放A,後放B,相當於“A疊加上B”:

1疊加1↔2

1疊加1疊加1↔2疊加1↔3

把疊加改成符號“+”,↔改成“=”就變成了:

1+1=2

1+1+1=2+1=3

於是,在一次次的實踐當中,量被抽象為了數字,量與量的疊加抽象為了加法,而在實踐中得出的部分疊加等於整體的規律,抽象為了A加B等於C。

現實實踐→抽象化→公理化

但是畢竟量與量的疊加有無窮多種,我們不可能一一列舉,所以我們打算確定幾條基本規則,使得這些規則能串聯每一個算式,將每個算式都能在這個基礎之上推匯出來,這也就是皮亞諾算術公理的作用。

﹉﹉﹉﹉﹉﹉﹉﹉﹉﹉﹉﹉﹉﹉﹉﹉﹉﹉﹉

總結:

從某種角度來說,說1+1=2是“人為規定”也沒錯,因為我們恰好用2表示一個量和另一個相同量疊加的結果,自然2也就等於1加上1。但是要記住,“規定”也不是亂“規定”的,它都是有其現實意義對應的,否則我們也不可能在生活中頻繁地用到這些“規定”。

什麼時候往空的手上放一個鐵球●,再放一個相同的鐵球●,舉起來,跟把兩個鐵球綁在一起(●●),再放在手上舉起來,費的力氣不一樣大了。但如果把三個鐵球綁在一起(●●●),放在手上,舉起來,費的力氣反而跟之前一樣大了,那麼●加上●等效於(●●●)就成立了,自然1+1=3也成立了。

﹉﹉﹉﹉﹉﹉﹉﹉﹉﹉﹉﹉﹉﹉﹉﹉﹉﹉﹉

關於皮亞諾算術公理,參考我之前的回答:

ReIm:哪位大佬會1+1=2的證明?

一加一為什麼不等於100?無名小卒2021-02-18 18:32:05

數學,還是其他自然科學,都是人們將自然現象用人類自己的話講出來而已,沒啥意義,你說100的意思是2,那它就等於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