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個說明:由於關注本專欄的知友裡有大量股票愛好者,因此邀請 @桃花仙子Ruby 進行技術面的分析,上週開始,本專欄會不定期更新股票技術面分析的文章,即本專欄有兩名作者,在兩個不同的領域進行互補分析。如果您是純財務愛好者,對股市沒有興趣,這部分內容可以忽略不計;如果您是投資者,歡迎關注並理性探討。本人在進行上市公司財報分析的時候,涉及股票、股市知識方面也依賴於她的技術指導,獲益匪淺。

==========================================

從綿石投資的資產減值損失說起

筆者曾接手與一家破產公司的對賬工作,我與該公司的清算人員核對資料的時候,發現我公司和該公司的賬面上的欠款有十幾年之久,而且雙方的金額、專案都對不上。我們硬著頭皮一筆一筆的在故紙堆飄香的檔案室裡對賬,這些欠款最終透過壞賬損失核銷。

欠款企業破產倒閉或者長期不還,收回欠款的可能性極小的時候,就可以認定為“壞賬損失”。除此之外,壞賬準備還可以根據會計政策按照欠款期限進行提取,不必等到損失實際發生時。除了壞賬損失外,資產減值損失還包括存貨、固定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等專案發生的損失,但是上市公司實際核算過程中,壞賬是最常見的資產減值損失。

一、不用完所有資產減值損失科目的會計不是好會計

2017年5月,綿石投資收到深交所的詢問函,對該公司連續9年不分紅、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與扣非淨利潤存在重大差異等8大問題提出詢問。

綿石投資釋出公告一一回應,其中,公司 2016 年資產減值損失發生額為 6,030 萬元,其中壞賬損失4836萬元。而相對應的,2016年的資產負債表中,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和其它應收款的合計淨額只有592萬。根據年報披露的資料,報告期內計提壞賬準備 4,836 萬元,主要是本公司之全資子公司輕舟(天津)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和會計政策規定,採用風險分類法與個別認定法相結合的方式對經營性應收款項計提壞賬準備。輕舟公司為綿石投資的全資子公司,用賴賬的方式處理內部往來,也屬於罕見的財技。

除此之外,在資產減值損失中,綿石投資還發生了971萬的存貨跌價損失。根據年報披露,是因為其子公司邁爾斯通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的地下車位預計變現金額少於賬面金額所致。在房價不斷攀升的當下,車位價格更是火箭式上漲的情況下,能把地下車位做到賠錢,已屬不易。

綿石投資的資產減值損失就這些了嗎?還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損失,根據年報,公司對持有的贊博恆安健康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投資進行減值測試,將該項投資的賬面價值減記至可收回金額,計提減值準備222。71萬元。透過年報的附註,可以發現該公司持有五花八門的金融資產,按照年報裡提到的“轉型”方案,經營方向將從一家房地產公司轉變為投資公司。

能夠把大部分資產減值損失科目都利用起來的會計一定是高手,比如綿石投資的會計,年報上還披露,公司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和公司會計政策規定對購買北京思味濃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實現的商譽進行減值測試,並對其計提減值準備 58。07 萬元。

當然,作為一毛不拔的鐵公雞,綿石投資的轉型並不太成功。維繫股價的辦法中,更多的不是靠實力,而是靠“碰瓷”,和嘗試迴歸A股的萬達暗送秋波抬升了一輪股價,連續三個漲停讓市值增長了9億元,結果遭到了萬達義正言辭的否認;靠財務人員精明的“財技”製作出連年盈利的指標,在營收大幅下滑71。08%的情況下,竟然實現了淨利潤483。78%的增長,讓人跌破眼鏡,實現了F10指標的絢麗展示。不過修飾的報表畢竟不是真金白銀,所以現金流量表露出了馬腳,深交所也因此質疑綿石投資的真實盈利情況。

二、期權激勵是怎麼回事

在對綿石投資的詢問函裡,深交所表達了強烈的疑問:說明設定股權激勵行權業績考核指標的主要考慮因素,並與章程中的分紅條件指標進行對比,說明股權激勵行權指標設定的合理性以及低於章程中分紅條件指標的原因,結合上述情況說明公司實行股權激勵是否符合《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第七條第(三)項的規定。

對此,綿石投資釋出公告進行了爭辯,認為自己的操作是符合規定的。那麼,什麼是期權激勵呢?授予高管一定數量的股票期權,高管可以在某事先約定的價格購買公司股票。顯然,當公司股票價格高於授予期權所指定的價格時,高管行使期權購買股票,可以透過在指定價格購買,市場價格賣出,從而獲利。

由此可見,獲得期權激勵的高管會有充足的動力努力工作提高股價,或者,透過別的方式抬高股價。

綿石投資將向除公司董事長鄭寬、公司董事王瑞之外共60名高管和核心員工以每股0。25元行權價售出352萬股股票,同時再以零元價格向包括鄭、王二人在內17名激勵物件授予717萬股限制性股票,其中鄭寬、王瑞各佔這批股票份額的40。45%,合計80。9%。按照碰瓷萬達時的股價計算,市值只有幾十億的綿石投資向60位高管核心們派出1。97億元,鄭寬、王瑞等17名核心則直接入賬1。32億元,其中鄭、王二人分別佔得5280萬元。

而期權激勵的啟動條件是以2013至2015三年扣非後平均年度淨利為基準,增長不低於8%至16%。讓我們看看2013年到2015年的淨利潤情況:

快看2015年的淨利潤… … 好大一盤棋。在高管們(和財務人員)的努力下,2016年的淨利潤增幅達到了啟動條件。

妙招不止這一步,2016年7月,綿世股份更名為綿石投資,其主營業務從房地產華麗轉身變為投資。於是在計算淨利潤的時候,投資收益成為經常性損益專案,從而不必扣非(扣非是指扣除主營業務無關,都是一次性的,不可持續的非經常性損益)。儘管營收下降了71%之多,但投資收益讓綿石投資從2015年的微盈利變成了2016年的扣非淨利潤增加了469。45%!如果剔除與房地產業務無關的投資收益,2016年的扣非淨利潤是虧損7000萬左右,根本不可能達到期權激勵的條件。

筆者作為一個曾經的上市公司老會計,對這樣出神入化的財技使用,也是自嘆弗如啊!

綿石投資對期權激勵政策的使用屬於一個特例,大多數上市公司使用期權激勵政策時候,通常會帶來正能量的促進作用。美國幾乎100%的高科技公司、大約90%的上市公司都實施了股票期權計劃。如今期權激勵在A股也比較普及,為了保證高管利益不受損,期權激勵的啟動條件一般是稍微努力就可以實現的目標,而且這些目標是有時間限定的。當期權激勵公告發布後,投資者就可以利用這些資訊判斷該企業近期的經營方向以及預期能夠實現的經營成果。可以簡單的認為,股權激勵事件存在投資機會,不僅存在短期預案日公告效應,還存在中長期的執行區間效應。對於實施股權激勵方案的公司,其股票具備一定的階段性投資價值。

三、綿石投資的投資收益

轉型之後的綿石投資第一年就收穫了高達2。5億的投資收益,其中綿石投資參股34%的拉薩晟灝在2016年4月出售了廣州黃埔化工49%的股權,獲利3。82億元,按照權益法核算,為綿石投資當年利潤貢獻率為147%(由此可見2016年7月份把主營業務改為投資多麼的具有先見之明,如果這筆投資收益作為非經常性損益,期權激勵的條件則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即便是轉型之前,綿石投資也是個房地產公司,為什麼會有一家化工廠的股權?其實綿石投資的前世也是一家化工企業,1996年,燕山石化旗下的燕化高新在A股上市。2000年,中國石化經過股份制改造後在香港上市,2001年在A股上市,中石化開始著手清理已經在A股上市的各種關聯公司。2004年燕化高新被中石化的子公司—燕山石化轉讓出股權,2007年,更名為綿世股份,成為一家房地產企業。2009年,綿世股份從北京大老遠跑到廣州,投資了廣州黃埔化工。2016年瓜熟蒂落,綿石投資將黃埔化工轉手賣給另一家房地產公司—時代地產。大致可以推斷,當初購買這家化工企業的時候,並非看中了化工廠本身,而是看好了那塊地,並且有能力把工業用地轉為商業用地進行房地產開發。

如果說這筆投資收益是經常性損益的話,我想讀者和我一樣是不太相信的。大幅盈利後,綿石投資並沒有分紅,也沒有在主營業務上持續投入,而是迫不及待的進行期權激勵,甚至針對個別高管進行零成本的鉅額激勵,這簡直就是把上市公司當做提款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