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不會被瓷器之美震撼。

但能正確區分各種“彩”的,卻是我們中的少數。

五彩鬥彩粉彩琺琅彩,能分清的人少之又少。

更有粗鄙者,連天青色是否為青花瓷的髮色都含混不清。

讓我不免想起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的一句話:

“世界新生伊始,許多事物都還沒有名字,人們提到的時候還需要用手指指點點。”

不瞭解,總想去學些知識,但無奈市面上的文章零散混亂,說法不一。

我就有一個朋友,潛心研究陶瓷月餘,拍著胸脯跟我說已有小成。

但我將一件粉彩,一件琺琅彩放到他面前時,

依然支支吾吾,猶豫再三。

子曰:凡是不能用於實踐的攻略都是紙老虎。

今天的文章,會分享給大家一些瓷之色的一些基本常識,介紹瓷器的釉和彩。

本文將從視覺的角度出發,去跟大家介紹瓷器的釉和彩,

更清楚地瞭解瓷器有哪些種類,這些種類之間又有何區別。

如果有疏漏之處,一方面是有意,另一方面是在下水平不佳,

還請大家海涵。

本文內容如下:

一、 瓷器的“釉”

二、 釉下彩

三、 釉上彩

四大彩瓷的區別和聯絡

一、瓷器的“釉”

幾乎所有的瓷器,基本上都由

三個部分

組成。

首先是

瓷胎

,其次是瓷胎上的

釉和彩

瓷胎決定了瓷器的形狀,釉彩決定了瓷器的外觀。

所以如果我們要說到瓷器,一定繞不開這三者。

首先,我們來說第一個概念,瓷器的

“釉”。

當我們談到瓷器釉彩的時候,一定要將“釉”和“彩”分隔開來。

因為這兩者是不同的概念,不可一言以蔽之。

先說說“釉”是什麼。

所謂的“釉”,其實應該稱之為瓷釉,再考究一點,也可稱之為陶瓷釉。

它是覆蓋在陶瓷製品表面的一層無色或有色的玻璃態薄層。

說得通俗一點,瓷器的釉,就相當於包裹在我們骨肉外面的那一層面板。

而瓷器的骨肉,我們稱之為坯體。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而釉是什麼呢?我們把陶瓷放到燈光下面去看: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這一層晶光剔透的就是“釉”。

如果你還沒看懂,別急,我們來看看這個瓷杯的橫截面: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能明顯看到,橫截面分三層,中間那層是瓷胎,上下兩層就是我們說的釉了。

那釉又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呢?

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曾在《天工開物》中這樣寫到制瓷工序:

“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

而釉的製造,就這七十二道工序的其中一道,我們稱之為,

燒釉

具體來說,燒釉又可細分為兩道工序,

其一為燒灰

,也就是把釉灰石跟一種青白石和鳳尾草堆置在一起燒煉。

等燒製成灰以後,在用水將灰淘細,形成釉灰。

其二為配釉

,制瓷工匠會根據瓷器的不同品種和規格需要,將釉灰用水調劑,配置成不同比例的釉汁。

當時的施釉工人,我們可以稱之為最早的化學家。

像後面要談到的單色釉瓷器,其燒製原理是,在基礎釉中加入一些著色劑,

經過入窯燒製後就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比如青釉就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品種,其顏色來源主要是釉水中含有微量的氧化亞鐵。

而紅釉,則是在釉水中新增氧化銅,氧化銅在高溫下會被還原為單質銅,從而讓瓷器呈現為紅色。

這些我們現在看來很簡單的過程,實際上是經過了前人千百次的試驗才傳承下來的知識,

由此,才成了我們說的瓷釉。

釉之於瓷器,猶如面板之於骨肉。

面板有不同的膚色,釉,亦是如此。

最早的釉色,其實經歷了從黑到青到白的一個提純過程。

但人們顯然不滿足於單一的顏色,於是有了五顏六色的顏色釉。

我們先說其中的

單色釉。

所謂單色釉,其實是顏色釉的一種,與之並列的還有複色釉。

單色釉,也稱“一色釉”或“純色釉”,

顧名思義,即是指,瓷器只有一種顏色。

比如青釉,白釉,紅釉,黑釉(烏金釉)等。

在唐代以前,中國的瓷器便以單色釉為主。

不過那時的單色釉瓷器還比較拙樸,不太符合現代的審美觀念。

到了宋代以後,單色釉便開始蓬勃發展起來。

這一時期的單色釉顏色多樣,用工精細,所以燒出來的瓷器也很精美。

但如果要說單色釉發展的鼎盛時期,還得數清代的康、雍、乾三朝。

此時的單色釉瓷器燒製工藝已經臻至化境,燒出的瓷器胎體優雅流暢,釉色純正、明快。

雍正十一年,景德鎮御窯廠最高官員年希堯奉旨燒造十二個不同顏色的單色釉花盤陳設在圓明園,雍正帝看了之後就很開心,又命他燒造了十二個顏色配套的菊瓣盤,一共四十套。

由此可見,雍正時期單色釉瓷器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了。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清雍正十二色釉菊瓣盤)

甚至還有部分單色釉瓷,釉下暗刻刻花,花紋似有若無,既不失單色釉的素雅,又能觀賞品玩這種朦朧的刻花之美。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清康熙豇豆紅釉太白尊)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暗紋刻花隱約可見)

單色釉的種類繁多,若以顏色劃分,實在太過繁雜。

我們學過化學會知道,不同溫度下,不同元素會發生不同的顯色反應,

所以咱們不妨換個思路,以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溫度來劃分,

則可簡單分為

高溫釉、低溫釉以及中溫釉。

1)

高溫釉

所謂高溫釉,是指坯體施釉後入窯燒製溫度在1200℃以上燒成的單色釉瓷器。

這種溫度下燒製出來的瓷器質地堅硬,瓷面瓷質細密,強度高,不易劃損。

敲擊瓷器時,聲音清脆悅耳,且吸水率極低,易於清洗。

常見的高溫釉瓷器有祭紅釉、霽藍釉以及青釉。

2)

低溫釉

低溫釉是指坯體施釉後入窯燒製的溫度在600—900℃燒成的瓷器。

相比於高溫釉,低溫釉瓷器由於燒製溫度不夠高,所以瓷器表面不會完全瓷化,瓷質粗糙,瓷面強度不夠,容易劃損,敲擊聲略顯沉悶,且吸水率更大。

常見的低溫釉瓷器有澆黃釉、瓜皮綠釉。

3)

中溫釉

中溫釉是以牙硝配置的釉,燒製溫度在1000℃左右。

其特質介於高溫釉和低溫釉之間,瓷質較低溫釉更為細密,瓷面強度適中,不易劃損。

例如景德鎮仿燒山西的琺華釉,由於景德鎮窯溫太高,所以一般在煙囪裡燒造。

行文至此,我估計應該會有人嫌我嘮叨了。

講個單色釉都要墨跡半天,你以為我是不認識顏色嗎?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其實還真未必,大部分人對單色釉的認識都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你看到一個紅釉瓷器,你只知道它是紅的,但你不知道紅釉有很多種。

比如,郎窯紅、鞏紅、珊瑚紅、霽紅、豇豆紅等。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郎窯紅)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鞏紅釉)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珊瑚紅釉)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霽紅釉)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豇豆紅)

要知道,同一種顏色,細分起來,色彩之間的區別度是很小的,不遜於女孩子買的口紅色號。

畢竟,世上難伺候的主:除了女朋友,也就是皇帝了。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好了,話說回來,顏色釉中除了單色釉,還有

複色釉

所謂複色釉,是指瓷器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釉

,比如爐鈞釉、仿木紋釉。

爐鈞釉可以說是最典型的複色釉了,其創燒於清雍正年間,於雍乾兩朝盛行,釉色藍紅兩間,圖案呈流淌狀,所以也被稱之為“鼻涕藍”。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爐鈞釉)

除了爐鈞釉,花釉也是複色釉。

花釉,又被稱為花瓷,是唐代瓷器燒製工藝的新創造。

其工藝原理是,用含兩種不同金屬氧化物呈色劑的釉料,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成。

花釉瓷器的特點是,在黑釉、黃釉、天藍釉或茶葉末釉上飾以天藍或月白色斑塊,率意醒目,顏色對比強烈。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花釉瓷器)

說完了複色釉,我想再跟大家說一類特殊的瓷器,那就是

色地堆白瓷器

何為色地堆白呢?

就是先用白瓷泥在做好的瓷胎上堆塑出想要的紋飾,再用刀刻劃出紋飾的細節,比如龍鱗、鳳羽等。再均勻地施上彩料,再將主體紋飾施以白釉,最後燒製而成。

比如這個藍地堆白賞盤,所用彩料就是氧化鈷料,中間白色紋樣,就是白釉呈現出來的。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色地堆白瓷器創燒於明永宣時期,在色地上堆白,不但能使圖案更有表現力,還能使其更有立體感。

但由於這種瓷器的制瓷工藝比較繁複,用料成本也很大,所以永宣後面的歷朝歷代雖有燒製,但存世的瓷器卻不多見。

二、釉下彩

對古人而言,單純地施釉是很難創造出帶有精美圖案的瓷器的,因為釉本身的表現力有限。

那麼如何讓陶瓷變得更加豐富,形成帶有各種風格的圖案呢?

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彩”。

所謂的彩,其實是指彩繪瓷器所用的顏料。

比如我們常說的彩瓷,就是用顏料在瓷器上塗抹勾勒燒製而成。

根據顏料所在的位置,就衍生出了兩類不同的釉彩,分別是

釉下彩

釉上彩

所謂

釉下彩

,顧名思義,就是直接在坯體上使用顏料彩繪,繪畫完成後在坯體上罩一層透明釉,入窯高溫燒製後,即可得到釉下彩瓷器。

比如瓷器中的扛把子青花瓷,就是典型的釉下彩瓷器。

此外還有釉裡紅,青花釉裡紅,釉下五彩等,也屬於釉下彩瓷器。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元青花鬼谷下山圖)

釉下彩瓷器燒成後,瓷器上的圖案會被一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在下面,

從而使瓷器表面光滑平整,顯得光亮柔和,晶瑩透亮。

而其特點在於,一旦燒製完成後,瓷器上的彩色就能儲存完好,永不褪色。

釉下彩瓷器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末三國時期,

只不過那時的制瓷工藝還不成熟,人們僅以簡單的點彩來裝飾瓷器,比較簡陋。

真正的釉下彩瓷器出現,已經是唐代了。

彼時湖南長沙窯的工匠們開始用氧化鐵或氧化銅為彩料,在素坯上繪畫,罩上一層青釉後入窯高溫燒製。

至此,釉下彩瓷器終於開始流行於天下,後經各朝各代的能工巧匠不斷創新試驗,釉下彩瓷器逐漸成為瓷器史上一個不容忽視的瓷器型別。

關於釉下彩的解釋,我想大家應該已經瞭解了。

但光說個大概,沒有具體的例子,我想你們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接下來,咱們來聊聊幾種典型的釉下彩瓷器。

1、青花瓷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

最早出現於唐宋時期,元代的湖州窯首次出現了成熟的青花瓷,

後經明清兩朝將青花瓷發展至巔峰。

青花瓷之所以能成為發展得這麼迅速,跟它的燒造工藝是分不開的。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入窯後燒製而成。

由於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髮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所以青花瓷燒製成本低,發展非常迅速。

至今為止,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瓷器,當屬青花瓷保留得最完整,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青花瓷是釉下彩瓷器,青花被釉包裹,不易磨損,所以儲存完好。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明永宣青花)

2、釉裡紅

釉裡紅,即釉裡紅瓷,最早創燒於元代景德鎮,

於明代永宣時期得到發展,在清代康乾時期發展至巔峰後迅速衰弱。

跟青花瓷一樣,釉裡紅也是典型的釉下彩瓷器。

其製造工藝原理是,將含有金屬銅元素為呈色劑的彩料按圖案紋樣繪製在陶瓷坯體的表面,再罩上一層透明釉,最後入窯在高溫下燒製而成。

由於銅在高溫下的還原對溫度要求極高,所以溫度稍高點,或者稍低一點,瓷器燒造立刻就會失敗。

溫度如果一低,顏色就會變黑,非常不好看。溫度如果一高,顏色就飛了,沒了。溫度高低之間允許的差額大概在十度。在古代,這一點溫差是非常難控制的,只有豐富工作經驗的窯工,才能看出來。

正因為釉裡紅燒造的難度極大,所以在歷史上的燒造都是斷斷續續的,留存下來的釉裡紅瓷器並不多,每一件都異常珍貴。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明洪武釉裡紅折枝牡丹紋花口盤)

3、青花釉裡紅

青花釉裡紅,俗稱“青花加紫”。

顧名思義,即是將青花和釉裡紅相結合而成的一種釉下彩瓷器。

實際上,青花釉裡紅在元代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非常成熟了,早期的青花釉裡紅瓷器,青花跟釉裡紅所佔的比例是對半分的,平分秋色。而到了清代以後,青花更多的就是對釉裡紅的點綴了。

由於釉裡紅的燒造難度極大,所以青花釉裡紅的燒造難度更是有增無減。

這就導致青花釉裡紅只有在歷史的鼎盛時期才會出現,即便強盛如永宣和康熙時期,釉裡紅也不是很多。

所以目前存世的青花釉裡紅,價值之高,無法想象!

講完了釉下彩,估計又有讀者吐槽,不就是釉下彩嘛,這個也太容易了。

藍的叫青花,紅的釉裡紅,有藍有紅的叫青花釉裡紅。

對此,我只想誇你一句“大聰明”。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個段子,

一個不識字的地主請老師來教他兒子認識,老師先教了一二三怎麼寫,一是一橫,二是兩橫,三是三橫,交完了三字之後,地主的兒子就覺得認字太簡單了,於是把這個老師請回去了。

後來地主又請了一個姓萬的老師來測試他兒子是不是真的學會了,這個萬姓老師就叫他兒子寫了一個萬字,於是他兒子胸有成竹的就回去寫了。

結果寫到第二天都沒寫完,一問才知道,他兒子畫了五百多橫槓,還沒畫完,於是吐槽說,萬字太難畫了。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大家不妨猜猜,上面兩張圖都是什麼瓷器?

你以為都是青花釉裡紅,其實第一張圖是青花礬紅,第二張圖才是青花釉裡紅,

想不到吧?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之所以要講這個故事,是希望大家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不要想當然。

就像上面一組瓷器,看著很像,但其實不是同一種。

咱們再來看一組瓷器:

瓷器1: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瓷器2: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如果我不說這兩組瓷器分別是什麼,你能分得清嗎?

如果分不清楚,別急,答案我會在後面揭曉。

咱們再慢慢往下看,重點都在後面。

三、釉上彩

釉上彩

,其實跟釉下彩剛好相反,就是直接在瓷器的釉上施彩。

打個通俗的比方,如果把釉比作面板,釉下彩相當於紋身;

而釉上彩相當於我們小時候玩的貼紙,貼在面板上,撕下來就有一個圖案留在面板上。

而釉上彩瓷器的燒製工藝原理是,在已燒成的白釉上用彩料繪製各種紋飾,再用700℃——900℃的低溫二次入窯燒製,固化彩料後,即可得到釉上彩瓷器。

比如釉上五彩,琺琅彩,粉彩,都屬於釉上彩瓷器。

而鬥彩其實是釉下青花跟釉上彩拼接而成的彩瓷。

釉上彩瓷器的彩料應用廣泛,釉色鮮豔,品種多樣,具有較強的藝術性。

但由於彩繪施於釉上,所以容易磨損褪色,很難儲存完好。

這就跟貼畫和紋身一樣,貼畫很容易洗掉,但紋身就很難洗掉。

並且由於釉上彩顏料中的有毒物質容易析出,所以不適合用於飲食類瓷器的口沿和內壁。

釉上彩瓷器的歷史十分久遠,我國曾出土過北齊時期的白彩綠彩瓷器,而後宋代的磁州窯又將這一工藝發揚光大,創作出了許多不朽名作。

到了明代中晚期的成化、嘉靖、萬曆年間,五彩瓷器的制瓷工藝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而清代的康、雍、乾三朝,更是將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推至鼎盛。

其中的琺琅彩和粉彩,是所有彩瓷中的佼佼者,極具藝術價值和美感。

那麼這些彩瓷都有哪些特點呢?

我們繼續往下看。

縱觀瓷器的發展史,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從透明釉到顏色釉,從釉下彩到釉上彩。

如果說釉下彩最具代表性瓷器是青花瓷,一枝獨秀;

那麼釉上彩瓷器最出類拔萃的無疑是四大彩瓷,爭奇鬥豔,各有千秋。

那四大彩瓷究竟是什麼呢?

所謂四大彩瓷,並非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後人在對彩瓷的研究中慢慢區分開來的。

大體可分為

五彩,鬥彩,琺琅彩,粉彩。

1、五彩

五彩最早創燒於元代後期,成熟於明代,於清康熙一朝發展至鼎盛。

所謂五彩,並不是指瓷器上只有五種顏色,而是指有多種顏色。

明代的五彩

是以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而成的,所以也叫青花五彩。

其製造工藝是,先在坯體上畫好青花,再入窯燒製成一個帶有青花的白罐。再往白罐上繪製其它彩料,二次入窯,燒成五彩瓷。

此時的五彩瓷多以紅綠兩色為主,比如晚明的五彩瓷,色彩的表達較為簡單,不強調過多的彩。

而且紋飾圖案的畫工只重色彩而不重形貌,所以明代的五彩也被戲稱為“粗大明”。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明五彩)

到了康熙時期以後

,五彩瓷的燒製工藝發生了變化,不再以釉下青花搭配釉上五彩了。

而是直接以釉上藍代替青花,先燒好一個白罐子,再往上面一次性畫完所有的圖案,再入窯燒製成五彩瓷。

此時的五彩瓷器已經完完全全變成了釉上彩,而且色彩也開始變得更加豐富,不再侷限於紅綠兩色,還有黃藍紫黑各色,顏色鮮豔濃烈,不強調過渡,因此康熙五彩也被稱為“

硬彩

”。

此外,康熙五彩非常注重圖案的細節表現,比如花鳥紋和羽紋畫得毫髮畢現,十分生動形象。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康熙五彩)

2、鬥彩

鬥彩創燒於明宣德時期,於明成化時期逐漸發展成熟而名揚四海,備受推崇。

所謂鬥彩(dou,第四聲),其實也稱豆彩、逗彩。

由於鬥彩是由

釉下青花跟釉上彩

拼接而成,頗有種爭奇鬥豔之感,故稱之為鬥彩。

但鬥彩這個名字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在明代的時候,鬥彩還被稱之為“五彩”或“青花間裝五色”,直到清代以後才稱之為鬥彩。

鬥彩的制瓷工藝原理為,現在坯體上用青花勾勒出輪廓線,施釉後入窯高溫燒製成釉下青花瓷器,再用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將青花留下的空白填補起來,再入窯用低溫二次燒製,方成鬥彩。

鬥彩型別多樣,品種不一,可以根據其施彩工藝細分為點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幾種型別。

其造型大多小巧別緻,比如成化鬥彩雞缸杯,極負盛名。

《神宗實錄》裡曾記載:“御前有成杯一雙,值錢十萬”,指的就是雞缸杯,其價值之大,可見一斑。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明成化雞缸杯)

除了雞缸杯,成化鬥彩中還有一個十分著名的品種,那就是天字罐。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天字罐)

天字罐得名是因為其罐底下寫了一個“天”字,要知道,在古代,只有皇帝才可稱天子,所以這種天字罐是御用瓷器,珍貴異常。

3、琺琅彩

琺琅彩創燒於清康熙晚期,是將西方畫琺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種釉上彩裝飾法,所以嚴格來講,應該稱之為“

瓷胎畫琺琅

”。

其工藝原理跟五彩類似,先將坯體燒成白罐,再往白罐上施彩二次入窯燒製上色,最後燒製成器。

實際上,早在16世紀明朝的時候,畫琺琅的技術就由西方傳入了中國,但當時的皇帝並不感興趣,所以畫琺琅的技術並未傳播開來。

到了康熙一朝,康熙對外來文化比較開明,於是大力引進畫琺琅的技術,將西方人用的金屬肽替換為瓷胎,甚至在西方畫琺琅用的油性顏料的基礎上,研發了國產琺琅彩料。

頂級的瓷胎,加上改良的材料,琺琅彩由此開始大放異彩。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清康熙黃地琺琅彩牡丹紋碗)

而之所以說琺琅彩極具傳奇色彩,是因為其雖然美妙絕倫,但世人卻不多見。

自康熙晚期開始,皇帝對琺琅彩的製造便十分關心,所製成品,皆為皇家重器,不能流露於外。

到了雍正一朝,雍正皇帝對琺琅彩瓷器的製造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比如琺琅彩的製造都是從景德鎮燒好白色的瓷胎運到北京,再由雍正帝最信任的怡親王負責督造瓷器生產,燒成後直接收藏進皇宮。

由此可見,普通人根本無法一窺琺琅彩之真容,說它最為神秘,絕非誇大之詞。

4、粉彩

粉彩始創於康熙晚期,到了雍正時期,其制瓷工藝已經趨於成熟,並形成了粉彩裝飾的獨特風格。

粉彩最初的誕生,其實是清宮廷模仿琺琅彩而創燒出的一種瓷器。

因為琺琅彩剛傳入中國時,琺琅彩料十分昂貴,導致琺琅彩燒製成本非常高。

為了降低成本,工匠們開始利用粉彩的特性,來追求琺琅彩的效果。

《陶雅》中曾記載:“康熙彩硬,雍正彩軟。軟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紅為淡紅,綠為淡綠,故曰軟也。”

這段話其實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所謂粉彩,就是在施彩前用一種叫玻璃白粉末打底,讓顏色有過渡,所以稱之為軟彩。

康熙時期的粉彩還較為粗糙,僅在紅花的花朵上運用粉彩點染的技術,其他紋飾還是沿用五彩的製作。

而到了雍正時期,無論是造型還是彩繪方面,粉彩的技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我們都知道,青花瓷在瓷器界的地位一向是一騎絕塵,幾百年來一直未曾動搖;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粉彩的異軍突起,才被打破,由此可見粉彩在瓷器界的地位之高。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清雍正粉彩三果紋碗)

由於四大彩瓷的外觀在很多地方有相似之處,

所以很多人剛接觸彩瓷時,往往不知該如何區分。

所以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詳細說說,如何區分這四大彩瓷。

四、四大彩瓷的區別與聯絡

如果我問你,鬥彩和琺琅彩有何區別,你肯定會一臉不屑地回我,

這還用問?拿眼一瞧不就知道了?

也是,市面上95%以上的文章都是這麼說的,

鬥彩由釉下彩和釉上彩組成,而粉彩和琺琅彩都是釉上彩,很容易區分。

但我敢說,這些文都沒說到點子上。

不信我問你,

五彩與鬥彩的區別,五彩與粉彩的區別,琺琅彩與粉彩的區別

你能說的清嗎?

如果不能,且聽我慢慢道來。

1、

五彩和鬥彩的區別

五彩創燒於元末,興於明代;

而鬥彩則在明成化時期達到巔峰。

那麼五彩跟斗彩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咱們不妨從一下這三個維度來區分。

1)平塗和勾勒

五彩屬於釉上彩,其工藝原理為:

先將坯體入窯燒製成一白罐,再往白罐上

平塗

施彩畫圖入窯低溫二次燒製,最後得到五彩瓷器。

而鬥彩屬於釉下青花加釉上五彩,其工藝原理為:

先在坯體上

勾勒

青花,施釉後入窯高溫燒製成瓷胎,再往胎體上

填充

五彩,入窯低溫二次燒製,最後得到鬥彩瓷器。

這裡要注意兩個關鍵詞,一個叫

平塗

,一個叫

勾勒

平塗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就類似於現代畫法中的工筆畫法,這種畫法繪製出的瓷器,輪廓線條剛勁,挺拔,讓人印象深刻。

那勾勒又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就是用雙條線在坯體上畫出一個輪廓,然後用青花的料進行填充,這種方法就叫勾勒渲染。

光說大家可能沒什麼概念,所以我們來看看細節圖。

這是五彩瓷器的一個細節圖: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這是鬥彩瓷器的細節圖: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從這兩者圖片中我們能明顯地看出來,鬥彩的青花紋飾是用雙線勾勒的,而五彩則是直接平塗的。

2)色感的差異

正是由於技法上的差異,導致了五彩和鬥彩色感的差距。

五彩所用的技法是

平塗法

,所以顏色鮮豔,風格熱烈。

鬥彩採用

勾勒渲染法

,顏色開始變得柔和,整體風格含蓄婉約。

接下來看下兩種瓷器色感的風格差異。

這是明嘉靖時期的五彩瓷器: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五彩魚藻紋蓋罐)

這是清雍正時期的鬥彩瓷器: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鬥彩荷塘鴛鴦臥足盤)

很明顯,五彩瓷器的圖案顏色搭配比較濃重,而鬥彩瓷器的圖案顏色較為淡雅。

兩者色感差異還是挺明顯的。

3)青花佔據的角色

鬥彩是以釉下青花為骨架,再往青花構成的輪廓裡面填彩,所以青花的圖案佔據主導地位,是

完整的

五彩則不然,明代時期五彩的釉下青花只是作為一種顏色使用,為釉上繪畫定好位置,所以青花圖案只是配角,一般

不完整

所以,咱們只看青花的圖案是否完整,就可以分辨五彩和鬥彩的區別。

再來看一組對比圖:

這是鬥彩瓷器青花佔據的角色,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清康熙仿成化鬥彩雞缸杯)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鬥彩雞缸杯半成品)

不難看出,雞缸杯半成品上的青花圖案是完整的。

再看看五彩瓷器中青花佔據的角色,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明宣德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杯)

很明顯,這個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杯的主體圖案中,青花只是點綴。

2、五彩和粉彩的區別

五彩,亦稱古彩,硬彩;

粉彩,亦稱洋彩,軟彩。

同樣是釉上彩,兩者之間又有何區別呢?

1)平塗與暈染

五彩和粉彩的燒製工藝是很相似的,都是先把瓷胎燒好,再施彩畫圖二次入窯低溫(五彩:800℃以上,粉彩:700℃以上)燒製上色。

不同之處在於,粉彩所用顏料用油調色,繪畫技巧用的是

“暈染法

”。

即在瓷胎上先畫圖案的輪廓範圍,再往線條內部範圍填上一層不透明的玻璃白,最後在玻璃白上染顏色,使顏色形成一種過渡的效果,更有層次立體感。

而五彩所用顏料用膠水或清水調色,繪畫技巧用的是“

平塗法”

,風格直來直去,少有過渡。

接下來看兩個對比的圖,

還是之前那個五彩瓷器的細節圖: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再看看粉彩瓷器的細節圖: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有沒有發現,粉彩瓷器上的圖案,立體感更強?

2)色感差異

五彩的發展有兩個重要的時期,

一個是明宣德時期,另一個是清康熙時期

而粉彩則出現於康熙晚期,是在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琅彩的影響燒製而成。

從外觀上來看,由於五彩瓷器採用單線平塗的技法施彩,所以色彩表達簡單,顏色色調強烈。

所以五彩瓷器給人總體的感覺就是一個字,硬。

而粉彩恰好相反。

由於粉彩採用玻璃白打底,再用顏料直接在玻璃白上面渲染,

所以粉彩的顏色柔和清麗,色澤豐富,其線條纖細,如遺世之蓮,淡雅清新。

因此,粉彩整體給人的感覺就是,軟。

下面來看兩個對比圖,

先看看五彩的: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再看看粉彩的: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兩者之間的色感差異,應該不難區分。

3)觸感差異

由於五彩和粉彩繪畫技法不同,所以圖案的層次感和立體感也不一樣。

五彩用的是

平塗法

,類似於國畫的畫法,講究寫意,所以瓷器的表面摸起來是平整的。

而粉彩用的是

暈染法

,用玻璃白打底後再上色,所以畫面更有層次感和立體感,摸起來是凹凸不平的。

3、琺琅彩和粉彩的區別

琺琅彩和粉彩可謂是一脈相傳,所以兩者之間也頗為相似。

但如果細究,還是有諸多不同之處。

1)用料差異

粉彩最初創燒,就是為了模仿琺琅彩的表現形式而來。

所以兩者在燒製工藝上極為相似,由於前文已經提到過,故這裡不做贅述。

雖然燒製工藝極為相似,但兩種瓷器的用料卻有所不同。

琺琅彩繪畫所用彩料是以鉛和玻璃為料,裡面還有大量的硼;

而粉彩是用含有氧化鉀的玻璃白粉化乳料。

此外,琺琅彩瓷器的胎體比較輕薄,而粉彩胎體較為厚重,但比琺琅彩的胎質更白更細密。

2)色感差異

粉彩和琺琅彩外觀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粉彩使用了玻璃白作為底子,所以色彩淡雅柔和,色階變化豐富,更具國畫的氣質。

而琺琅彩用的是西方進口的琺琅彩料,用油調色,髮色鮮豔瑩潤,更具西方油畫氣質。

說得再形象一點就是,琺琅彩看起來更像油畫,粉彩更像國畫。

再來看兩張對比圖:

先看看琺琅彩的,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清康熙黃地琺琅彩牡丹紋碗)

再看看粉彩:

初識瓷的種類,中國人不懂這個,就太遺憾了

(粉彩花卉)

3)觸感差異

由於琺琅彩的材料以玻璃和鉛為料,所以琺琅彩瓷器的玻璃質感比較強,摸起來會有厚厚的彩料堆繪的感覺,立體感強烈,而且會出現細微的開片。

而粉彩雖也會稍稍凸起,但無玻璃質感,也不存在開片。因為用的是軟料,所以不易龜裂。

五、寫在最後

文章寫到這裡,我想大家對瓷器的分類應該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瞭解了。

但如果要達到一種很精通的程度,別說是你們,就連我自己都還遠遠不夠。

我國的瓷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所以即便經過後人這麼多年的研究,也沒有人敢說自己對瓷器的研究已經完全通透了。

要知道,人們對瓷器的研究還在不斷地發展。

以往的知識和經驗需要不斷地去更新,才不會使自己落伍。

比如你可能知道五彩瓷器,但不一定知道現在還有釉下七彩工筆瓷。

這種瓷器是由杜玖樺在2011年9月研發成功的一個釉下彩瓷的新品種,填補了景德鎮沒有釉下七彩工筆瓷的歷史空白。

這些知識都是不斷在推陳出新的。

所以,如果想真正對陶瓷有一個深刻的認識,

首先要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其次要自己上手去感受這些瓷器的細節之處。

否則光有理論而沒有實踐經驗,也是不行的。

最後,如果本文有任何紕漏之處,也歡迎大家評論指正。

以上。

我是暴躁書生,

一個書呆子,鑽研茶瓷,教你明辨細節差異

一個莽撞人,快言快語,幫你打破資訊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