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提到的幾個心理學詞彙

人格:

是各種心理特性的總和,相對穩定,具有區別於他人的、獨特的心理品質。人格包括氣質和性格。

氣質:

是心理活動表現在強度、速度、穩定性和靈活性等方面動力性質的心理特徵。氣質相當於日常所說的脾氣、秉性或性情。

性格:

是一個人在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例如,正直、懶惰、勇敢、優柔寡斷等。

自我:

是個體對其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的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係及社會角色的認知。

身份:

是由個體的社會地位及處境地位決定的自我認同。社會地位所決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它是相對穩定的,是身份的主體;處境地位所決定的身份是處境身份,它是易變的。身份是由角色構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決定的行為期待。例如學生是一種地位身份,學生角色就是家長、教師和公眾對他的行為的要求和期待。

自尊:

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

自卑:

是在和別人比較時,由於低估自己而產生的情緒體驗。

嫉妒:

是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複雜的情緒狀態。

思維:

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事物之間內在聯絡的認識,思維作為一種反映形式,它的主要特徵是簡接性和概括性。例如,1、早上起來看到遍地都是雪,就可以判斷昨晚下雪了。2、氣象臺根據氣象資料及現代化手段,推算出近期的天氣變化,做出天氣預報。3、掌握了樹的概念,見到具有樹基本特性的植物,自然會把它歸到樹的概念之中。

意識:

是在覺醒狀態下的覺察(覺知),既包括對外界事物的覺知,也包括對自身內部狀態的覺知。所以意識既涉及覺知時刻的各種直接經驗,如感知、思維、情感、慾望,也包括對這些內容和自身行為的評價。

需要:

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表現為有機體對內外環境條件的欲求。

動機:

是激發個體朝著一定目標活動,並維持這種活動的一種內在的心理動力。簡單地說,行為活動都有它背後的原因,動機就是行為活動的原因。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

意志:

是有意識地確立目的,調節和支配行動,並透過克服困難和挫折,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能力:

是順利、有效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心理條件。例如,音樂能力需要具備靈敏的聽覺分辨能力、節奏感、旋律的記憶力、想象力和感染力等心理條件,不具備這些心理條件就難以從事音樂活動,也就是不具備音樂能力。

智力:

從事任何活動都需要具備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即認識事物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叫智力。思維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它代表著智力的發展水平。

壓力:

是壓力源和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一種認知和行為體驗過程。

心因性疾病:

現代醫學將人的病分為身病和心病兩大類,身病又分為傳染性疾病、功能障礙性疾病和心因性疾病。心因性是指當下症狀或情緒情感,由以前發生的事件記憶產生情緒情感遺留下來存在於潛意識者中。由於在以後的生活或工作環境中某種因素誘發產生某種症狀、心理、情緒情感、行為現象。而引起這一切的動力和原因就可以將它理解成是心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