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非常有感觸,說說你的讀後感?粳米和稻花2017-12-02 06:09:11

《悲慘世界》這部小說將半個世紀歷史過程中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一一展現出來,感情細緻入微,形象鮮明突出,色彩濃厚瑰麗,氣勢磅礴浩大,是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感動我們的不是命運的多舛,也不是生離死別,而是仁愛。唯有愛可以消除世間一切不幸。

用雨果的名言致敬這部偉大的作品:世界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是人性的讚歌,是靈魂的洗禮。

阿冉讓的一生是充實的一生

看完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非常有感觸,說說你的讀後感?

,豐富的一生,沒有什麼磨難能把他打垮。小說精彩而情感豐富,讓人久久回味。屈辱和磨難練就了一顆善良的靈魂,生命的離去是天使的誕生。希望靈魂世界不再有悲慘,不再有惡魔,不再褻瀆善良。

看完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非常有感觸,說說你的讀後感?蔡駿2017-11-17 14:58:11

大約是在小學四年級,我第一次接觸到雨果的《悲慘世界》。雖然讀不太懂,但我還是堅持讀下去。

《悲慘世界》故事恢弘,涵蓋了拿破崙戰敗後前後幾十年的法國社會的狀況。主人公冉阿讓從一個逃犯,改惡從善成為市長,再到最後因幫助別人而曝光了自己的身份,重新遭到通緝。冉阿讓的一生,讓人潸然淚下。還有就是芳汀、珂賽特、沙威、馬呂斯,無不讓人深刻。

但最讓我動容的人物,還是在小說之中出場不多的米里哀主教。可以說,冉·阿讓由勞改犯轉變為一個崇高的英雄,皆因米里哀主教而起。在小說的第一卷開頭,冉·阿讓從十九年的苦役中釋放,來到狄涅城中,卻沒有人願意收留他過夜。人們提防著冉·阿讓,這也正常。因為他是一個危險的男人,他進過監獄,且在監獄裡毫無悔改之意。雨果原文是這樣寫的:“監獄並沒有讓他往好的一面改變,反而讓他變得仇恨一切,不再相信任何人,成為一個兇狠孤獨的男人”。

看完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非常有感觸,說說你的讀後感?

可面對著這個危險的逃犯,米里哀主教卻敞開胸懷收留了他,併為他準備了豐盛的晚餐和鋪好潔白的床鋪。米里哀主教沒有把冉·阿讓看作是危險人物,給予作為人的尊重。即使是冉·阿讓偷走銀燭臺,米里哀主教也在警察面前打“掩護”,說銀燭臺是自己送給冉·阿讓,避免冉·阿讓在罪惡的道路里越限越深。

米里哀主教是一個崇高而偉大的人。對於有信仰的人來說,作偽證其實是一件比生死更重要的事情。但他願意相信冉·阿讓,願意使人向善的力量。冉·阿讓的改變,也證明了米里哀主教沒有信錯人。可以說,冉·阿讓的後半生,就是為了實踐米里哀主教的理想或理念。他用自己的善行來贖罪,來改變他人,改變社會。

米里哀主教對冉·阿讓說過一句話,雖然樸素,但至今仍不過時:

“不要忘記,您拿了這些銀子,是為了去做一個誠實的人。”

誠實,多麼可貴的品質。可如今,還有多少人堅守著誠實呢?

看完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非常有感觸,說說你的讀後感?檸檬17Clannad2018-03-08 22:00:09

首先,我覺得這真的是一部很優秀很精彩很有實際意義的文學作品,《悲慘世界》的真正意義不在於陳述悲慘,而在於改變悲慘。

沙威-人性的迴歸

我記得我當時的讀書筆記是這樣評價沙威的: 劇中最大的反派,冷漠無情,固執沒人性,不過是上層統治的一條執行走狗,卻可悲到自豪不已,法律的奴隸,死板的教徒,實在該死。如今卻覺得當初的自己只看到沙威不善的一面,卻忽略了他的另一面,或許是作者也想表達的,又或許只是自己的自作多情。

人的性格和信仰的產生及發展往往與他生存的環境和當時的社會意識有關

。那麼沙威是嗎?他出身在監獄裡,受著那些成規條文的薰陶,自然會對錯誤的憎恨,對罪惡的仇視,對至高無上法律的尊重和恪守嚴格地遵循著。

他的眼中容不得沙子,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容狡辯,他對原因過程不感興趣,他只在乎結果,也對理所當然的結果具有很強的執行度。

對自己也好,對他人也一樣,他都是極端的,一視同仁。

自己的父親越獄,他會逮捕;母親潛逃,他也會告發,甚至引以為豪,如做了善事一般。

他從沒有寬恕過那些犯過錯或者曾經犯過錯的人。他無法接受作為娼妓,一個沒有身份沒有地位的小人物竟然去反抗去“侮辱”“紳士”的貴族,

他不關心原因,不在乎辯論,他不接受任何不在法律認可的“惡劣”行為,他把思考和懲罰都交給了法律,他只需要負責執行。

他可以記住每一個罪犯的容顏,發誓要為了至高無上的法律,逮捕他們。於現在的我們,這麼正直,恪守負責的警察職業觀念是少見的,也是我們更多人對社會不安的折射和寄望。

他的

職業道德精神

換在任何時代,都是值得被認可的。

沙威是不幸的,他跟冉阿讓都是法律的受害者,但是,他們走出了不同的命運。

他一直恪守盡責,突然有一天他發現了自己所堅持的嚴格和不近人情都受到了現實的衝擊。

那麼,難道他以前沒有受到抨擊嗎?我想是有的,只是他沾沾自喜地認為這只是別人的不理解,他沒有錯,法律更沒有錯。

但是,他的崩潰來源於,他被他的敵人拯救了。

這是沙威第一次有了意識,有了思考。

當一個人發現自己傾盡一生守護的東西其實才是自己內心所憎恨的,當一個發現自己厭惡和反感的東西卻真正掌握人的靈魂和本質

,那麼沙威的世界觀是動搖的,他一直以來堅持依賴的執著和固守法權的信仰,通通都毀了。

沙威不是個罪惡的人,他在無法確認冉阿讓的真實身份,出於太多顧慮,怕誤會好人的愧疚和擔憂,他還是選擇放過了冉阿讓;在通往塞納河的下口時,出於責任感和使命,他攔截了冉阿讓,對峙之下還是放過了他追逐了一生的罪犯,最終以開槍自殺收尾。

沙威在某一瞬間懂得了冉阿讓的寬容和慈悲,知道了把自己的父母送進監獄的殘酷。在原則上,他應該服從法律;在道德上,他不可以恩將仇報。這是他人性的迴歸,最高良知的覺醒。 神不可侵的教條逼死了沙威走向了絕路,也正因為這所謂的法權,沙威殺死了很多人。

理論上,沙威是可惡的,正如我之前一直覺得他的可惡大於過他的可悲,現在想來,

一個固守了半輩子的思想本就很難以動搖,更何況還有社會意識造就的根深蒂固和大多數執迷不悟的人一直在維護著

。 那些至死都不動搖的人才更可悲更可惡。

我覺得死亡對於沙威來說,不是結束是開始,不是毀滅是救贖。或許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沙威被救贖和被動搖也是事實。 不管對於雨果先生來說,沙威的死亡是不是真善美的期望,於我,便是。

有時候,我會想,沙威對於這部作品究竟是怎麼樣的存在?

他親身經歷了一個思想的轉變,捕捉到了法權的漏洞。無論他之前是多麼固執不近人情的警察,但最後一刻,他都動搖了。我想雨果先生,也跟我們一樣,既可恨他又憐憫著他。

他的死亡不是沒有意義的。這個人物是可敬的,除了那種信仰是行不通的。

他認為官員是不會犯錯的,又覺得他們辦不了好事,他善獨居,拒絕了貪婪和慾望的墮落。他沒有走上很多官員會走的路,他一直盡責地為百姓除惡,可能他的方式和想法有些極端。

他和冉阿讓是很相似的人,他們都沒有被慾望和權威所吞噬,都有自己追求社會向上的靈魂。

沙威到底有沒有仁愛呢? 他照著這東西的指示放走了冉阿讓,但是他不接受自己這樣做,不明白自己為何會這樣做,甚至因自己的舉動而害怕,進而想向上帝遞交辭呈。

在審理蘇汀案件的時候,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一段,馬德蘭市長一直引用了法律要求沙威去寬恕蘇汀,對於本一直堅持法權至上的沙威來說,堅持底層人民不可以頂撞上層階級的理論的他,卻反駁了馬德蘭市長,他又覺得自己矛盾了。

在這個案件中,他一直堅持的三個觀點:第一官員是沒有錯的;第二下屬是不能反駁上層的;第三蘇汀的罪就是頂撞了有身份有財產的貴族,當一個上級有問題了或許就不該當上級了。

馬德蘭先生的所為與他的職責起了衝突,可是一個偵察員要服從上級也在他信仰的秩序之內,這是他信仰本身的邏輯漏洞!而他選擇衝撞上級來維護整體的秩序,似乎是建立在“這個當上級的人有問題、或許不該當上級”的假設上的,因此他對市長與芳汀之間的關係產生了不良的想法,事後選擇告發市長也折射出了他的這種想法。

關於他的第三個想法,我覺得是對的,出發點也是善的。

這是一個契機,可能他的信仰會發生改變,但是沙威沒有把握住,這個新的信仰也沒有在他來得及思考和反應時快速形成,就已經過去了,因為他要去追捕露出嫌疑的馬德蘭市長……

冉阿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無論是冉阿讓還是沙威都是雨果先生筆下的悲劇,他們都做過錯事,他們有汙點,但是這種主角人性的迴歸,我覺得哪怕是不近人情的沙威也是有權利獲得這種稱號的。或許方法錯了,信仰不成熟,但是他的初衷並沒有過錯。

對於那些犯過小錯的人,我們都應該以一顆善的心去寬待他們,懲罰的目的不在於罰,而在於改

。那麼那些犯錯的人是不是也該有權利再一次被接受被信任被尊重。對孩子也一樣,哪怕有過前科,也應該被尊重,父母也可以選擇以身作則去教誨他。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作為輔助工具,法律應該存在

,但我們也應該考慮理性外的情感,用真善美去感化每一個犯過小錯的人。理解和尊重也不外乎對他們良心上也算是一種懲罰和磨練,去可以促進他們更好地成長。

看完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非常有感觸,說說你的讀後感?承一負2019-08-18 00:14:19

一個看不清真相的碧池,一個絕對執著的黑警,一個改過自新高尚的小偷逃犯,一個被拋棄的幸運的白蓮花串,一個被忽悠的否認親爹的叛逆二逼青年,還有一個卑鄙無恥該死的殘渣法蘭西典型騙子。小碧池自己蠢,開始同行的人幾次三番的提醒別認真,嚮往沒錯,但不自知就活該了,生孩子養不起生她幹嘛,生了怕受罪有寄養,寄養不僅被剝削還被虐帶,呵呵。打著為了孩子的旗號就是不接孩子,工作期間幹私活,同事挖坑自己往裡跳,工作明明是應為工頭害的才丟的,卻咬著廠長不放,還怨恨廠長,窮困潦倒了自己主動剃頭,拔牙又往火坑跳,(已看過的這種小說沒類似的這麼蠢的)。被問價不報價跟人講道理(自己幹什麼都認不清),被侮辱了(動手沒毛病),被抓活該,但看見高尚的逃犯立馬咬著不放(是為了讓別人有負罪感?),最後要死了還給逃犯留個坑(為了自己孩子好好的,利用同情心,負罪感去顛覆別人的生活,這要不是碧池沒碧池了)。不否定她的付出,但作為一個成年人自己的選擇(無論好壞,利弊)自己承擔後果,不是?黑警,確實剋扣犯人勞動報酬了不是?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最後活活把自己逼死。自己本事就不是個完美的好人,何必那麼執著已經清理過汙點?高尚的小偷先生刑罰確實不公,但老想著犯法逃獄不是自己作死?因為神父完全改過自新,平靜的生活幫助困難人群,已經證明了自己對得起神父的教誨,以前錯誤已經得到懲罰就沒必要贖罪式的幫人,力所能及叫與人為善,捨生入死傾家蕩產的聖母婊。確實高尚。為了信仰才高尚,贖罪式的是在懲罰自己並不高尚,只會顯得更加卑微切有罪。白蓮花是即可憐也幸運,一個糊塗生起養不起她的坑娃坑好人母親,一個不負責切不知道死活甚至都不知道有她的親爹,可悲。幸運是因為親孃嘴炮的道德綁架了一個追求救贖的高尚先生付出一切把她撫養成人。二逼青年歡樂多,被忽悠的二逼青年歡樂更多。最後騙子人渣,一開始這玩意被二逼青年他爹弄死,後邊就沒這些狗屁倒灶的事了,我估計沒把他寫死主要原因是在暗喻他就是法蘭西。僅個人扯淡,筆下留情。

看完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非常有感觸,說說你的讀後感?雨文君2019-08-18 23:02:37

曾有幸拜讀過法國大作家雨果寫的《悲慘世界》,可謂是感想頗多。同時也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一部值得大家一讀的鉅著。

《悲慘世界》這部長篇小說主要講述的是圍繞主人公冉·阿讓的人生悲慘生活而展開的故事。

在小說中,我對冉·阿讓這個角色充滿了敬佩之情。就算是一生悲慘,也不曾向生活低頭,一直以正直善良的態度對待整個世界,他是一個比聲名顯赫的英雄更偉大的無名英雄。同時也給我們對生活的信心,那些小挫折,小困難又算的了什麼,如果我們也像冉·阿讓那樣對待生活,我們的生活將會無比的幸福,因為我們生活在當下,並沒有來自那個的悲慘與不公。

在此之中,沙威警長的角色也讓我印象深刻,沙威一直都在追捕主人公冉·阿讓,即使是冉·阿讓出獄後,因為他認為罪犯就是罪犯,永遠都是罪犯,這是一種絕對偏執的看法,在他一直追捕的過程中,他發現主人公冉·阿讓卻不是這樣的,他善良正直,甚至在最後還救了他,沙威可能到最後也明白了冉·阿讓確實不再是一個罪犯,而是一個善良有愛的人,但他對這個世界的頑固化派的思想,對他所維護的法律和秩序而無法自拔,最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沙威也是作為一個可悲的人物,他是當時社會病態秩序的產物,可悲可嘆。

芳汀算是是這部小說的女主人公,她的一生都是悲慘的。芳汀是一個美麗的農村少女,她帶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來到大城市,卻被無情的大學生所誘騙,懷了孕,而大學生早已把她拋棄。她一個人撫養女兒,但那些婦人嫉妒芳汀的美貌,向老闆舉報芳汀未婚生子,這在當時的社會是不被允許的。最後為了養活孩子,她不僅賣掉自己美麗的長髮和潔白的牙齒,甚至淪為妓女。芳汀美麗善良,對生活充滿了希望,而社會回報她的只有冷漠不公,這是何等悽慘!作者描寫芳汀的悲慘經歷,其實也是當時那個時代大多數女子的縮影。

《悲慘世界》深刻的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狀況,揭示了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在社會中飽受壓迫的悲慘命運,深深譴責了那些自以為公正的法律與秩序,同時也帶給了我們像冉·阿讓那樣的積極人生態度,即使世界如此不公,即使我改變不了世界,我依然能改變自己。

看完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非常有感觸,說說你的讀後感?

看完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非常有感觸,說說你的讀後感?

看完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非常有感觸,說說你的讀後感?

看完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非常有感觸,說說你的讀後感?叫個什麼名好呢2017-09-05 14:22:27

選擇讀這本書是因為同名電影《悲慘世界》使我對愛有了全新的定義。這部電影是2012年上映的,由安妮海瑟薇主演的,以音樂劇形式出現,華麗卻也契合了浪漫主義文學的特質。主人公們唱著他們的不幸,唱著他們的簡單的願望。他們說著,笑著,哭著,盡顯社會百態看完電影后,我仍意猶未盡,心中仍是想著各種情節。於是我第一次翻開了原著。當然,作者本身的魅力也是很大的原因。眾所周知,作者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作家。 我曾多次拜讀名著《巴黎聖母院》,從書中可以看到作者雨果對於社會下層勞動人民的歌頌和深切的同情。而這本《悲慘世界》,則被譽為為最能代表雨果思想藝術風格的鉅作。本書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勞動人民被壓迫的殘酷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能救眾人,因此,帶著悲憫的男主人公登場了冉阿讓,一個苦役犯,在牢裡的漫長歲月使他變得兇狠而孤僻。他逃了出去,帶著對社會的恨意。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寬大為懷的主教伸出的援助之手,為他點亮了一盞明燈,並使他徹底悔悟。從此,他棄惡從善,開始了新的生活。他化名馬德蘭,在一個城市辦了個工廠,成為富翁。他為貧窮的人提供就業機會,給他們飯吃,給他們房子,他處處樂於助人,被市民們選為市長,富有,有同情心。窮人們所遭遇的一切都讓他感到切膚之痛。他給他們麵包,衣服,錢。為了救人,他一次次地冒著被認出來的風險。他對芳町與珂賽特母女的關愛更是讓人動容。芳町原是一名女工,但因有私生女而被趕出工廠。被趕出工廠的芳町為了撫養女兒被迫賣掉美麗的頭髮、 漂亮的牙 齒,又賣身當了妓女,最後貧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而工廠的主人正是改名換姓的冉阿讓。他在得知了實情後十分內疚,立即去照顧她而此時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蹤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讓,在馬德蘭市,他抓住了一個工人,認為他就是冉阿讓,準備把他送進監獄,為了救這個無辜的工人,冉阿讓挺身而出,主動承認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監獄的路上,為了實現芳町臨死前能見一面自己親生女兒的願望,他甚至再一次越獄。他救出了珂賽特,但芳町卻再也看不到女兒了。冉阿讓用畢生的精力把珂賽特當作自己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著。多年過去了,珂賽特長大了並和一個共和黨人馬呂斯相愛。然而,在1832年,共和黨領導的起義遭到了七月王朝的血腥鎮壓,馬呂斯身負重傷。而冉阿讓冒著生命危險透過下水道把他救了出來。這時,沙威混進起義者隊伍卻被發現並被 判處死刑 。執行命令的冉阿讓卻把沙威放了。沙威被冉阿讓所感化感到羞愧,因而投河自殺。最後的最後,冉阿讓在孤獨中死去了。但他給予人們的關愛在人們心中永存。整本書中,被他施救過的人數不勝數。也許只有博愛才能解釋這樣的大愛無私了吧!

看完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非常有感觸,說說你的讀後感?使用者31167692907992019-08-17 23:31:22

有黑白電視機,也有彩色電視機。

看完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非常有感觸,說說你的讀後感?每日睡前電影推薦2017-11-14 13:26:45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特意看了這本名著。

本人讀的是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08年出版的。

本書作者維克多。雨果從1828年開始構思,1845年動筆創作,直到1861年才完稿,歷時三十餘年。

看完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非常有感觸,說說你的讀後感?

主人公阿讓先生無疑是一個擁有堅毅性格和善良品格的偉大的人。他在極其貧窮的家庭中成長,為了給自己的妹妹偷一塊麵包吃而被捕入獄。社會的動盪與不公,促使他去偷麵包。說到這裡,也許大家很容易想到那句話:當社會把你逼到走投無路時,不要忘記你身後還有一條路,那就是犯罪,記住這並不可恥。

可這並不是一個人去對一個弱者犯罪的理由。“勇敢的人憤怒的時候,會向著比他更強的敵人抗爭,而怯懦者憤怒的時候,往往只能依靠傷害弱者來發洩”,這句話出自魯迅《華蓋集》。而阿讓確實做錯了,只不過量刑確實很重。

當他出獄以後,他想重新做人。但是社會不允許他這樣,他註定要揹著人生的汙點去過一輩子。說到這裡我又想起了現代人的觀點,這個觀點是多麼世俗和偏見,以至於它經常結合著一個“光暈效應”,使我們不假思索的對一個出獄後,準備重新開始的人指指點點:他出獄後,肯定還會犯事再進去,這輩子他就是個賊了。阿讓當時的處境就是這樣,社會不給他機會。假如他沒掌握一門技術(他發明創造了製作新玻璃的技術),假如他沒隱姓埋名並且一直很低調行事。那麼社會是不肯給他機會的,這就是這個社會悲慘的地方-社會的不公。

另外,是什麼使一個孩子(主人公小時候)去偷一片面包而鋃鐺入獄,是什麼使一個婦女(芳汀)被迫狠心扔下孩子從妓,是什麼又使一個剛出生沒多久的孩子(珂賽特,芳汀的女兒),在很小的時候便遭受旅店夫婦的虐待。假如雨果描述的僅僅是這幾個人的悲慘命運,那麼我們無需多說什麼。可這本書描述的卻是當時動盪的法國社會,1815-1830年法國進入波旁王朝,從1827至1830年間,法國面對著全面經濟衰退,工業及農業也都倒退。再到1848年“二月革命”,時間跨度達幾十年之久,社會始終處在一個動盪不安之中。可想而知,當時有多少個被殘酷法律碾壓的阿讓,有多少逼良為娼的芳汀,又有多少一出生便生活於苦難中的小珂賽特。

看完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非常有感觸,說說你的讀後感?

說到這裡,我再說下阿讓,阿讓在雨果筆下應該是一個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人物,他因為偷了神父的銀器和搶奪了孩童的財物而感到深深後悔,從這以後便日日行善,精神上得到了昇華。

還有一個便是警察沙威,沙威最後自殺。這也是個可憐的人,抓壞人是他的信仰,而阿讓的所作所為使他的良心卻受著煎熬。當信仰與良心突然產生了矛盾的時候,他最後自殺。沙威沒錯,錯的是這個社會。

還有一個就是與珂賽特相親相愛的馬呂斯了,無疑他和珂賽特都是幸運的。也許這是雨果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所以筆下留情了。

看完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非常有感觸,說說你的讀後感?

這本書使我們看完了以後不得不把目光投射到現實當中,雨果他老人家對未來充滿了信心。那麼此書出版到現在已一百多年了,我們生活的社會好點了沒?吃相好看多了。更斯文更隱藏,也算是一個進步吧。

看完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非常有感觸,說說你的讀後感?生命的追問2019-08-18 11:07:02

悲慘世界,是由悲慘和善良構成的。善良的社會,只有善良。

看完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非常有感觸,說說你的讀後感?冷松亭2019-08-18 16:20:51

如果說單講人物都是底層沒有地位的就悲慘的話,那講底層生活的作品太多了,我認為肯定是高於底層生活的。關鍵是悲慘刻畫的好,並不是簡單的底層沒有地位而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悲慘

看完一本雨果的《悲慘世界》非常有感觸,說說你的讀後感?鄉土之聲2019-08-18 16:45:20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文學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它向人們展現出法國社會的生活形象,這是一本擺出了令人可怕甚至令人悲傷的社會複雜問題的書籍。《悲慘世界》一主人公冉阿讓,描寫他苦難的遭遇和慈悲的心靈,從苦役犯到一個慈善家,當自己所謂的女兒找到好的歸宿時,帶著愛離開了…… 冉阿讓,珂賽特……這些苦難的下層人民,卻始終都在努力、奮鬥,是一個勞動者,一個擁有勞動者品質的人。在這部作品中,我能感受到冉阿讓的心境,儘管歷經磨難卻都始終保持著一個善良慈愛的心。19世紀的法國,當時正是由於制度不合理,一切均是壓迫和虛偽,但是這一切的矛頭都指向一處——充滿黑暗社會……